彭小杰
關鍵詞:阿爾都塞;多元決定;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B565.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037 — 04
為了“保衛(wèi)”馬克思思想不受歪曲,批判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兩股思潮,阿爾都塞運用當時法國盛行的結構主義方法,論證馬克思矛盾觀是“多元決定”的。“多元決定”在阿爾都塞思想架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分析阿爾都塞“多元決定”對于全面理解阿爾都塞思想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全面分析 “多元決定”提出的緣由是準確把握阿爾都塞“多元決定”的前提條件。馬克思曾在《資本論》第二跋中提出:“在他手上,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必須順過來,然后才能在神秘的外殼中,發(fā)現(xiàn)合理的核?!薄?〕(P9)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神秘外殼指思辨哲學,合理內核被賦予為辯證法,以此只要將這兩者顛倒,即可步入科學唯物主義的殿堂。對此,阿爾都塞詰難于此種解讀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他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有必要重新探究馬克思與黑格爾兩者的思想域,界定黑格爾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辯證法的本質區(qū)別,并進一步指出社會歷史形態(tài)更替發(fā)展的動力源自社會結構系統(tǒng)中諸多要素的“矛盾的多元決定”。這就直接誘發(fā)了“多元決定”的出產(chǎn)。
邏輯推理似乎如此:黑格爾的“合理內核”應用于現(xiàn)實的社會世界,則順理成章的就成為馬克思的歷史科學。阿爾都塞認為,這種所謂的“顛倒”在概念上是模糊不清的,嚴重點講可稱為扭曲的,權且它僅僅適用于將“思辨哲學用腳站地”的費爾巴哈,而非馬克思。在阿爾都塞看來,“顛倒”只具有象征意義,抑或是馬克思的一種比喻性寫法。所以,它最終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因為“神秘外殼不是思辨哲學、‘世界觀或‘體系”,不是一種可被認同方法相脫離的成分,而是本身就屬于辯證法,神秘外殼無非是辯證法本身的神秘形式而已?!?〔2〕(P79-80)
因此,“顛倒說”是站不住腳的。同時,他否認以相同的方法研究不同對象的性質,而應從辯證法自身著手研究其性質,即辯證法的特殊結構。簡單理解顛倒辯證法的“含義”是不科學的,關鍵在于改造其結構??梢?,黑格爾辯證法和馬克思辯證法的異質性取決于結構系統(tǒng)。黑格爾矛盾觀表面上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但其在本質上依舊表現(xiàn)為“一元決定”特質,這種矛盾觀對應的是線性因果觀和表現(xiàn)因果觀。因此,阿爾都塞進一步闡釋了較之傳統(tǒng)的兩種主流因果觀的結構因果觀的理論特質。
在阿爾都塞視域中,西方哲學存在兩類主流因果觀,即線性因果觀和表現(xiàn)因果觀。所謂線性因果觀是一事物或現(xiàn)象發(fā)生的作用是和另一事物或現(xiàn)象效應達及的,其發(fā)生作用囿于平面空間,在這個二維的區(qū)域內,各種要素間呈現(xiàn)出序列性、同質性、平面性的特征。因此,線性因果觀又稱為機械因果觀,主要以伽利略和笛卡爾為代表。這種機械因果觀將因果性歸結為傳遞的分析的作用,遮蔽了系統(tǒng)對要素的效果,然而,表現(xiàn)因果觀更加突出整體對部分的效力。表現(xiàn)因果觀即目的論因果觀。它始源于萊布尼茨,在黑格爾的哲學空間得到膨脹發(fā)展。在整體的深層內核中事先預設了一個內在本質,它規(guī)定了各現(xiàn)象的性質和形式,因而整體的諸要素只是內在本質的外在表象而已,于是它表征出還原主義色彩。在表現(xiàn)因果觀中,抬升了整體對諸要素的影響作用。雖然,相比線性因果觀具有明顯的進步性,但是“黑格爾從本質和現(xiàn)象的二分法得出,表示和顯現(xiàn)在它的每一部分中的整體本身不是一個有結構的整體” 〔3〕因而此在的整體與結構有明顯的異質性。
具有異質的馬克思結構因果觀,力圖消除由一個原因和一個結果構成的經(jīng)驗意義或理性意義的因果觀。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著作中隱含了這種結構因果關系,特此他援引馬克思著作加以確證:“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chǎn)關系支配著其他一切生產(chǎn)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支配著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4〕(P24)。確實,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占支配、主導地位結構決定從屬地位的結構要素。結構成為內在于諸要素中的必然原因,而非外在的分離的。