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雙 趙明雨 王傳濤
摘要: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作者從教學內(nèi)容、情境設計、教學形式等方面對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進行改革嘗試。通過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卷面成績、平時成績、期末總成績加以分析,總結課程改革經(jīng)驗,探索更行之有效的課程改革方案。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改革
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專業(yè)是課程的組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課程改革刻不容緩。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是水利類專業(yè)的專業(yè)課和必修課,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有能力對實際工程中的受彎、受壓構件進行截面和配筋設計。
一、課程改革方案
筆者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原則,將主要的設計計算內(nèi)容設計為三個授課單元。每個授課單元均以實際工程案例為導向,串聯(lián)理論知識,固化設計計算流程。三個授課單位按照固化的流程進行學習。第一個單元采用教師講授的方式,第二個單元采用教師輔助指導學生完成的方式,第三個單元以學生為主導,教師旁聽點評的方式進行。通過三個授課單元的重復學習,使學生基本掌握鋼筋混凝土設計的計算方法。課程學習單元見表1。
通過設置4個學習情境和軟件教學,使學生在頭腦中逐漸建立起鋼混配筋的流程;學生通過學習、參與、完成設計項目,既熟練掌握了配筋設計的技能,又提升了自身的職業(yè)行動能力和遷移能力,使其能夠解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筋設計項目,直至可以類推完成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等方面的配筋設計項目。
二、考核方式
(一)平行班
平行班的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試成績占3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作業(yè)、測試及課堂表現(xiàn)(課堂表現(xiàn)占20%、作業(yè)占40%、測試占40%)。
(二)課改班
課改班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作業(yè)、案例分析計算、課堂表現(xiàn)(課堂表現(xiàn)占30%、作業(yè)占20%、案例分析占50%)。
課改班課堂表現(xiàn)占比較高是因為在授課中增加了軟件教學,軟件教學效果沒有辦法體現(xiàn)在期末考試中,因此將該部分成績列入課堂表現(xiàn)考核中。
(三)考題形式
期末考試為閉卷考試,題型主要為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案例題和計算題。
填空題、判斷題和選擇題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中一些基本理論的理解,主要考查點為鋼筋混凝土材料特性、單向板肋形樓蓋設計和各個章節(jié)中較為基礎的理論知識點。
案例題主要考核學生對于兩大知識板塊(受彎構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分析計算、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分析計算)的系統(tǒng)性認識和知識點歸納梳理分析能力。案例分析題目基本能夠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應用性較強。
計算題為兩道大題,主要考核學生對構件合理配筋設計的能力。第一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灌溉渠閘門縱梁正截面配筋設計能力,在給定材料參數(shù)和外荷載條件下,合理分析設計截面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第二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閘門啟閉機工作梁斜截面配筋設計能力,在給定材料參數(shù)和外荷載條件下,合理分析設計截面抗剪腹筋截面面積。
三、課程改革成果分析
(一)卷面得分情況分析
學生卷面得分情況和班級卷面總成績分布情況分別見表2、表3。
從上表數(shù)據(jù)可知:課改班除了案例分析題,其他各項成績及卷面總分得分率均高于平行班。換算成平均分數(shù):填空題高1.77分,選擇題高0.5分,判斷題高0.4分,計算題高0.5分,案例分析題低1.4分。說明通過課程改革,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設計計算能力均有所提高,同時在課改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的數(shù)理設計計算能力的訓練,可能忽略了對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后續(xù)課改中要予以調整。從卷面總成績來看,課改班80分以上占比高于平行班;中等成績比例基本相同;不及格占比較之平行班低。由此可見,通過課改,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效果都有所提高。
(二)平時成績分析
由于課改班和平行班考核方式、平時成績占比不同,且平時成績考核項也不同,因此平時成績僅作為參考分析使用。兩班級平時成績情況見表4。
由上表可知,課改班的平時成績明顯高于平行班成績,說明在授課過程中,課改班級的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堂,課后作業(yè)和測試的完成情況也較好。課改班級的平時成績還包括軟件操作學習,學生對工程軟件的認識和軟件操作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xiàn)。
(三)期末總成績分析
各班級期末總成績分布情況見表5。
由表5可知,總成績70分以上的學生占比,課改班要遠高于平行班,且課改班級無學生掛科,但是總成績90以上人數(shù)要低于平行班。這說明通過課程改革,能夠大幅提高學生的聽課學習效果和知識點掌握情況,但是“拔尖”效果欠佳,缺少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在后續(xù)的課改中,要采取相應措施,使教學效果不僅能夠普遍提高學生的能力,還要使原本成績較優(yōu)的學生成績更優(yōu)異。
四、結論
本次課改雖設計平行班級作為對比參照使用,但是班型基數(shù)不同。由于班型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因此建議下一階段開展的課改,可以考慮設計班型基礎相似的班級作為對比參照;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中,不僅要加入工程軟件教學,還要加入實驗操作練習和施工現(xiàn)場學習鍛煉內(nèi)容,以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之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多結合工程案例進行教學,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加強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活學活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明雨.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在“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
[2]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課程開發(fā)[J].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2(3).
[3]陶行知.生利主義之職業(yè)教育[J].教育與職業(yè),1918,1(3).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