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民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以“五層”閱讀法為核心主題,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旨在有效地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確保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實現(xiàn)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和進步,進而為學生未來更為長遠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激發(fā) ?閱讀潛能 ?提高 ?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c)-0155-02
興趣是學生閱讀的最原始動力,學生只有對課文產生閱讀興趣,才會自發(fā)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潛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學習中,只有閱讀能力得到提升,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 ?認知性閱讀,激發(fā)閱讀潛能
所說的認知性閱讀,是五層閱讀模式中的第一層,這一步是閱讀的基礎和開端,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潛能。簡單說來,認知性閱讀就是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性閱讀,在正式學習該篇課文之前,提前對課文進行閱讀[1]。在認知性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對課文中的生字生詞進行認知,包括讀音、字義、詞性、用法等,而這也是掃平閱讀障礙的首要前提。同時,這種自主性的預習模式的閱讀,也可以有效激發(fā)出學生的閱讀潛能。
以《祖父的園子》為例,該節(jié)課的生字、生詞共有12個,包括螞蚱、蚌殼、谷穗、倭瓜等,學生在認知性閱讀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對這些生字、生詞進行認知,只有在解決了這一基礎問題后,學生才可以正式進入認知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生首先將該篇課文進行一次完整的閱讀,進而對課文的大概內容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知道課文就講的是什么,比如,作者描寫的園子景象,當然更包括園子里的趣事等,同時也應對祖父的園子與其他園子比較,具有哪些特別之處。
2 ?理解性閱讀,深化知識記憶
理解性閱讀作為五層閱讀模式的第二層,在閱讀過程中具有導向性作用,它的核心閱讀原則是,首先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理解,進而在這一前提下,對閱讀問題進行設定。這種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進而深化對知識的記憶。
比如,學生在對《祖父的園子》進行了第一層的認知性閱讀后,就可以進入到第二層理解性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提問模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也就是說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
師: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主要表達了祖父對作者的3種愛,那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回到,祖父對作者都有哪3種愛?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答案的尋找,相應的,也會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的理解,相信學生在對這篇課文進行仔細閱讀后,會找出作者描寫的3種愛。
生甲:文中的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這樣作者就可以拿得起鋤頭了。這段話表達了祖父對作者的寵愛。
生乙:作者常常將谷穗誤認為野草,便將“野草”全部拔掉,祖父不僅不訓斥作者,反而還笑吟吟的,這說明了祖父對作者的寬容之愛。
生丙:祖父為了教會作者辨別五谷,就慢慢地告訴作者,谷穗有芒針,而野草是沒有的。這充分表達了祖父對作者的教導之愛。
通過這種提問模式的閱讀教學引導,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程度,更進一步地對知識進行了內化。
3 ?探究性閱讀,提升感悟能力
在生本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探究意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悟語文知識言有盡意無窮的內涵和魅力[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后,教導學生可以透過語文的表面內容以及現(xiàn)象去看其的本質內涵,進而去了解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這可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一個質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疑惑式閱讀教學引導模式,對學生的探究意識進行激發(fā),進而使學生更想通過對該文的閱讀,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去一探究竟,而這種閱讀模式下,會使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的感悟能力。
師:同學們,作者在課文中描寫到在祖父的園子里做的6件事,分別是栽花、鏟地、種菜、拔草、澆水、嬉戲,而作者在描寫這6件事的表明現(xiàn)象后,其要表達的深刻內涵是什么?
生甲:祖父種小菜的時候,作者就跟在后邊,將種地留下的土窩一個個溜平,而所說的溜平也不過是東踢一腳、西踢一腳的瞎鬧騰。作者的這段描寫實際是要表達跟祖父在一起的時候是非??鞓返?。
生乙:祖父給菜澆水,作者的一瓢水并沒有澆到菜地里,反而是一瓢水潑到了天上。這段對澆菜的描寫,實則表達了作者當時的自由自在。
通過這種探究式的閱讀教學引導,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4 ?評價性閱讀,反思自身盲點
評價性閱讀作為第四層閱讀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在于學生可以及時對自己的閱讀盲點進行反思,從而可以更好地找準更加適合自身的閱讀模式,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以同桌互為一組的模式,引導同桌之間互相指出對方的閱讀錯誤,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自身的錯誤閱讀行為進行反思。
生甲:生乙在閱讀過程中,對作者提出的“‘我為什么可以在祖父的園子里瞎玩瞎鬧呢?”的這段話并沒有進行深度理解,這反映了祖父對作者的寵愛之情,而生乙則認為這是由于作者生性活潑好動。
生乙:生甲在閱讀過程中,認為作者回憶這個園子,單純地就是認為作者喜歡這個園子,但應該是作者在喜歡這個園子的同時,也更加懷念祖父對作者的愛。
師:生甲、生乙兩名同學總結的都很有道理,同學們應該將對方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只有充分認知到自己的錯誤,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的閱讀能力。
5 ?創(chuàng)造性閱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作為五層閱讀的第五層創(chuàng)造性閱讀,它對學生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說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就是學生應在熟讀本課文的基礎上,最終將該課文的知識點變?yōu)榧河?,包括課文的寫作手法、寫作意境、雋永的內涵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閱讀的目的[3]。
例如,對于《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來說,不僅應學習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手法,同時也應對作者通過幾件在園子里的小事,就將濃濃的祖孫情躍然紙上,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就看到了園子里的情境。
也就是說,真正描寫的最高意境,是使讀者可以感到濃濃的代入感、真實感、畫面感,而這也是吸引讀者進行閱讀的至關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不僅要學會閱讀,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閱讀學會寫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問題,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閱讀是為了更好的寫作,而寫作過程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進而更好地進行閱讀。
6 ?結語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所說的閱讀能力,就是指對書面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同時,閱讀也是以文字方式進行的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心靈對接。它可以有效提高閱讀能力,激發(fā)閱讀潛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張炳玉.激發(fā)學生閱讀潛能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五層”閱讀教學模式實驗探究[J].學周刊,2020(3):129.
[2] 朱建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J].名師在線,2019(31):40-41.
[3] 霍克林.小學語文“讀、啟、練閱讀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學科教育,1999(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