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珩 董智輝 楊鵬俐
在北京市延慶區(qū)西北山區(qū),有一處被認為是千古之謎的崖居遺址——古崖居,是先人在石壁上開鑿的石窟居室遺址。延慶區(qū)古崖居是國內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崖居遺址,現(xiàn)存石室147間。古崖居可根據位置分為前山及后山,均建在陡峭的石壁上。此地海拔在800m以上,開鑿歷時31年,占地5km2。中科院中國建筑學會會長杜先舟先生贊其為“建筑史上的空白、文物史尚待雕琢的寶石、旅游業(yè)養(yǎng)在深閨未識的美女”。
延慶區(qū)東鄰北京懷柔區(qū),南接北京昌平區(qū),西與河北省懷來縣接壤,北與河北省赤城縣相鄰,氣候獨特、冬冷夏涼。位于延慶區(qū)內的“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地質遺跡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被授予“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的稱號。古崖居遺址具有豐富的地質現(xiàn)象,可謂天然“地質教室”。
古崖居建造在山谷中。陡峭的石壁上,大大小小分布了數10個石洞,整個崖居共7層,分布錯落有致,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和嚴整性(圖1)。這里所有的石室包括內部格局均由整個巖體開鑿出來,上下互通,方則方、圓則圓,十分合呼美學規(guī)定。對于現(xiàn)在居住的鋼筋混凝土城市來說,這種石室充滿了原始的元素。在石壁上還依稀可以看到樓梯、踏板、木梯等留下的痕跡,其中,樓梯非常陡峭,一階樓梯高度在0.2m左右,且寬度非常窄,正常成年人想要通過樓梯實現(xiàn)攀登非常困難。
古崖居基巖為角閃二長花崗巖,形成于燕山運動中晚期?;◢弾r體中可見巖脈穿插(圖2)。經過長時間風化剝蝕花崗巖可見球形風化,這是因為巖體棱角突出,易受風化。在石室內石壁上,由于常年陰暗潮濕,甚至可以看見新鮮苔蘚,有的石室內甚至可以看到偉晶巖脈。此處花崗巖體中有大量的捕虜體,但由于長期風化剝蝕,使巖壁上存留下大小不等的凹坑(圖3)。
在石路兩旁,可見一塊花崗巖塊,形狀較為規(guī)整,灰綠色的斜長花崗巖中有一條肉紅色正長花崗巖巖脈穿插(圖4)。再加上此處主體巖性不同,故稱之為“飛來石”。關于“飛來石”的傳說眾說紛紜,但從地質專業(yè)角度來講,“飛來石”是由于逆沖推覆構造,使老巖層覆蓋在新巖層上,周圍均為新巖層,只殘留一部分老巖層,較大的“飛來石”則稱為“飛來峰”。但對于此地的“飛來石”是地質構造形成還是人力搬運仍未得出定論。
此處花崗巖存在三組節(jié)理(圖5)。原生節(jié)理為一組垂直節(jié)理,另一組為構造節(jié)理。由于花崗巖巖漿生成并侵入地殼之后,會逐漸由熱變冷,在巖漿冷凝呈固態(tài)后,出現(xiàn)收縮,形成了花崗巖中十分典型的縱(L)橫(Q)和水平(S)三組節(jié)理。花崗巖雖然堅硬,但是具有如此多的節(jié)理,就變得脆弱,風化作用、重力崩落作用、流水沖蝕作用、冰川掘蝕作用、風蝕作用等沿著節(jié)理進行,使堅硬的花崗巖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地貌,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其中,圖6是花崗巖節(jié)理立體圖解(陳安澤,2007)。
花崗巖整體巖性堅硬,就現(xiàn)在的工藝來說,仍然要使用液壓機輔助。那么在古代,沒有發(fā)達的工具,先人如何在一整塊巖體上鑿刻出上百個石室呢?筆者認為,先人正是利用了巖體的三足以解理進行開鑿的,用淺顯易懂的道理,撬開一個堅硬的物體要從它的裂隙入手,如劈柴通常順著紋路劈,通過解理,大大降低了開鑿崖居的難度。古崖居石壁開鑿方向與一組原生節(jié)理方向相同,石門窗等皆是按花崗巖原生節(jié)理方向開鑿,節(jié)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選擇開鑿古崖居的原因主要如下。首先,整個古崖居位于一條狹窄的山溝中,便于隱蔽,四周植被茂盛。延慶區(qū)境內就有媯河和白河兩大河流,基本可以滿足生活需要。其次,花崗巖巖體足夠堅硬,有能夠居住的條件,整個崖居石壁幾乎垂直,提高了整個崖居的堅固程度。先人可以依據地理條件可以依山而住、以天地為席、山河作枕。
