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丹 喬紅剛
摘? ?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學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與文化涵養(yǎng)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教育應基于傳統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在理念內容與目標指向上的共通性,注重從契合時代要求與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加強二者的有機融合,并通過提升教師實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有機整合、優(yōu)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實踐環(huán)境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從而為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奠定基礎。
關鍵詞:傳統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教師教學;學生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0)18-0019-03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學校教育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因此,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可以成為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份寶貴的資源,將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是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轉化、傳承和發(fā)展。其中,理想信念教育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為主要內容,它可以幫助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情懷,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行為方式和文化素養(yǎng)。例如舞蹈、詩歌、音樂等傳統文化經典是古代人民的突出性創(chuàng)造,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寶貴的藝術價值、持久的藝術魅力,對于人們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學校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等方面可以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可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融入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這不僅有助于豐富學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促進學生“三觀”的形成,而且還有利于提升教育的實效性與親和力,為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學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共通性
(一)理念內容具有共通性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源頭與重要內容。我們透過學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可以發(fā)現:道德觀、法治觀等的觀點、知識都可以在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契合點。比如,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以禮待人、講究誠信等良好道德規(guī)范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因此,結合當前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改革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與時代價值的深入挖掘與不斷探索,并依據相應的教育主題進行有機融入與創(chuàng)新,既能夠為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又能夠提升教育的歷史性、人文性與價值性。同時,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可由此獲得傳播與滲透的教育支點,增強其輻射性、滲透性與認同性。
(二)目標指向具有共通性
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具有愛國愛黨精神,能夠擔當社會發(fā)展、民族復興大任的優(yōu)秀人才,其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文化育人屬性,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主要通過講解與傳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認知與思維方式,并引導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
例如,著名的中國舞劇《絲路花雨》,它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而且也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這部作品以盛唐時期為歷史背景,以絲綢之路、敦煌壁畫為素材,彰顯了濃厚的民族色調與東方魅力,與當下中國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政策大背景高度契合。學校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可以將其作為教育資源,既可以充分向學生展示中國文化的歷史魅力,又可以讓學生在欣賞舞劇中感受主人公的精神氣概。因此,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中,不僅能夠增強教育的文化底蘊,提升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引導力與認同感,而且也能為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揮自身的人才培養(yǎng)功能提供現實動 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原則
(一)契合時代要求
當前,中國進入了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就要高度關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論述。例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闡釋,以及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時對于傳統文化思想的概括,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指南。
教師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與學生學情,加強學習與領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將其作為教育建設的根本依據與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向,并不斷在教育與科研探索中深化理解其精髓,從而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課程明確方向。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時,可以將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通過適宜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使其體會既具有統一的中華文化根脈,又具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的中國文化精神。
(二)契合學生發(fā)展
青少年學生要想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合格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yè)技能,而且還要有理想信念、責任擔當與法治思維。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將“仁義禮智信”的道德體系以及相關傳統法治思想與觀念按照“因時而化、因勢而異、因人而變”的原則傳授給學生。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級、專業(yè)及認知特點,著眼其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生活、交往、學習、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展開教育,既需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人格特質,又需要幫助學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營養(yǎng),強化融入效果。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提升教師實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
教師實施理想信念教育時,需要完善傳統文化知識結構、增強傳統文化素養(yǎng)、拓展傳統文化理論視野、積累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經驗,以達成對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準確把握,從而為實現“心中有書、目中有人、言中有理、課中有道”的教育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教法與學法研究、了解學科教改前沿要求、增進與提升對于理論原理的理解與認識水平。其次,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學情,做好相關備課設計,并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正確處理好教材與講稿、理論與實際、觀點與資料、預設與生成的內在聯系,努力將理論觀點講清、講深、講活。最后,教師要結合學科特色與學生學情,深化對新形勢下的傳統文化滲透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熟知傳統文化及基礎課的相關理論淵源、歷史沿革、代表觀點與人物,同時,也要能夠因課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把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yōu)閺秃系哪芰λ刭|培養(yǎng),從而力爭以學生熟悉的話語,通過相對通俗的方式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以獲得學生的理解與認可。
(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有機整合
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法治素養(yǎng)。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教育要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滲透,可將體現信念觀、道德觀的歷史典故、名言警句、文學典籍等引入課堂中,以豐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也可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外延,使學生增強“四個自信”,不斷追求成才目標。此外,學校還需要強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滲透。依據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學校和教師應對“仁義禮智信”進行深入的挖掘與闡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體現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課堂中,以激發(fā)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優(yōu)化理想信念教育實踐的外部環(huán)境
在實施理想信念教育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教師要強化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滲透。教師可以盤整地域化、校本化、活動化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通學生、學校與社會的環(huán)境壁壘,推動課外素材課內化、課內知識課外化,從而將理想信念教育活動與鄉(xiāng)土資源、節(jié)日資源等有機整合。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呼吁家庭、企業(yè)、公益組織等有關單位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探究思考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通過讓歷史文物“說話”、讓館藏典籍“開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思、踐、悟的過程中感受歷史與現代的有機聯系,體會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在關聯,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于道德與行為準則的認同,以督促自己主動成為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它以人為重、為政以德、和睦協調等的觀點,展示了中華民族綿遠的文化傳統、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在千年的傳承中,它還對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產生了強而有力的正面影響。學校教育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資源,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從而為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奠定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