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音樂表演中實踐和理論的研究缺一不可,但當今國內音樂表演研究在理論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上相對薄弱,音樂表演似乎脫離了學術研究的領域,音樂表演理論和實踐之間一直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建立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是值得相關研究者重視與思考的。
關鍵詞:音樂表演 理論 實踐 跨學科
理論來自實踐,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在音樂表演中,實踐和理論的研究缺一不可,但由于音樂表演理論和實踐浩如煙海,缺乏系統(tǒng)性的梳理和歸納,以致人們難以把握,它們之間似乎總是存在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許多專業(yè)音樂工作者也常常迷失在這條鴻溝之中。英國劍橋大學約翰·林克教授曾強調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并提出是否可以建立“表演的音樂學”的學科 ;我國著名音樂學家秦序先生也指出有關音樂表演的理論探索和科學總結,相比較而言仍顯薄弱、滯后。為打破學科壁壘和專業(yè)局限,促進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國內外也開展了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那么如何建立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具體分析如下。
一、理論與實踐的鴻溝
音樂表演比其他音樂學科具有更強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國內外雖然針對音樂表演在某些觀點上有一定共識,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學術傳統(tǒng)的不同,對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呈現出較大差異。國內對于音樂表演的研究大都呈現出理論與實踐的斷裂,一方面,音樂表演者執(zhí)著于表演,缺乏對理論的鉆研;另一方面,音樂學家又只注重理論研究,忽視表演實踐的重要性。
(一)研究方法欠缺
國外的研究具有專題性和系統(tǒng)性的特點,加之西方學者注重實證研究,重視實驗數據,使其有著極強的科學化、可視化特征。如美國著名音樂美學家卡爾·西蕭運用計算機模式進行音樂表演問題的實驗研究,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對表演進行測量的科學實證潮流。朗納和基博用科學測量的方法對表演力度和速度的表現進行的可視化研究等。而國內的研究多是綜合性的歸納,多是從中國美學、表演心理、表演的創(chuàng)造性幾個角度進行探討,重描述而缺實證。雖然也涉及表演測量方面的研究,如楊健的《音樂表演實踐研究的計算機可視化音響參數分析方法》、文思隆的《交響樂演奏速度研究》 等等,但類似的實證研究在國內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實屬鳳毛麟角。國內對于音樂表演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多以哲學美學思想解讀音樂表演,很容易陷入理論套實踐的誤區(qū),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高拂曉也曾指出,國內音樂表演的研究“大多過于簡單和零碎”“缺乏實驗數據支持”。音樂表演的本質在科技和多元化風格發(fā)展的影響下,不斷發(fā)生著變化,音樂表演的研究需要實驗數據的支持來使其具有科學化的品性。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音樂表演者怎樣才能盡可能完美地詮釋一部音樂作品呢?對作曲家的表現意圖和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揣摩是必不可少的, 分析作品的音樂形態(tài)及其構成更不容忽視。理論分析和表演實踐是相互支撐的,但由于學科專業(yè)劃分的限制,對于音樂結構的分析并不是服務于音樂表演,而是呈現出單純?yōu)榉治龆治觯@就割裂了音樂分析與音樂表演之間的聯系。理論分析雖不是演奏闡釋的唯一標準,卻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考。曲式結構的分析只是為了探索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結構邏輯嗎?對于和聲、旋律等要素分析僅僅是為了探求作品的和聲走向和調性布局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演奏和演唱者來說,音樂的分析是以表演闡釋為目的的,不完全是為了探究作曲家創(chuàng)作手法和結構邏輯,而是為了表演中如何更好地把握音樂。因此,對表演者來說,無論是從何角度去分析音樂作品,都應是立足于實踐的思考和解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在論文寫作上也大有體現,在音樂表演專業(yè)的論文中常出現以下幾點問題:一是背景介紹和作品分析與表演實踐無關,二是邏輯思維能力不足,三是缺乏學術創(chuàng)新性,這也導致這些論文都像是一個模子中刻出來的。因此,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應加強文化素養(yǎng),提升思維能力,拓寬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正確認識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從表演實踐中提煉問題和觀點,并以此導向理論,從而完成既具有實踐意義,又具有一定理論高度和學術含量的研究成果。
二、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在跨學科視域下加強音樂表演與音樂內外部學科的關聯,拓展多樣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是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理論并不是要對音樂表演“指手劃腳”,而是為表演的闡釋提供思想基礎和學術參考標準,因此,跨學科研究對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音樂學科內部的“跨”
音樂表演與音樂學專業(yè)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首先,音樂表演需要運用音樂史學的方法收集作曲家、樂譜、作品等相關文獻;其次,音樂表演需要通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和理解音樂;再次,音樂表演還應從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的角度和方法思考并實踐表演活動,這些音樂學理論研究的方法都為表演的闡釋建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應注意的是,無論是對歷史背景的探究還是對作曲技法的分析等都是建立在以表演闡釋為目的的前提下,應把研究的思路架構在對作品的表演實踐中,從而完成重塑性與創(chuàng)造性相統(tǒng)一的表演。
(二)音樂學科外部的“跨”
跨學科的研究不僅限于知識的關聯,也體現在各學科不同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綜合運用??枴の魇捲?0世紀30年代就提出音樂表演中的“偏離”原則 ,他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對不同的演奏進行錄音分析,總結演奏家不同的情感表現方式,通過可視化的研究他得出“音樂中的情感表現存在于對規(guī)則的審美偏離中”。此外,帕恩卡特和麥克弗森的《音樂表演的科學與心理學》 也是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成果。當然,國內此類方法的研究也有,如馮效剛通過生理科學的原理探求演奏技能形成的科學性,周海宏引用心理學的方法論及了鋼琴演奏操作系統(tǒng)的認知等。但是國內此類跨學科的研究還是少之又少,需要建立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研究機制,加強學科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
三、結語
音樂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門文化,音樂理論并非是脫離音樂實踐的、空洞的說教,而是對音樂表演實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音樂表演需要既有“高” “精” “尖”的實踐技能,又有“廣” “博” “深”的理論素養(yǎng)的雙重人才。因此,對于音樂表演的研究應打破學科壁壘和專業(yè)局限,并采用多樣化的研究視角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促進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學術化的思維來看待音樂表演實踐的問題,將中國音樂表演藝術進行了全面梳理,探索出一條研究的新路徑,建立起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以推動中國音樂表演研究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拂曉.音樂表演藝術論[M].重慶:西南大學,2016.
[2]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3]高拂曉.以跨學科的視野加強表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首屆全國音樂表演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16(06).
[4][美]卡爾·西蕭.音樂美學(音樂美的尋覓)[M].郭長揚,譯.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0.
[5]楊健.音樂表演實踐研究的計算機可視化音響參數分析方法[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04):54-62+4.
(作者簡介:謝博楊,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