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李煥品
(1.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663;2.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競技運動員的訓練負荷安排以避免傷病和過度訓練、有效提高運動成績?yōu)樽罱K目標,而這有賴于對訓練的負荷科學監(jiān)控和精確量化:不僅僅是基于訓練的量和訓練的強度單獨變量,更是基于這些全部內(nèi)容的綜合整合。包括Cooper,Banister,F(xiàn)oster等在內(nèi)的眾多學者對如何量化和監(jiān)控訓練負荷進行了積極探索,其中Foster提出的sRPE方法得以廣泛應用于各種項目的訓練負荷監(jiān)控中。我們對該方法提出的背景基礎、信效度研究、實踐應用、國內(nèi)的應用現(xiàn)狀及將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綜述介紹。
表1 三種量表:Borg’s RPE scale(6-20)、 Borg’s CR-10 scale 和sRPE scale
sRPE(the session RPE 的縮寫)是基于 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縮寫)概念演變而產(chǎn)生。RPE,國內(nèi)稱為主觀體力感覺等級,是由瑞典著名心理學家Gunnar Borg于1962年提出的概念,表示為個體對運動引起生理反應的相關感知信息的主觀評價,即對運動時努力、壓力、疲勞不適等體驗的主觀估量。它整合了來自心肺功能、新陳代謝及熱刺激等反饋信息,是一個心理生理(psychophysiological)指標。 并基于定比測量(ratio scaling)、區(qū)間模型(range model)概念以及刺激反應的冪函數(shù)關系(stimulus-response function),Borg先后制定了適用于成人的Borg’s RPE scale(表 1)和 Borg’s CR-10 scale(表 1),使量表進一步簡化且突出了強度等級(intensity level)劃分。盡管 ACSM(2011)關于RPE的聲明不同于以往——認為當下視RPE為一個基本的(primary)訓練評價方法的證據(jù)或不充分,RPE仍被很多人視為簡易可行且有效的運動強度監(jiān)測方法和工具。
隨后,基于Borg量表衍生發(fā)展出了許多新的評價量表,如Garcin M(1999)的 Estimated Time Limit scale,Robertson RJ(2003,2004)的 adult OMNI scales,Swart J(2012)的 Task Effort and Awareness scale以及Foster的the Session-RPE(sRPE)scale(表1)。Foster改進的sRPE scale被用于量化整節(jié)訓練或比賽的總強度,已被證明是有效可靠的運動(包括阻力訓練)強度監(jiān)測手段。
訓練強度對于運動成績的獲得非常重要。但就如同訓練量一樣,單獨的強度變量并不能精確反映訓練應激(stress/strain/stimuli)和 / 或訓練負荷(training load/physical load,尤其特指內(nèi)部負荷internal load)的全部內(nèi)容。為了避免傷病和過度訓練、優(yōu)化個體訓練手段和提高運動表現(xiàn),需要整合訓練量和強度等變量綜合精確量化訓練負荷。如何綜合整體監(jiān)控和評價訓練負荷,眾多學者進行了各種嘗試探索。
最初,Cooper(1968)基于有氧運動絕對強度和運動時間變量的整合提出了“aerobics points”概念,并在當年出版的《Aerobics》書中提出了Cooper Points system來指導人們?nèi)绾螌崿F(xiàn)健康目的——譬如,每次完成1英里跑用時6分鐘,則每次得分為6分;每周3次該運動,則周總得分為18分。該方法至今在Cooper健康中心(Cooper Fitness Center)的普通人群健身指導中仍然采用并獲得了一定成功,但由于采用的不是相對運動強度,F(xiàn)oster認為它無法恰當?shù)拿枋鲞\動負荷。
表2 基于sRPE方法評價訓練負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一覽