關于古崖居遺跡的用途以及古崖居的主人,專家學者眾說紛紜,有朝廷屯軍說、避戰(zhàn)亂說、馬匪盜賊說以及奚人部落說。然而,在石室內可以發(fā)現(xiàn)人類居住的痕跡,石室內燈臺、灶臺、石炕、門框等仍可見(圖7)。在探訪古崖居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前山和后山布局有很大的差異性,前山單個居室較多,生活痕跡較少,而后山多有石炕、牲畜槽等,有明顯的生活痕跡。由此,猜想前山多用于儲藏、防御工事等,而后山則為居住地。古崖居最特別的石室莫過于“官堂子”(圖8),位于中區(qū)西側崖壁,相較于其他石室,這個石室結構更加復雜、規(guī)模更大,共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呈現(xiàn)“凸”字,前部有廊、后部有神龕,而這個石室高達2.5m左右??梢姡@間石室是屬于先人首領的,能夠作為古崖居的政治中心和宗教文化中心。
古崖居作為一種穴居方式,是我國建筑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在世界范圍是獨一無二的。其在這里因地制宜、順應自然、適應環(huán)境、融入生態(tài),又依附于當地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沙潤,1977)。我國冬季北方氣候寒冷干燥,這種居住在天然的巖石和土壤中,有良好的隔熱和蓄熱功能,居住與此,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焦雷,2007)。山崖建筑,不占用土地,節(jié)約資源,穩(wěn)定堅固,形成了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
時至今日,沒有任何專家學者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古崖居究竟是何人開鑿、何人居住。黃震云指出:從地望看,古崖居所在地正是契丹八部居住地;從遺址本身看,洞室太小,不適合人住,洞室內雖有灶、炕,但沒有任何生活痕跡;從契丹葬俗看,古崖居鑿在東面山坡,符合契丹人崇拜東方的習俗。契丹立國后,重視厚葬,有仿照生前居室造墓室的葬俗(黃震云,2007)。黃震云認為古崖居用于墓葬,在古崖居內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隨葬的墓器以及尸首,所以這種觀點有待商榷。趙其昌認為,鑿室而居非漢族居住習慣,火炕起源于東北。因此,他將古崖居與五代時由東北地區(qū)遷居媯州的西奚聯(lián)系起來,主張古崖居屬于西奚遺址(趙其昌,2002)。
筆者比較贊同黃震云的觀點?!缎挛宕贰に囊母戒浀谌费裕骸稗扇顺槠醯な亟缟希嗥淇僚?,奚王去諸怨叛,以別部西徙媯州,依北山射獵,常采北山麝香、仁參賂劉守光以自托。其族至數千帳,始分為東、西奚?!比ブT率部西遷時間大致為901~906年。去諸西遷媯州后,“保媯州北山”或“依北山射獵”,則西奚人活動在媯州北山,即今延慶、懷來一線以北的燕山山脈。西奚人在媯州活動的時間和地點,與古崖居遺址地望和開鑿或使用時間相吻合(畢德廣,2017)。
可是,奚族人民在此地生活了幾十年后,被迫在契丹族的壓迫下回到了本來的居住地。他們只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個石室。奚族活躍于我國北方,可惜歷史記載甚少,時光不斷流逝,奚族也融于其他民族。在古崖居的四周也許仍有與有奚族人有關的遺跡,等待后人發(fā)現(xiàn)。
古崖居的發(fā)現(xiàn)給我國的建筑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不斷從老一輩那里獲得生活經驗,這種集居住與防御一體的房屋,不占用耕地,與自然相融合,具有無盡的鄉(xiāng)野情趣。先人在這里用自己的雙手建造出一片家園,給族人棲息之地,白日里男人外出打獵,女人在家相夫教子,晚上升起裊裊炊煙,族人們相聚一堂,討論著今天的獵物,抱怨著煩惱。在這里,在桃林中,在一個個石室內,我們感受古人的衣食住行,驚嘆先人用自己的智慧開鑿出這樣一處千古之奇。當我們處在大都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疲憊不堪時,不妨在這里走一走,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感受最淳樸的鄉(xiāng)野,感受漫長的歷史。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