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智
【摘 要】課中習題,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相應習題、問題。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運用課中習題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然而部編教材在各大學校推行之后,教師對于課中習題的關注度并不是很高,更談不上有效利用。這也直接導致無法合理與高效地運用并充分發(fā)揮該模塊的課堂價值。因此,本文著重探尋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實現(xiàn)初中歷史課中習題的有效利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中習題;有效利用;課堂交織
歐陽修所著《賣油翁》中寫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曉器”。由此可知,任何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實踐。課堂是教師授業(yè)解惑、學生勤學好問的主陣地,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設置習題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理解、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促使學生生成歷史智慧。然而教師如何有效利用并充分發(fā)揮課中習題的效果,是每個歷史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本篇內(nèi)容主要探討如何利用課中習題訓練來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部編歷史教材“課中習題”的價值
(一)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歷史學科能力的有效結合
阿基米德曾經(jīng)說過:“要想把地球撬動起來,只需一個合適的支點”。這句名言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啟示是:歷史知識是支撐歷史課堂教育活動的重要“支點”,教師需要不斷給學生強調(diào)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督促學生認真學好每個知識點,夯實學生的歷史知識,從而成為幫助學生開啟能力提升的重要載體。然而要想將上述歷史教學啟示轉(zhuǎn)變?yōu)榻虒W現(xiàn)實,教師需要有效的利用課中習題,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迅速運用于初中歷史課堂教育活動,增強學生學好初中歷史的自信心,并且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提升學生歷史能力打下堅定的基礎。在學生解讀課中習題的過程中,能最大程度真實地了解當時的相關史事,強化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補充,同時,分析歸納根據(jù)史料提出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提升歷史學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歸納能力,從而達到將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結合。
(二)便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
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部編教材的課中習題關注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初中時期是學生初次接觸歷史學科,既沒有樹立證據(jù)意識,也沒有形成歷史思維。為了幫助學生盡快培養(yǎng)歷史意識,形成歷史思維,教師可以選擇部編教材中富有意義的課中習題,在閱讀與練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教師不但可以引導學生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從多種理解歷史的思維角度出發(fā),而且還能促使學生理解、吸收知識的能力提升,從而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生成了歷史智慧。
(三)便于學生涵養(yǎng)品格的塑造
新時代下,教育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嚴苛,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知識、卓越能力,而且還要求學生要具備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就意味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既擔負著授業(yè)解惑的重責,還擔負育人啟迪的神圣使命。而部編版教材課中習題既考察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發(fā)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生成優(yōu)秀的涵養(yǎng)品格,充分發(fā)揮歷史這門學科教育育人的功能與價值。
二、部編歷史教材“課中習題”的有效利用
(一)新穎性的課中習題史料
部編初中歷史教材中的課中習題部分主要包括“問題思考”和“材料研讀”?!皢栴}思考”類似于原人教版教材課中習題的“動腦筋”板塊,而“材料研讀”是一種全新的板塊,通常以史料形式出現(xiàn)。然而如何有效選擇課中習題“材料研讀”中的史料,是許多歷史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育活動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為了有效的利用課中史料習題,需要在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選擇新穎性、意義性的史料題,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不會因為史料題目太過熟悉而產(chǎn)生乏味感,也不會因為材料太過艱澀難懂而產(chǎn)生挫折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動力和興趣。比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中關于鴉片給中國人帶來的影響時,由于學生對“林則徐”這一英雄人物之前就已了解,于是我并沒有選取教材中“人物掃描”中的陳述性史料來講解鴉片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而是選取了相對新穎的“材料研讀”中馬克思和黃爵滋的言論來讓學生感受鴉片對中國人身心的毒害,然后設計問題:讓學生結合上述材料,談一談鴉片走私帶來的嚴重危害。學生通過仔細閱讀,得出一致性的答案:“鴉片不僅使中國大量白銀流向海外,而且損害了中國人的身體健康,腐蝕了他們的思想,讓他們的靈魂麻木了……”,同時學生對上述言論中所涉及到的“奴隸貿(mào)易”很感興趣,因是學生不曾了解的歷史,他們紛紛向我拋出了疑惑的眼神,于是我給他們科普了這段歷史,學生聽完我的講述之后,發(fā)出了同樣的感嘆:“鴉片貿(mào)易比奴隸貿(mào)易的危害大多了,怪不得我們中國的發(fā)展比歐洲國家發(fā)展慢”!講完這一史料之后,我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剩余內(nèi)容。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運用新穎的課中習題材料,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實現(xiàn)雙重教學效果。
(二)靈活性的習題成果
習題成果靈活指的是通過該習題的完成,學生的學習成果是靈活的,即學生習得的知識具有靈活性。教師要想提高初中學生的歷史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活化,避免學生形成死記硬背、不知變通的僵化思維,從而固化了對歷史學科的認知。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選擇能夠吸引學生眼球、習題成果靈活的題目。比如:在教學《明朝的滅亡》關于“廣大民眾為什么會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軍隊”時,學生結合人物事跡便有不同的想法,再如教材上冊第15頁“從大禹治水的事跡中可以看到什么樣的精神”。從大禹治水的事跡中,學生學到的精神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學生讀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會感悟到不同的精神。這樣的習題,不僅習題提問靈活性比較強,學生習得的知識也具有靈活性,容易吸引學生關注,學生愿意積極主動投入到這樣的歷史課堂中來,增加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三)生活性的課中習題
歷史是一種過去時態(tài),它記載著前人的各種英雄事跡,通過閱讀歷史學生可以繼承前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并且對學生的生活和人生都能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因此,教師在選擇課中習題時,可以運用求近原則選取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的習題,這樣不但可以縮小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以一種輕松的姿態(tài)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比如:在教學《盛唐氣象》時,我選擇了課中習題: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么?我引導學生結合農(nóng)家樂里所看到的場景,從而快速地理解筒車的工作原理。所以,教師在選取課中習題的時候,要多加關注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習題,盡量拉近學生和習題之間的距離。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利用部編歷史教材的課中習題素材,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教材中的價值,而且還可以無形中增強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興趣,推動學生不但汲取歷史知識,促使學生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在選取合適的“課中習題”上下足功夫,達到將歷史基礎學習和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黃喬兵.初中歷史有效習題訓練的設計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8):27
[2]王黑鐵.例析初中歷史習題教學的“變式”藝術[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4(07):46-48
(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