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星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驟、發(fā)病率高及致死率高的特點,在我國是第一致殘疾病、第二致死疾病,多數病人存在肢體、吞咽及語言等后遺癥,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1-3]。有研究表明 ,針刺及康復訓練針對腦卒中后遺癥具有顯著療效[4-6]。為提高腦卒中后遺癥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動留針術聯(lián)合康復訓練進行干預?,F(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腦卒中后遺癥依據《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7]確定。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后遺癥診斷標準;首次腦卒中或既往腦卒中但無后遺癥者;年齡50~80歲;病人或家屬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合并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智力障礙及骨骼肌肉系統(tǒng)疾病;試驗方案依從性差;對試驗藥物過敏。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腦卒中后遺癥病人6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齡52~79(65.27±7.40)歲;腦出血13例,腦梗死18例;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12例。治療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51~77(64.95±8.33)歲;腦出血14例,腦梗死17例;左側偏癱16例,右側偏癱15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種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照文獻[8]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王毅剛教授創(chuàng)制的“動留針術”[9-10]治療,采用捻轉補瀉手法。選穴[11],體針:上肢選肩髃、曲池、合谷、外關;下肢選邁步、治癱、環(huán)跳、陽陵泉、解溪;口眼歪斜選陽白、地倉、頰車、顴髎;語言謇澀、吞咽困難選上廉泉、金津、玉液;肢體僵硬:臂中、內關、曲澤、糾內翻;頭針:癱肢對側運動區(qū)及足運感區(qū)。每日行針1次,在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拔體針,續(xù)留頭針后,指導病人進行偏癱肢體功能活動,如旋轉、屈伸等,活動范圍逐漸增大,盡量做最大范圍的活動。如病人不能自主活動,應幫助偏癱肢體進行被動活動5~10 min,反復2~3次。兩組均治療28 d后評定療效。
1.4 觀察指標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語不利評分[11],依據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為0分、2分、4分、6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評分、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評分評定。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確定療效標準。痊愈:NIHSS評分減少≥95%,病殘程度0級;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病殘程度1~3級;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但<46分;無效:NIHSS評分減少<18%或增加。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語不利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語不利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語不利評分比較(±s) 單位:分
2.2 兩組NIHSS、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較治療前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比較(±s) 分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疾病,90%病人腦卒中后殘留各種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偏癱、偏盲、口眼歪斜等,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但現(xiàn)代醫(yī)學針對腦卒中后遺癥尚無特異性防治藥物[13]。針對腦卒中后遺癥,臨床多采用康復訓練治療,以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但單獨應用見效慢,易致病人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疾病的康復[14]。
中醫(yī)學認為腦卒中屬于“中風”范疇,多因脈絡空虛,風邪侵襲,陽化風動,氣血上逆,痹阻腦絡所致。中風后脈絡阻滯不通,經脈不利是腦卒中后遺癥的重要病理因素[15]。針刺治療腦卒中后遺癥具有顯著療效,能夠刺激和興奮大腦皮質、促進神經受損功能恢復、改善神經組織代謝,有助于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同時有可能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16-17]。本研究在傳統(tǒng)針刺的基礎上,采用“動留針術”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遺癥,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動留針術系重慶市中醫(yī)院王毅剛教授創(chuàng)制的針刺術,是相對古代針刺“精以久留,停針候氣”的靜留針而言,是在原有針刺得氣基礎上對機體神機的再調動,神機是對機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9-10]。誠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云:“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皆神氣所游行出入也”?!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疲骸俺鋈霃U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眲恿翎樞g的技術關鍵在于一個感應的“動”,通過得氣后病人主動或被動的運動,以使氣機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達到治病的目的[11]。本研究所選俞穴為王毅剛教授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經驗穴,運用動留針術治療,既能發(fā)揮傳統(tǒng)針刺對俞穴刺激后產生的治療作用,又能調動神機以恢復機體氣機正常升降出入狀態(tài)。此外,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夠發(fā)揮二者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動留針術”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遺癥,能夠顯著降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及NIHSS評分,增加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表明該治療方式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恢復神經受損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及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