結構作為彰而不顯的原因內在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深層,并不是外在的顯現(xiàn)物,而結果并不是先驗的對象要素或者預先在結構區(qū)域空間留下自身的足跡,相反,結構內在于它的結果中。其次,結構是本身各要素作為整體存在的形式,其整體系統(tǒng)表征出復雜性,這和黑格爾的表現(xiàn)總體存在根本區(qū)別??铝帜峥扑乖赋觯簩τ谑裁词墙Y構,顯而易見,它就是多元決定的機制和最終的限定。阿爾都塞后來也再次強調:“如果你嚴謹?shù)乜创R克思主義的整體和它的不平衡性必然是反映在矛盾的多元決定和不足決定上面的這一結論?!薄?〕(P215-216)由此可見,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矛盾觀是“多元決定”的。
“多元決定”/“多元決定的”(overdetermination/overdeterminationed)一詞,阿爾都塞明確指認,它是借用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的術語。這為阿爾都塞多元決定理論的大夏建立了根基。
阿爾都塞的重要術語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主要有兩種譯文,“超越?jīng)Q定”/“超越?jīng)Q定的”( 如俞吾金譯本)和“多元決定”/“多元決定的” (如顧良譯本)。筆者認為“多元決定”/“多元決定的”更切合阿爾都塞的原意,其確證的理論根據(jù)為:一是語義在具體的語境域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和把握;二是源于弗洛伊德文本中的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語義。
回溯overdetermination(本文著重就該詞探究,因為overdeterminationed為形容詞)從字源上看,有學者認為:“overdetermination這個英語名詞是由前綴over與determination復合而成的。作為這個復合名詞的前綴,over也是一個介詞,其主要含義是‘在······上,‘超過,‘越過,‘在······對面,‘結束了等,不管我們如何施展自己的想象力,都無法把over的含義解讀為‘多元的”〔6〕
任何詞語不光要從它表面意思入手,還要考察該語詞在不同語境背景下的具體含義。然而,我們并不否認語詞在最初含義,更重要的是語詞語義只有在具體語境域中才能被賦予特定的內容。語境學地位自古以來一向很受重視。在處理不同語言符號轉換時,語境則顯得更為重要。對于語詞特定的涵義,語境所體現(xiàn)的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guī)、理論、基本同義。在此,筆者想引用趙冬生教授有關語境的一個案例:“1.小明的媽媽喊他回家吃飯。2.經(jīng)過多年的海外漂泊,他終于回家了。3.常年在外,他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回家了。4.浪子回頭金不換,經(jīng)過了少年時代的迷茫與彷徨,他終于‘回家了” 〔7〕。例1中的“家”僅是最基本含義的家;例2中的“家”是和“外國”相對應,為此這里的“家”指的是祖國;例3中看出,“家”和他鄉(xiāng)相對,因此,這里的“家”表示家鄉(xiāng);例4中看出,以前是思想的迷茫,而“回家”正表示“思想的歸正”。表示家對應的英文詞匯為:1.Family;houseland 2.Home3.a person or family engaed in a certain trade 4.a specialist in a certain field 5.school 。 “家”對應的是以上詞匯,而在例2和例4中,“家”表示“祖國”和“思想”,而它們相對應的詞匯為:“motherland”/“homeland”和“thought”/“idea”。按照常理看來,“家”的英文詞匯變成“motherland”等之類的,這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怎么也無法想象把overdetermination中的over解讀為“多元的”或“多重的”。但是,通過語詞“家”的語境案例,則把他這一“無法想象”變成了現(xiàn)實。
在阿爾都塞文本著作中,存在一段對“多元決定”非常精辟地闡述。 “the ‘contradictionis inseparable from the total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body in which it is found,inseparable from its formal conditions of existence,and even from the instance it governs;it is radically affected by them,determining,but also determined in one and the same movement and determined by the various levels and instances of the social formation it animates;it might be called overdeterminationed in its principle” 〔8〕(P101)。
