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宓
【摘要】隨著英語重要性的日漸突出,大學課堂除了強調(diào)大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更是對其語言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開設英語實踐課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為大學生應用英語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方式?!胺D課堂”本質(zhì)在于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故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英語實踐課更具有可行性和指導性。翻轉課堂其知識傳遞和知識內(nèi)化的特點,符合實踐課程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實踐課與線下專項課程協(xié)同展開,并與線上網(wǎng)絡學習相結合,呈現(xiàn)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集體學習以及合作探究學習。本文就大學英語改革中的實踐課如何構建展開思考,從課程設計,內(nèi)容選取,實踐形式,體系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想要通過這樣一種課程模式與其他課程協(xié)同展開,切實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幫助提升強化英語技能。
【關鍵詞】實踐課程 ?翻轉課堂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4-0053-02
1.開設英語實踐課的目的和意義
目前社會對英語的實用性要求越來越高,大學對于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也立足于打好基礎,拓寬口徑,注重實踐,突出能力,提升素質(zhì)等方面,強調(diào)了實用性與應用能力。
人們通常認為外語學習是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認為輸出是語言學習的動力和目標,輸入是完成產(chǎn)出任務的促成手段(文秋芳,2014),就是因為在這種認知下,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更注重的是先輸入,再輸出,會更加側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教學方法與初高中的英語教學大同小異。那么實踐課程的開展,既能彌補綜合英語聽說課程上因時間緊所導致的只重知識傳授而缺少實際操練的不足,又有助于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對其相關技能和英語課程進行強化。開設英語實踐課程,是全面提高學生英語能力,掌握英語的有效途徑。因此,英語實踐課應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應是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2.實踐課程的構建及實踐活動的開展
2.1大學英語實踐課程構建的理論基礎
2.1.1 “學習者中心”理論
為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課堂,想要提高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那么課堂上的主體必然也將轉變?yōu)閷W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教學活動。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 是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起源,其早在相關文章中就多次提到并強調(diào)了學生個體在教育環(huán)境中的重要地位。建構主義理論的內(nèi)容很豐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對于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對于原有經(jīng)驗和新經(jīng)驗的構建,提倡學習者在構建新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和老師進行協(xié)作,溝通交流。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也曾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認為學習者天生就擁有學習的潛力,如果學習的內(nèi)容與學習者的個人需求相關,而且學習者又積極參與,這樣的學習就有效。同時也強調(diào)了學習者的自我意識也非常重要(Carl. R. Rogers, 1902-1987)。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我們的課堂也將發(fā)生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學。
2.1.2 “翻轉課堂”理論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稱為“Inverted Classroom”就是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重新調(diào)整了課堂內(nèi)外的時間,將需要學習消化的知識點轉移到了課下,課堂上更多是實現(xiàn)交流互動,討論與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減少差異化,在課后更多是自主規(guī)劃學習任務。語言習得的核心是交流,過程分為了信息傳遞階段和吸收內(nèi)化階段。在信息傳遞階段中,是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來實現(xiàn)的。在吸收內(nèi)化階段,是課后學習者自主學習,消化并構建完成。翻轉課堂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構成進行重構,補充,完善語言習得中的交流(任雨霞,2020),為學習者提供了近似母語習得的模式來學習英語,還原了語言習得的本質(zhì)。傳統(tǒng)課堂達到的教學目標往往只停留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底層:記憶,理解和應用。翻轉課堂的模式,英語實踐課程的開展都有助于實現(xiàn)布魯姆高階教育目標——分析,評鑒和創(chuàng)造,有助于學生吸收內(nèi)化知識,進一步轉化為能力。
2.2課程設計
本門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將集體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模式進行結合。(如下圖)
