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琴
【摘 要】第二課堂即是指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在不受教科書限制的條件下,利用課余時間和有效空間,在學生中開展特定內容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具有系統(tǒng)性、目的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同時,開展第二課堂要符合目標定向、學生主體、形式創(chuàng)新、反饋及時等要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實踐
一、緣起:關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思考
《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成熟而完善,具有系統(tǒng)性,生活性等優(yōu)勢。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教學內容及形式局限于課堂,知識、習慣得不到鞏固,教學模式較單一等不足。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提出的概念,第一課堂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即是指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在不受教科書限制的條件下,利用課余時間和有效空間,在學生中開展特定內容的教學活動。
二、思索:第二課堂的特點及設計范例
筆者基于道德與法治系統(tǒng)的課程,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的學習和實踐,不僅能夠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還能夠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自身成長的特定方面的能力,開闊視野,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路徑之一。這樣的第二課堂具有以下特點:
目的性。基于道德與法治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與學校以及其他組織開展的實踐活動不同,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必須與課程培養(yǎng)目標緊密結合,與課程要求的整體育人體系相協(xié)調,因此,目的性尤其突出。
系統(tǒng)性。從知、信、情、意、行,各個環(huán)節(jié),道法的第一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均做了很好的設置。基于這樣的教材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點,更有系統(tǒng)性。
開放性。第二課堂打破了課堂教學的界限,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樣,教育內容上更加豐富,它不單單是第一課堂的繼續(xù)與延伸,而是一個健康、科學、文明、結構開放的育人系統(tǒng),具有深刻持久的德育力量。
實踐性。在課堂形式上,第二課堂更加豐富,它不受課堂教學的約束,更注重實踐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技能,鍛煉能力,增加感受,內化道德。
由于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的以上特點,筆者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過程中,針對四年級上冊教材,設計了如下第二課堂實踐活動:
第一單元 與班級共成長
第一課活動1: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制作成長足跡電子相冊(可以配文字,音樂)(家庭活動、班會活動)
第一課活動2:班徽設計大賽(班級活動)
第二課活動:組織辯論賽:班規(guī)制訂了就要嚴格執(zhí)行,不能隨意更改VS班規(guī)存在問題,就應對班規(guī)進行修改(班會活動)
第三課活動1:班級友誼拔河賽(年級活動)
第三課活動2:四(7)班評選區(qū)級優(yōu)秀班級,讓我們?yōu)樗麄兂鲋\劃策(年級活動)
第二單元 為父母分擔
第四課活動:體驗跟父母上一天班。(家庭活動)第五課活動:家務打卡91天活動(家庭活動)
第六課活動1:父母寫給你的一封信(重點突出孩子的長大與懂事的地方)(家庭活動)
第六課活動2:我的家務小妙招(短視頻網絡分享)(家庭活動)
第三單元 信息萬花筒
第七課活動1:推薦《我最愛的一檔電視節(jié)目》(晨會活動)
第七課活動2:組織辯論賽:這一檔優(yōu)秀的節(jié)目馬上就要結束了,我想看VS保護眼睛,媽媽覺得我不應該看(班會活動)
第八課活動1:排演網絡安全情景劇《我們是網絡安全小衛(wèi)士》(班會活動)
第八課活動2:我會設計小游戲(家庭活動)
第九課活動:我會設計廣告(真實、有趣味、富有感染力)
第四單元 讓生活多一些綠色
第十課活動:不用塑料的一天(體驗分享活動)
第十一課活動1:變廢為寶創(chuàng)意大比拼(家庭活動)
第十一課活動2:三明治種植法(種植社團活動)第十二課活動:跳蚤市場(年級活動)
三、實踐:開展第二課堂實踐的注意點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第二課堂的實踐研究,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注意點:
(一)第二課堂的目標要“定向”,一定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升華
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并非隨意安排,一定是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相結合,所以一定是為了達成道法第一課堂的教學目標。它的開展是為了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以及對第一課堂的延伸,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能力技能的提升,更好地實現道法教學的目標。
道法教師要針對第二課堂的反饋信息不斷完善課堂內容,注重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更好地發(fā)揮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一課設計的第二課堂活動是我的家務小妙招(短視頻網絡分享)活動,家長指導孩子做家務并分享到網絡,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體諒父母的辛苦,體會到自己做為家庭一分子的重要性,激發(fā)了為家庭作貢獻的意識和行動。
(二)第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真正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第二課堂的目的一定是為了學生,基于道法課程進行的第二課堂的實踐研究,活動的對象一定是一個個有思想,有自我主見的學生,要考慮到他們的身心接受程度,更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考慮到對學生的有效性。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中小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階段,其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確立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集體中所占有的地位。因此,在第一課堂中掌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容,需要在第二課堂以及生活的實踐中,不斷地感受、體驗、鞏固、修正……從而達到道德教育之“知、信、情、意、行”的統(tǒng)一,增強道法教育的持久性。
(三)第二課堂的形式要“創(chuàng)新”,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具有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多樣、活動特色鮮明等特點,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拓展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深受學生喜愛。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網絡自媒體發(fā)達的新時代,短視頻、抖音、電子相冊等媒體日新月異,吸引了很多學生的關注。第二課堂的形式也應與時俱進,這樣的形式能激發(fā)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熱情,讓活動更有成效。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設計的三明治種植法(種植社團活動),聯(lián)系學校種植組的負責老師,請她為班級小朋友講解了用廚余堆砌“三明治“后來種植青菜(成熟期比較短)的方法,學生在家里進行試驗。在這個過程中,家里的廚余垃圾消失了,變成了黑色的肥料,滋養(yǎng)了土地,也種出了香甜新鮮的青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充滿興趣的,有著極高的參與熱情,這在他們每天的觀察日記里都可以得到體現。
(四)第二課堂的反饋要“及時”,讓實踐活動更加有效
一堂好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不僅僅是為了一時的熱鬧,如果沒有反饋和評價及時的跟進,那活動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每一次活動后,及時將評價表交給家長和學生,進行不記名的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老師得到及時的反饋,如果評價不高,重新思考調整設計,這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才能更加臻于完善。
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將第一課堂內所學到知識內化為品德和修養(yǎng),外化為行為習慣,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彥蕊.論初中歷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銜接[D].開封:河南大學,2014.
[2]況花榮,劉波蘭.開展高校第二課堂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科技信息,2010(21).
[3]梅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4]劉奇.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