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榮
摘 要:夏玉米是蕭縣地區(qū)主要的秋糧作物之一,加強對夏玉米花粒期的管理,對于保穩(wěn)產、促豐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該文結合蕭縣夏玉米生產實際,對夏玉米花粒期管理技術進行了總結,主要包括:酌情施入粒肥、合理灌排、病蟲害防治、去雄與輔助授粉、適時機械收獲等方面,以供參考。
關鍵詞:夏玉米;花粒期;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4-0057-02
夏玉米是蕭縣主要的秋糧作物之一,確保當地秋糧的豐產豐收,必須抓好夏玉米生產[1]。玉米花粒期是抽雄到成熟這段時間,此階段的特點是營長生長轉為生殖生長(主要為果穗、籽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長)。該階段的管理與夏玉米的產量密切相關,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為植株的正常授粉、籽粒灌漿等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避免后期葉片出現(xiàn)早衰等問題[2]。本文現(xiàn)結合蕭縣夏玉米生產實際,對花粒期管理技術進行了總結。
1 及時酌情施粒肥
玉米生產中要確保豐產豐收,一個重要的前提保證是使玉米生長后期葉片功能期延長,避免玉米植株的早衰。而要確保玉米的綠葉活稈成熟,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在花粒期為植株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2]。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酌情施入粒肥,既可補充速效氮肥,也可葉面追施尿素、磷酸二氫鉀等液肥,促使玉米植株葉片功能期延長,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形成大籽、飽籽,提高籽粒重量[1]。夏玉米抽雄期到吐絲期之間追施的氮肥量在總施肥量中占比達到10%。蕭縣地區(qū)玉米生產中追施粒肥的時間一般在雌穗開花期左右,根據田間玉米植株長勢施入尿素75~150kg/hm2。
2 合理灌排
玉米進入花粒期后對水分比較敏感,處于需水臨界期,需要較多的水分,此階段耗水量在發(fā)育階段總水分需求量中占比達到1/2左右。此時,土壤含水量處于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時為宜,如遇到干旱、土壤中含水量在70%以下時要及時灌溉,確保根系有足夠的活力水平,提高對土壤中養(yǎng)分、水分的吸收能力[1]。
花粒期玉米要做好抽雄開花期前后、籽粒灌漿期2個關鍵時期的水分管理。抽雄開花期前后,溫度高,葉片水分蒸發(fā)速度快,是玉米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水量最多、最為敏感的階段,如果此階段遇旱不能及時澆水,可導致無法正常抽出雄穗,降低花粉花絲的活力水平,使花粉的散粉時間縮短,延遲花絲的抽出時間,導致敗育率的提高,最后對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2]。玉米籽粒灌漿期適時灌水,有助于避免玉米植株的早衰,保持較多的綠葉數量,提高光合能力,延長籽粒灌漿時間、提高灌漿速度。此階段如果水分不足可導致減產。
花粒期的灌水要結合土壤的墑情實施,因地制宜,靈活調整,對輕壤土、沙壤土等,灌水的次數可適當增加;對壤土、黏土等,灌水要適時適量,不可大水漫灌。若玉米田間群體的整體密度偏大,可適量增加灌水的次數及量。玉米籽粒灌漿階段如果田間出現(xiàn)積水,要及時清溝排走,避免發(fā)生漬害、導致玉米減產。
3 病蟲害防治
近幾年來,蕭縣夏玉米生產中病蟲害的發(fā)生程度整體上處于中等水平,一些鉆蛀性害蟲(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的發(fā)生程度中等,一些葉部病害(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等)的發(fā)生程度偏輕,夏玉米生長后期南方銹病呈現(xiàn)偏重發(fā)生流行的風險。夏玉米花粒期常見的病蟲害包括銹病、彎胞菌葉斑病、蚜蟲、3代玉米螟、棉鈴蟲、黏蟲等,要及時進行防治。防治上要堅持農業(yè)防治為主,優(yōu)先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大力選擇綠色防控、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主推栽培避害控害技術、物理誘殺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等技術,以節(jié)本增效,為玉米的安全生長提供保障[2]。