在課前階段,線下專項課程(聽說,讀寫)傳統(tǒng)學習與線上網(wǎng)絡化學習有機結合,使得實踐課更好地進行翻轉。一方面,因為是與讀寫,聽說課程聯(lián)合展開,所以此時的翻轉,是課程與課程的翻轉。正如哈佛大學埃里克·馬祖爾教授論述的PI(Peer Instruction)教學法:學習分兩步,先是知識的傳遞,后是知識的內(nèi)化。在知識傳遞后,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與指導。翻轉課堂的獨特之處正是知識傳遞與知識內(nèi)化的顛倒。另一方面利用網(wǎng)上資源,讓學生提前學習,利用課堂來組織各種活動,促進知識內(nèi)化(Crouch & Mazur, 2001)。課前內(nèi)容,不僅可為特定語言知識的講解,也可以是學習資源的補充,內(nèi)容的拓展與深化,是學生理解及記憶的初級階段。
翻轉課堂不是在線視頻的代名詞,除了教學視頻外,還有面對面的互動,不是無序的,孤立的學習,是一種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是混合了直接講解與建構主義學習。所以我們設置的課程不再過多關注語言點和知識點的傳授,相關的知識點以及學習任務的發(fā)布都是在以教師為主導的聽說,讀寫專項課程中展開的。實踐課程不過多關注語言點的傳授,這些已在專項課程中開展進行。課中,更多關注強化學生語言技巧以及如何在課后將所學到的內(nèi)容進行積極內(nèi)化,讓學生進行大量交互,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上進行強化。引導學生思考,發(fā)起討論,給予他們更多時間去匯報學習成果。此時,翻轉課堂模式改變了教師的角色,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來構建知識,從而實現(xiàn)分析以及應用階段目標。
課后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以任務型學習模式,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評價的高階階段。也是為進一步鞏固相應學習能力,強化實際運用能力。
2.3實踐課程內(nèi)容的選取
此次所開設的實踐課并不是在專業(yè)課程后安排相應課時,而是獨立出來,占有一定課時與學分。與讀寫,聽說兩門課程協(xié)同教學,保持單元的關聯(lián)性,則有利于情景教學的推進。利用相同主題及板塊的分布結構,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深度來進行探討,每個主題之間互相指涉,觸類旁通,體現(xiàn)新穎性,還能引出學生的興趣和更深層次的關注。
2.4實踐課程的活動形式
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實踐課可以根據(jù)語言難度與所學知識深度分為以下幾種活動形式。
專項技能實踐活動旨在圍繞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通過協(xié)作英語聽說課,讀寫課上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鞏固提高相關技巧。
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更多作為語言輸出,可分為一級:語音訓練,角色扮演,英文書法大賽,美文朗誦大賽等; 二級:演講比賽,經(jīng)典臺詞翻譯,寫作比賽等;三級:視頻配音,短劇表演等;四級:模擬求職,英語辯論,項目調(diào)查。以上活動要求學生以團隊的協(xié)作學習來展開,將英語學習延伸到課外,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實現(xiàn)知行合一。
競賽類活動可以選取以上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中的一種,各類活動的初賽就以實踐課的形式在各班級里展開舉行。
此時的課程,已經(jīng)遠離了教師“滿堂灌”的教法,設計真實的任務,結合專項課程,鼓勵學生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想象,展示各自才華,讓每一個學生有興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3.實踐課程的評價方式
實踐教學模塊與評價體系緊密結合。以實踐教學模塊中的能力要求建立評價標準,以評價體系促進實踐教學。將考核過程化,注重形成性評價突出了師生共建課堂的教學模態(tài),強調(diào)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新型教學模式下的多樣性和開放性。這樣的測評模式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度,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解放了教師的課堂主角的角色,使得教師有更大的空間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引領學生實現(xiàn)共贏課堂的構建。
4.可能存在的問題
翻轉課堂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能夠堅持在課下學習,如何愿意積極參與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任務。內(nèi)容設計趣味性,與另外兩門課的結合程度,是否能完全做到相輔相成,互補互助,是否完全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要不斷在教學過程討論與改進。同時實施過程中,會分為小組活動和個人作業(yè)。但由于每個班級項目組可能存在的差異性,積極性與效果性,內(nèi)容的選擇及調(diào)整以及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需要深究的。
5.總結
大學英語實踐課程的開展,需要我們后續(xù)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總結經(jīng)驗,在摸索中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該套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培養(yǎng)出符合外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文秋芳.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 中國外語教育,2014(2):3-12.
[2]曾德琪.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3]任麗霞,呂桂鳳. 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A]. 吉林醫(yī)學學院學報,2020.
[4]Crouch C.H. & E. Mazur. Peer instruction: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ul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01(9):970;977.
[5]胡杰輝,伍忠杰. 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14(11):40-45.
[6]楊鑫.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7]周雨青,萬書玉.“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分析與思考[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2):10-12.
[8]趙靜,趙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