這段話譯為:“‘矛盾是與它被建立在整個社會機體的結構不可分離的,是同該結構存在的外在條件甚至和決定領域不可分離的;‘矛盾在統(tǒng)一體中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它在同一項運動中既決定著社會結構的各方面和領域,同時又被它們所決定。因此,這個‘矛盾本質上被稱作是多元決定的”。
從上面這段精辟的論述,我們進一步分析,“矛盾”受到社會有機體內部不同矛盾的影響和制約,一系列矛盾在同一目標的統(tǒng)攝下,各自發(fā)揮作用而“匯合”成一個可以達及使命的有機統(tǒng)一體。這種交差錯綜的匯合必然導引出一種復雜性特質,但是它又不同于黑格爾的復雜性。在黑格爾那里,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因素雖然經(jīng)過一番諸如肯定、否定、揚棄等改造,但最終是回歸他事先預設的簡單的內在本原。真正的復雜性在馬克思那里才得到彰顯,并且具有不可還原性。在社會機體結構中,經(jīng)濟基礎、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諸因素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阿爾都塞認為,經(jīng)濟基礎在起“歸根到底”的作用下,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其它方面有時對社會發(fā)展起決定作用,而社會的復雜性和差異性的存在才生發(fā)多元性。復雜性、差異性和多元性之間有內在的同一性,因此,阿爾都塞最后順理成章地說,這個矛盾是“多元決定的”,而不是“超越?jīng)Q定的”。
我們再看阿爾都塞的另外的闡述:“if the‘simplicityof the Hegelian dialectic inseparable from Hegels world outlook” 〔9〕(P107)。在這里,我們僅需抓住“simplicity”術語,即“簡單性”,便可解密overdetermination的謎底,較之黑格爾辯證法的“簡單性”,阿爾都塞一再強調,馬克思的辯證法才被真正地賦予復雜性的內涵??芍?,“簡單性”的對立面是“復雜性”而非“超越”,但實際上復雜性是與“多元性”存在內在同一性,多元性思想在復雜的結構體得以表征。
另一方面,我們從阿爾都塞援引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出處分析。該詞的直接來源是弗洛伊德。阿爾都塞先前已公開申明過,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 ,這個概念并不是由他杜撰的,而是從語言學和心理學兩門學科那里借來的,尤其是心理學。在弗洛伊德著作中,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主要解釋夢的形成或象征是多種復雜因素綜合決定的。
“This fist investigation leads to conclude that the elements‘botanicaland‘monograph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content of the dream because they possessed copious contacts with the megority of the dream-thoughts,because,that is to say,they constituted‘nodal pointupon which a great number of the dream-thoughts converged,and because they had several meaning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ream. The explanation of this fundamental fact can also be put in another way: each of the elements of the dreams content turns out to have been? overdeterminationed”〔10〕(P301)
弗洛伊德著作中的這段話可譯為:“這初步的調查研究可讓我們得出如下結論:‘植物學和‘專著這兩個元素以各自的路徑進入夢的內容,是因為它們與絕大多數(shù)夢念有豐富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因為它們創(chuàng)建了一些‘交結點,從而大量的夢念聚集于此;再是因為它們在釋夢時存在各種不同的意義。對于這一基本事實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夢內容中的每一個元素都可以證明是多元決定的”。這個“植物學專著”夢的形成,是由諸多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它們對夢地促成都發(fā)揮不可低估的力量和作用。
綜上所述,阿爾都塞的重要術語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翻譯為“多元決定”/“多元決定的”更切合阿爾都塞本意。
癥候閱讀法是《讀<資本論>》中的一個核心命題概念,實質為結構主義閱讀法。阿爾都塞本身讀馬克思《資本論》就是運用這種結構主義的文本閱讀法,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鞍Y候”一術語,雖然不是阿爾都塞原創(chuàng),其始源于弗洛伊德,直接援引拉康的語詞,然而,它卻作為阿爾都塞重要的方法論原則,挖掘出文本最深處思想,也成為阿爾都塞其它理論生產(chǎn)不可或缺的媒介。