隨后,Banister(1975)等提出了 TRIMP(Training impulse 的縮寫,訓練沖量)概念,定義為一體力單位 (a unit dose of physical effort)。Banister基于運動時間和心率變化的乘積來綜合量化負荷,并引用了權重系數(shù)(1991)突出了強度變量對運動的重要影響。計算公式可表示為:TRIMP=time(mins)*△HR*y(time=duration(mins) ,運動時間(分鐘);△HR :心率;y=weighting factor, 權重系數(shù) )。此后Edwards,Lucia,Stagno,Manzi等研究者又基于心率變化及權重系數(shù)的不同設定,對Banister的評價方法進行了各種改進。盡管Gilman,Achten等研究者認為基于心率指標來量化耐力運動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但由于長期(耐力)運動對心率的影響、應用心率監(jiān)測時的操作局限(如設備昂貴、操作人員專業(yè))、各計算方法的內(nèi)在局限(如權重系數(shù)的設定)以及在大強度運動(如plyometrics、阻力訓練、大強度間歇訓練)中的應用局限,使得上述的Banister’s TRIMP方法、Edwards’ TRIMP方法、 Lucia’sTRIMP 方法、Manzi’s iTRIMP 方法以及Stagno’s TRIMP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種種局限。
之后,F(xiàn)oster(1996,2001)等提出了 sRPE 概念,認為該方法在評價耐力運動,大強度/非穩(wěn)態(tài)運動如阻力訓練、大強度間歇訓練或plometric訓練時存在著潛力。Foster基于修正的sRPE量表,用sRPE值替代了心率來量化整節(jié)訓練課(或比賽)的強度,并以其與運動時間(分鐘)(力量練習時也建議使用重復次數(shù))的乘積值來評價負荷大小。實際操作中,為了減少訓練課中各種訓練內(nèi)容(尤其訓練課末期的內(nèi)容)對強度評價的影響,評價被安排在訓練課結(jié)束后30分鐘進行。該方法提出后,關于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眾多研究認為其不僅重復性高,而且與客觀指標評價方法(如基于心率、最大攝氧量、血乳酸以及1RM%等指標)在評價負荷時有顯著高的相關性(表2),可以為sRPE方法的應用提供基礎支持。至今,sRPE方法已被認為是一個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反饋工具,可用于個體(團隊)的訓練負荷監(jiān)控及與計劃負荷的比對、監(jiān)控過度訓練和合理周期性訓練安排、優(yōu)化訓練負荷提高運動成績。
表3 sRPE方法在不同運動項目負荷監(jiān)控中的應用一覽
由于成本低、操作簡單快速、容易理解等優(yōu)點,該方法被應用在越來越多的運動項目中。包括團體項目(team sports)(如籃球、足球、排球、橄欖球、冰上曲棍球、水球、團體操等),拍類項目(racket sports)、(如網(wǎng)球、 羽毛球等), 個人項目(individual sports)(如田徑、自行車、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拳擊、游泳、跳水、體操、皮劃艇等)以及抗阻訓練等(表3)(項目分類參考了Frisch A(2009))。在這些涉及了高/低不同運動強度、持續(xù)/間歇不同運動形式,耐力/力量/技戰(zhàn)術等不同訓練內(nèi)容,每節(jié)/每周/每周期/每賽季不同的訓練/比賽階段的各種運動項目中,sRPE方法被廣泛用于個體(團隊)的訓練負荷監(jiān)控及與計劃負荷的比對、監(jiān)控過度訓練與傷病預防和合理周期性訓練安排、優(yōu)化訓練負荷提高運動成績。
盡管sRPE方法很早被Foster提出,而且迄今已被很多國家引入,在越來越多的運動項目得到了應用(表3),但縱觀國內(nèi)體育領域,基于sRPE方法監(jiān)控訓練負荷的應用和介紹很少:對此現(xiàn)狀困惑的同時,對其背后的原因背景調(diào)查了解應該也會是一個有意義的關注點;此外對于術語TRIMP的(引用)應用也比較混亂(相似的混亂在國外也非常普遍)。不過隨著負荷評定研究和應用的不斷深入和普及,為了避免混淆,術語TRIMP的表述越來越回歸其最初定義,即僅限定于基于心率變化的負荷評價中,不再應用于Session RPE方法中。
縱觀國內(nèi)外研究報道,關于sRPE方法應用的將來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該應用方法統(tǒng)一和標準化,包括操作量表(參見表1)、操作(計算)方法、術語使用的統(tǒng)一,而這正是當前許多報道讓人覺得混亂的重要原因;其次,對爭議較多的力量(抗阻)訓練領域的負荷監(jiān)控繼續(xù)進行研究,以期有更完整全面的結(jié)論;最后,針對于國內(nèi)應用,操作量表的(普通話)漢化(雖然是簡單的一維量表)、當前應用現(xiàn)狀的背景分析、不同運動項目的應用報道以及更深入的運動表現(xiàn)相關和損傷預防等研究應逐步開展。
盡管sRPE方法在國內(nèi)的介紹不多,但由于成本低、操作簡單快速、容易理解等優(yōu)點,在國外已被廣泛的應用于許多運動項目的個體(團隊)的訓練負荷監(jiān)控及與計劃負荷的比對、監(jiān)控過度訓練和合理周期性訓練安排、訓練負荷優(yōu)化及提高運動成績等。通過綜述介紹期望能為國內(nèi)競技體育的訓練負荷監(jiān)控和運動成績提高提供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