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峰
(河南省中牟縣中醫(yī)院內(nèi)一科 鄭州45145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病率高。 據(jù)報道,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率高達30%~35%,若不及時治療,病情進一步惡化,可加劇腎小管或腎間質(zhì)損傷,引起尿白蛋白排泄率明顯上升,腎功能減退,嚴重者可導(dǎo)致腎功能衰竭,增加患者死亡風(fēng)險[1]。 目前,西醫(yī)主要通過控制血糖、控制血壓、調(diào)脂等方式治療,雖可緩解臨床癥狀,但治療周期長,遠期療效欠佳。 此外,近年來中醫(yī)在臨床治療DN 方面得到廣泛應(yīng)用。 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腎兩虛、瘀血阻滯是DN 主要病機,因此,治療應(yīng)以補腎健脾為基本準則[2]。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DN 患者105例為研究對象, 旨在探討中醫(yī)溫補脾腎法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DN 患者105例, 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51例和試驗組54例。試驗組男32例,女22例;年齡45~74歲,平均(59.89±6.72)歲;糖尿病病程5~14年,平均(9.27±2.13)年;疾病分期:1期8例,2期10例,3期16例,4期18例,5期2例;10例合并高血壓。 對照組男30例, 女21例; 年齡47~76歲,平均(61.92±6.96)歲;糖尿病病程4~15年,平均(8.91±2.05)年;疾病分期:1期7例,2期9例,3期15例,4期17例,5期3例;8例合并高血壓。兩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疾病分期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DN 診斷標準[3];尿清蛋白排泄率30~300mg/d;患者知曉并同意參與本研究。(2)排除標準:原發(fā)性腎病;先天性腎功能不全;嚴重心、腦、肺等臟器功能障礙;嚴重精神障礙;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泌尿系統(tǒng)感染;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對研究相關(guān)藥物成分過敏。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治療, 采用常規(guī)胰島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水平。 合并高血壓者,首選馬來酸依那普利(國藥準字J20160083)口服,1片/次,1次/d; 治療期間囑患者加強飲食控制、運動,禁用其他補肝腎、活血化瘀類藥物。 持續(xù)治療2個月。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溫補脾腎法治療。組方:丹參15g,澤瀉10g,大黃10g,茯苓15g,山茱萸10g,黃芪20g,白術(shù)10g,黨參18g,山藥15g。 1劑/d,水煎取汁400ml,200ml/次,分早晚2次溫服。 持續(xù)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24h 尿蛋白、血肌酐(Scr)、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水平。(1)療效判定。顯效:血糖恢復(fù)正常水平,24h 尿蛋白量減少>50%; 有效:血糖較治療前明顯改善,24h 尿蛋白量減少25%~50%;無效:未達以上標準。 將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抽取兩組空腹靜脈血10ml,采用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TNF-α、MCP-1;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BAYER ADVIA2400)檢測Scr、24h 尿蛋白。
1.5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以SPSS23.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無效3例,有效19例,顯效3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51/54);對照組無效15例,有效11例,顯效2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0.59%(36/5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試驗組高于對照組(χ2=10.509,P=0.001)。
2.2 兩組24h 尿蛋白、Scr 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24h 尿蛋白、Scr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24h 尿蛋白、Scr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24h 尿蛋白、Scr 水平比較(±s)
24h 尿蛋白(g/24h)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Scr(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5451 tP 124.65±23.21127.42±25.740.3700.71281.93±19.2490.47±23.582.0380.0442.20±0.582.17±0.460.2930.7711.24±0.531.69±0.683.794<0.001
2.3 兩組血清TNF-α、MCP-1水平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MCP-1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TNF-α、MCP-1水平比較(pg/ml,±s)
表2 兩組血清TNF-α、MCP-1水平比較(pg/ml,±s)
組別 n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MCP-1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對照組5451 tP 3.27±1.233.58±1.151.3320.1862.08±0.922.59±0.962.8000.006165.75±29.87172.73±31.831.1590.24982.67±23.64114.12±26.686.401<0.001
DN 是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 多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過高,引起腎臟血流動力學(xué)改變及代謝異常,從而引起慢性炎癥,腎小球及腎間質(zhì)纖維化,導(dǎo)致腎臟損害,且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僅次于腎小球腎炎,是導(dǎo)致終末期腎病重要原因[4~5]。 因此,及時給予有效藥物治療,對控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作用。 沙格列汀、胰島素、厄貝沙坦、阿托伐他汀等藥物,是臨床治療DN 常用藥,但不良反應(yīng)較多,長期使用,患者預(yù)后效果欠佳,因此,優(yōu)化治療方案對臨床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DN 屬中醫(yī)“消渴、水腫”范疇?!妒備洝吩唬骸跋什【?,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氣化失常,開闔不利,能為水腫”。 由此可見,DN 是消渴病日久所致,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發(fā)病初期,病在肝腎,氣陰兩虛,病程遷延,脾腎虛衰,腎絡(luò)瘀阻,后期五臟皆受累,氣血陰陽俱損,治宜益氣、健脾、補腎[6]。 本研究中藥組方中,丹參可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涼血消癰;澤瀉可利小便、清濕熱;大黃可清瀉火熱;茯苓可健脾、利水、滲濕;黃芪可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黨參可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山藥可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山茱萸可補益肝腎、固澀收斂;白術(shù)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全方共奏益氣健脾、補腎活血之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能促進腎病患者蛋白質(zhì)合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且對機體有降壓作用,改善水腫;丹參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減少蛋白尿、抑制糖基化產(chǎn)物、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作用;大黃具有抗炎、止血、降血脂、利尿、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等作用, 能緩解DN 病程進程;黨參具有增強免疫、抗缺氧、抗疲勞、降血糖、調(diào)節(jié)血脂、擴張周圍血管等作用;山藥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降血糖、降脂、抗氧化、抗炎、進腎臟再生修復(fù)作用;茯苓具有利尿、降糖、增強免疫功能作用;澤瀉具有利尿、增加尿素與氯化物的排泄、降壓、降血糖、抗炎作用;山茱萸具有抗菌、降血糖、抗休克、降血脂、抑制炎癥反應(yīng)作用;白術(shù)有降低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菌作用[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4h 尿蛋白、Scr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yī)溫補脾腎法治療DN 效果顯著, 降低Scr、24h 尿蛋白。
TNF-α 主要由單核細胞和T 細胞產(chǎn)生,水平升高會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尿蛋白排泄量增多,且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改變腎血流動力學(xué)方向,引起腎小球濾過率的改變;MCP-1主要由系膜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水平升高,會加重局部炎癥反應(yīng),引起細胞外基質(zhì)合成及纖維化, 并最終導(dǎo)致腎小球及間質(zhì)的纖維化,引起腎功能衰竭[8]。 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后試驗組血清TNF-α、MCP-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yī)溫補脾腎法治療DN,能減輕炎癥反應(yīng)。綜上可知,溫補脾腎法輔助治療糖尿病腎病能改善腎功能,減輕炎癥反應(yīng),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