在阿爾都塞看來,存在兩種典型的閱讀方法,也即清白無辜的閱讀和有罪的閱讀。清白無辜的閱讀是讀者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媒介材料而直接地看出作者的“真情表白”。透視作者的“本真”正是讀者所期望和追求的境界,只有達到如此層面,作者的純真思想才不會被玷污。然而,此種閱讀方法在現(xiàn)實中又是不存在的,這是因為任何承載著他之前的理論知識或者實踐經(jīng)驗的支撐,藉此所得出的認知結果必然受到原先問題式的統(tǒng)攝而與作者的“本真”不對稱?!叭绻淮嬖跓o罪的閱讀,那么這是因為每一種閱讀就其教益和規(guī)則而言只是反映了真正負有罪責的閱讀” 〔11〕(P29)。例如,阿爾都塞坦白自己以哲學的視角閱讀《資本論》必然導引負罪感的生發(fā)。以事先懸設某種理論背景去認知要探索的理論迷宮必定是“有罪”的。
那么,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抑或空缺,透視內在本質呢?這就需要癥候閱讀揭示出文章中最深層隱藏的話語,并將“此處”與“它處”發(fā)生關聯(lián)。較之直觀地“看”的傳統(tǒng)閱讀法,癥候閱讀把認識看作是生產(chǎn)。這種閱讀法為挖掘其它思想奠定了基礎。
癥候閱讀法為閱讀文本著作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也為多元決定賦予方法論的支撐。基于此種方法奠基,清晰地辨別馬克思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異質性。在黑格爾那里,盡管出現(xiàn)許多表面現(xiàn)象:政治、藝術、哲學等,抑或過程的復雜性,諸如否定、分裂、肯定、否定之否定、揚棄等。但這些都可歸結為一個簡單內在本原,即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而馬克思的一切矛盾都是建立在具體歷史的實踐基礎上,以多元決定矛盾出現(xiàn)的,具有不可還原性。
問題式是阿爾都塞理論體系中的核心范疇,它好比一座大夏的架構,是其它理論能否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問題式統(tǒng)攝和決定其它各部分,影響著它們的性質和指向。
問題式是一種統(tǒng)攝某種理論體系及其性質的結構,其重要的特征表現(xiàn)如下方面:一是具有隱蔽性。問題式不會直接呈現(xiàn)在文本思想的表層,用直觀的感知是無法認知到的。一般而言,總問題總是隱蔽在思想深處,它不是一目了然地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需要從思想深處發(fā)掘出來。問題式并不是外在的理論形式和規(guī)則,不是可以直接感官的感性材料,而是深層問題的構架。這隱藏的問題式只能前面所提到的癥候閱讀才可探尋出來;二是問題式規(guī)定某種理論的性質。阿爾都塞強調,思想方式確定思想的特征與本質,而不是思想素材。這是因為問題式發(fā)問方式的改變會影響思想和它對象的真實關系,同時牽涉到問題域的各組成部分??倖栴}的性質決定一切,這是因為它是組成成分的前提;三是問題和答案內在于問題式中。在阿爾都塞看來,真正的哲學的關鍵不在于給予現(xiàn)成的結論,而是注重切實的發(fā)問?!耙欢ㄒ凑詹煌姆绞?,按照問題提法的方法,也就是按照客觀知識的方式來思考這些難題和這些難題不能不引起的這些哲學問題” 〔13〕(P42)。哲學的目標不僅僅囿于真理的追求,而是更加重問題的過程,離不開科學的問題式。同時,問題式包含了諸多具體問題,規(guī)定了具體問題內容及其發(fā)問的方式。
問題式理論主要分散在阿爾都塞1961年發(fā)表的《論青年馬克思(理論問題)》,這比《矛盾與多元決定》發(fā)表時間早一年多。而正是問題式作為一個深層構架統(tǒng)攝了多元決定理論體系。矛盾的不平衡性、復雜性、動力等各個具體的組成部分是由同一問題域聯(lián)結成的。
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重新界定,認為其中存在“斷裂”的裂縫痕跡,這就是引起國內外學界轟動效應的“認識論斷裂”。此論題與“多元決定”也存在很大的關聯(lián)。
阿爾都塞將1845年作為界劃馬克思主義史斷裂的分界點。在1845年前,馬克思仍處在人道主義意識形態(tài)時期,在之后,馬克思才真正擺脫了舊哲學的愚昧,步入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殿堂。阿爾都塞坦誠道,意識形態(tài)和科學的范疇是康吉萊姆那里習得的。而在1845年前,這又可大致界劃兩個階段:1840-1842年為第一階段,主要是理性自由主義時期,此時,馬克思和康德走得比較近,離黑格爾相對較遠。在第二時期的1842-1845年期間,是理性共產(chǎn)主義階段,建立在費爾巴哈的人本學總問題基礎上。阿爾都塞認為,這時的馬克思與傳統(tǒng)哲學家沒有本質區(qū)別,仍舊是人道主義支配,殘留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污垢。1845年為斷裂時期,即馬克思由意識形態(tài)向科學主義過渡階段,主要著作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1845年后,馬克思的思想才算進入成長與成熟階段,最終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制定了一套嶄新的以概念為基礎的歷史理論。