3.1 農業(yè)防治 選擇抗病蟲能力強、適合在蕭縣地區(qū)作為夏玉米栽培的品種進行推廣,加強田間管理,采取精耕細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yè)管理措施,使田間的通風透光性良好,提高玉米植株的長勢。盡量選擇包衣種子,如果未包衣要及時結合當地病蟲害發(fā)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選擇藥劑進行種子處理。田間發(fā)生的病害植株,可在剛發(fā)病時通過人工措施拔出并帶出到田外進行集中焚燒處理,以減少田間病原基數。玉米植株附近的雜草、小麥秸稈等覆蓋物要全部清除干凈,創(chuàng)造不利于害蟲寄生的環(huán)境。田間溝渠保持暢通,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有利于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程度[3]。
3.2 物理防治 花粒期在田間懸掛性誘捕劑15~30個/hm2,懸掛的高度在玉米植株上方20~30cm,對此階段發(fā)生的棉鈴蟲、玉米螟等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效。需要注意的是,性誘捕劑在使用過程中要及時清理、更換誘芯。利用田間害蟲對燈光的趨向性,也可在田間懸掛殺蟲燈,對玉米螟、棉鈴蟲、粘蟲等害蟲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藥劑可選擇Bt制劑(按照說明書,將藥、水、干細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也可在田間釋放一定密度的天敵生物,起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生物防治效果[3]。
3.4 化學防治 防治玉米螟的藥劑可選用辛硫磷180~240g/hm2、氯蟲苯甲酰胺24~36g/hm2、氯蟲·高氯氟37.5~45g/hm2、高效氯氟氰菊酯15~30g/hm2等;防治玉米蚜蟲的藥劑可選用吡蟲啉60g/hm2、吡蚜酮75~90g/hm2、啶蟲脒18g/hm2等,也可選擇高效氯氟氰菊酯、蟲酰肼等,對食葉性害蟲有較好的兼治作用。防治銹病的藥劑可選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對其他葉部發(fā)生的病害也有一定的兼防效果。防治彎孢葉斑病的藥劑可選用烯唑醇90~105g/hm2、苯醚甲環(huán)唑75~90g/hm2、丙環(huán)·嘧菌酯150~210g/hm2、吡唑醚菌酯150~180g/hm2等,發(fā)病嚴重的田塊7d后再噴藥1次。為了提高藥劑的防治效果,可在上述防治藥液中添加蕓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或者其他葉面肥[4]。噴施時推廣一些新型高效植保機械,如自走式高稈作物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
4 及時去雄,輔助授粉
及時去雄,不僅可以減少玉米植株對養(yǎng)分的消耗,使養(yǎng)分向雌穗轉移,而且提高了群體的通風透光性,增加光照強度,提高玉米植株對光能的利用率,還可以降低玉米植株的高度、提高其抗倒伏的能力。去除的雄穗要及時帶出田間,可將一些蚜蟲、玉米螟等帶出田外,降低玉米田間的蟲害基數,減輕蟲害的發(fā)生程度,為籽粒的發(fā)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加快籽粒的發(fā)育,增加籽粒數量及重量。一般通過去雄,夏玉米的產量可增加10%左右。去雄的時間一般在雄穗剛抽出、未散粉之前進行,如果時間過早,可導致光合的面積降低,時間過晚則雄穗已經開花散粉,去雄的效果不明顯。去雄時可隔行或者隔株進行,去雄的數量不得超過全田數量的50%。一般地頭地邊不需要進行去雄,遇到連續(xù)陰雨天或者氣溫過高、干旱的情況下均不宜去雄,以避免因花粉數量不夠而對授粉的效果產生影響,可在授粉結束后將多余的雄穗剪除。
為了提高玉米授粉的效果,可采取人工輔助授粉的方式,一般在盛花末期的晴天9:00—11:00進行。具體方法如下:人工拉繩或者搖動玉米植株2~3次進行輔助授粉,對減少禿頂、缺粒等有明顯的效果,可以提高授粉率、增加籽粒數。尤其是對于一些田間密度比較大、抽絲時間較晚的玉米田或者長勢弱的玉米田,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更明顯[4]。
5 適時機械收獲
適時收獲是玉米生產中一項重要的措施,有助于提高玉米籽粒的產量和品質。一般選擇在灌漿線消失時進行收獲為最佳,此時玉米植株的果穗苞葉變干、蓬松,呈白色,籽粒根部形成1層黑色層[1]。蕭縣夏玉米收獲的時間一般為每年的10月初。積極推廣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可以培肥地力,有助于實現(xiàn)田間作物的持續(xù)增產。
參考文獻
[1]朱海霞.夏玉米花粒期管理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16(4):70-72.
[2]王運智,張功禮,胡昕,等.黃淮海地區(qū)夏玉米制種花粒期管理技術要點[J].種子世界,2000(4):39.
[3]高逖.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水肥高效利用機制及其技術效應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7.
[4]童云.夏玉米花粒期管理技術措施[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4(9):28-2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