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創(chuàng)彬
在外面吃得多了,總是各種不適,總想著回家吃頓安寧飯,自己動手或妻子做,兩三碟小菜,葷素搭配,不寡不膩,吃得舒坦、自在,關(guān)鍵還有調(diào)適脾胃的功能。
菜不多,也并不意味著湊合,一定都是愛吃的具有自家獨特口感的,比方說:熘包菜的醋就放得特別的多一些,一般人可吃不了;菜薹炒得剛剛熟,要吃起來還有些脆感;馬齒莧一般涼拌了吃,蒜和醋不能少;西芹一般切成寸段用臘肉絲炒;西紅柿炒蛋要分開來炒,炒好了再燴,這樣色香味才有保障;汽水肉是妻子的拿手菜,蛋和肉餡攪和勻了要用開水沖合了蒸,這樣蒸出來的汽水肉才嫩而滑爽;秘制鴨用生抽、蠔油、料酒三樣主料加上自配的輔料腌漬,做出來的味道餐館里是難以嘗到的;燒雞就更有特色了,要用純土雞,杜絕香料,用雞油或茶油燒,高壓鍋燜制后回鍋加蒜燒,焦黃的色澤,濃濃的蒜香味道,看著都會流口水……這些菜都會順著時令輪番上桌,長時間不吃怎能不掛念?
好在有周末,是約定俗成的小外甥一家回來吃飯的日子,什么應(yīng)酬都推掉。
周末的早晨,我尤其起得早,不論寒暑,因有期待激蕩著。菜品的選擇自然是要上心些、費時些,雖然也不過幾樣家常菜,但終歸比平常的要豐富些。春季里,新冒出的野菜是首選,換換口味,“脫”一下冬季儲下的油脂很是必要;夏季,菜品的選擇余地大了,雖然是不缺吃的年代,也知道這個季節(jié)尤應(yīng)以清淡為主,但雞鴨仍是不可少的;秋季的吃食也是豐富的,煲湯是重中之重的主打菜;冬季照例是進補季,但太葷的已不受歡迎,葷素搭配方顯均衡。這不,剛剛立冬,包餃子似乎是一款不錯的選擇,五花肉一斤,小蔥一斤,面粉三斤,包餃子的料就算齊了,其他的菜照例還是要備,兼顧各種口味,不能像老兩口過日子,可以簡單地以餃子替代一切。
三個雞蛋,二兩麻油,加上味精、胡椒一攪拌,那凝結(jié)的肉餡就軟乎了,切碎的蔥末也恰到好處地糅合其中,餡是妥帖了,費事的莫過于和面、搟餃子皮了,原本菜市場是有現(xiàn)成的餃子皮賣的,但據(jù)說其成分是有問題的,關(guān)鍵是硬生生的,包起來沒手感,吃起來沒口感,缺了手搟面皮的柔和與筋道。夫唱婦隨中一個搟皮一個包,不著邊際地嘮著家長里短,不知不覺中餃子就包好了,并沒多費勁的感覺。菜嘛,就更是平常小事,在老夫老妻默契的轉(zhuǎn)悠中,一桌菜就好了,看著小外甥美美地吃,說不出的熨帖。
味蕾是有記憶的,它烙下的是童年的味道,已經(jīng)嵌進了我們生命的基因密碼,無法改變,縱使山珍海味也無法取代。曾經(jīng)看到很多類似的新聞:國外留學(xué)多年回到故鄉(xiāng)的學(xué)子,第一樁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吃上兩碗家鄉(xiāng)的辣子面或是熱干面。很不解一些家庭為了鍋碗瓢盆而扯皮,好多人總以沒時間為由,混了上頓混下頓的。民以食為天,任何時代,吃無疑都是平凡人平凡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只不過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富裕,吃的食材會提檔升級,吃食的提供也會一定程度的社會化,但由飽到好后對美味的追求是不變的,并且就絕大多數(shù)平凡的家庭而言,自己做飯仍會是常態(tài)。很能理解那些日子過得并不寬裕的人家,陶醉在節(jié)假日的大吃大喝中的快感,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的幸福感。
吃實在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吃也是最容不得馬虎或“對付”的事情,它關(guān)系著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與幸福感。
幾天前的一個下午,與一位女教授一起談事,接近下班時分留她晚餐,教授卻執(zhí)意要走,問及原因,教授靦腆地回道:最近有些甜蜜的小煩惱,要回家做飯,先生不愛吃外面的飯菜。我們都知道教授的先生是一個單位的行政首長,平日應(yīng)酬多,單位也開設(shè)有食堂,按說家中是無須“開伙”的,但這位先生卻偏偏愛在家吃妻子做的飯菜,看來這是一對參透生活真諦的煙火夫妻。
一直以來,農(nóng)舍炊煙都被當(dāng)作詩意的描寫,因它象征著和平與富足,在失了炊煙又真正富足的今天,我們理性愉悅地接受著生火做飯原料道具的升級換代,但我卻不能接受飲食的社會化,若都去快餐了,難免會丟失那凝聚下一代的內(nèi)在的神奇密碼,我們又拿什么來拴住兒孫呢?
我還是會堅持做自己的飯菜。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