“認識論斷裂”表征出阿爾都塞對歷史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肯定,否定傳統(tǒng)以線性的量的漸進科學觀解釋歷史的進程。這種非連續(xù)性思想是深受其老師巴士拉的影響。阿爾都塞指出,馬克思為了創(chuàng)立第三塊科學大陸,即歷史科學或稱歷史唯物主義,他不僅同康德、費希特和費爾巴哈人道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總問題進行了決裂,同時也和黑格爾的辯證法也重新劃清了界限,也就是所謂的“顛倒說”。非連續(xù)的“顛倒說”在馬克思的辯證法中也得到極力地彰顯。因此,可以看出,“多元決定”是“認識論斷裂”論斷引申出來的一個具有結構主義歷史辯證法詮釋性的新命題。
意識形態(tài)在阿爾都塞的理論架構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它成為“認識論斷裂”的立論基礎:意識形態(tài)與科學?!岸嘣獩Q定”沖破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一元論的禁錮,重塑了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其它因素的地位和價值,藉此使得阿爾都塞更加注重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研究,批判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虛偽性、欺騙性和奴役性。由于“多元決定”的作用,意識形態(tài)在關鍵時刻上升到同經(jīng)濟一樣的高度,起到“決定性”作用。由此,阿爾都塞把意識形態(tài)上升為一種國家機器來對待。
意識形態(tài)作為獨特的功能,是一種國家機器。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機器明顯不同于強制性國家機器。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機器是由一些諸如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類似機構組成的。意識形態(tài)是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非暴力式隱形的控制和奴役被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工具。它比有形的國家統(tǒng)治機器厲害得多。個人主體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奴仆”,不管從歷時性還是共時性看,意識形態(tài)無不在散發(fā)它獨特的氣息。阿爾都塞認為,一切意識形態(tài)通過主體范疇作用,將個人詢喚為主體。主體必須屈服于大寫的主體,作為自由的個人實際上是不自由和不自在的。他們實質上只是聽從于意識形態(tài),他們沒有自己的思維,完全屈從意識形態(tài)的指揮,成為一個機械的執(zhí)行者。
〔參 考 文 獻〕
〔1〕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9.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9-80.
〔3〕M.埃默森.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與結構因果觀〔J〕.哲學譯叢,1985,(0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5〕阿爾都塞.自我批評集〔M〕.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0:215-216.
〔6〕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譯阿爾都塞的重要術語overdetermination /overdeterminationed〔J〕.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動態(tài),2012,(01).
〔7〕 趙冬生,韓禮德.語境模型與認知隱喻的構建與解讀〔J〕.山東外語教學,2012,(01).
〔8〕〔9〕L.Althusser:For Marx,Unwin Brothers limited,The Gresham Press,1977:101,107.
〔10〕Sigmund Freud,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The Wordsworth Editions,1997:301.
〔11〕〔12〕阿爾都塞,巴利巴爾.讀《資本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2001:29,13,
〔13〕杜章智.列寧和哲學〔M〕.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0:4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