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萌
摘 要:本文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對語用翻譯的啟示,選擇魯迅小說《祝?!分腥宋飳υ挒檠芯繉ο?,以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The New Years Sacrifice為分析文本,選取小說中幾段人物對話作深入分析,探討如何翻譯出對話的言外之意。本文基于言語行為理論,探究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中對話翻譯采取的翻譯策略和其是否能準確傳達原文的言外之意,指出其翻譯的出彩之處和存在的問題。此研究對語用對話翻譯有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言語行為理論;言外之意;《祝?!?對話翻譯
針對國內(nèi)經(jīng)典文學翻譯,目前研究只停留在翻譯本身,卻忽視原文本中的:人物間對話。文中的言語和對話能夠起到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展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用言語行為理論來研究《祝?!分腥宋飳υ挼姆g,探索應用于文學對外翻譯的可行性翻譯策略,對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1 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奧斯汀(1962) 認為人們在說話的同時在實施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說話行為)、言外行為(施事行為)和言后行為(取效行為)。言內(nèi)行為指話語本身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言外行動指話語本身在特定的交際語境中具有特定的意圖,言后行動指說話者言語之后在聽話者身上所帶來的結(jié)果和反應,在這三種行為中,言外行為表達了說話人的交際意圖。
根據(jù)奧斯汀的這種理論,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是諸如陳述、請求、命令等行為,而并不僅僅是句子。說話者通過語句及語境執(zhí)行言語行為,并在聽話者那里產(chǎn)生出交際效果,他的言語行為理論中的關(guān)鍵概念是言外之意。劉正光表示,“說話人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聽話人又如何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意圖,是研究語言交際的中心問題”(2000:10)。
2 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活動,首要目的是準確傳達原文的含義。何自然(1997:185-186)指出,語用翻譯也是一種等效翻譯。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中的運用實際上是體現(xiàn)語用等效翻譯的過程。譯者通過原文的話語推斷說話者的交際目的,并力求將話語中隱含的言外之意表達出來,以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相似的感受。言語行為理論強調(diào)言語的交際性,這和翻譯的交際目的一致。語用翻譯是指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翻譯實踐問題,語用學的翻譯觀可以說是一種等效翻譯理論(張新紅,何自然,2001),因此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實踐中具有可行性。
3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祝福》中人物對話的英譯策略
《祝?!肥俏膶W家魯迅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24年2月7日。作品敘寫一個離開故鄉(xiāng)的知識分子“我”在舊歷年底回到故鄉(xiāng)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魯四老爺)家里準備過“祝?!睍r,見證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劇(王曉初,2008)。《祝?!肥且黄獦O具民俗色彩的作品,故事發(fā)生在封建背景下的農(nóng)村,其中對話占篇幅比重很大,故選取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言語行為理論指導著小說中人物對話的翻譯實踐。2000年出版的《彷徨》采用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英文版本,本文選取《祝?!分械牟糠謱υ?,分析譯者在翻譯對話的“言外之意”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3.1 譯出“言外之意”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為使譯文“言外之意”的效果與原文相一致,譯者可直接譯出原文的真實含義。
例1:“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
“老了?!?/p>
譯:“Hsiang Lin's Wife? How was that?”I asked again.
“Shes dead.”(楊憲益,2000)
在例1中,“我”問短工祥林嫂的情況,結(jié)果得知祥林嫂已經(jīng)去世的消息。依照魯鎮(zhèn)的規(guī)矩,在年關(guān)不宜說“死”之類被視為不吉利的字眼,所以短工沒有說“死”而是說祥林嫂“老了”。在楊的譯文中,譯者將其意譯為“dead”,直接言簡意賅地清晰表達出原文的“言外之意”,使譯入語讀者能夠真正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3.2 文化轉(zhuǎn)譯
漢英語言存在巨大差異,由于文化背景、言語習慣等不同,在采用本土文化對話和表達時,實際上譯文讀者無法理解原文含義。因此,在處理人物對話的言外之意時,譯者可選擇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的文化轉(zhuǎn)譯法,如果譯入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則使用通俗易懂的詞或短語表達。
例2:這實在是叫作“天有不測風云”,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輕輕會斷送在傷寒上?
譯: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a strong, young fellow; whod have thought that typhoid fever would carry him off.(楊憲益,2000)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笔浅鲎员彼巍蚊烧镀聘G賦》,是說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它會像天氣一樣陰晴不定、隨時變化著。譯者使譯文調(diào)向目標語特定的語用特點中去,將“天有不測風云”譯成英語中已成定型的慣用語:“A bolt from the blue”,主要意思就是飛來橫禍、晴天霹靂或者意外事件?!癰olt”有閃電、雷電的意思,同時也有突然事件、突發(fā)事件的意思。“blue”在英語中也暗含“悲傷、憂郁”之意。采用這一譯文,在貼近原文的基礎(chǔ)上,充分表達出了原文的言外之意,祥林嫂丈夫去世這件事是突然地、大家意想不到的。
例3:“你自己薦她來,又合伙劫她去,鬧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你拿我們家里開玩笑嗎?”
譯:“First you recommend her, then help them carry her off, causing such a shocking commotion. What will people think? Are you trying to make fools of our family? ”(楊憲益,2000)
此句中的文化負載詞主要是四字成語?!胺蟹从臁钡囊馑悸曇粝袼_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該成語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無法在其他英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表達方式。沸反盈天的言外之意便是把十分喧鬧,十分引人關(guān)注。因此,為了讓讀者清晰地了解詞義,并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通暢,譯者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中“commotion”這個單詞的意思是:騷動、喧鬧、混亂,正符合了文中成語的隱含意義。Commotion前面加了修飾詞“shocking”,可以使含義傳遞更生動、更形象、更豐滿,使讀者能夠更能理解。
3.3 直譯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可以找到對等詞互譯,為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風格趨于一致的效果,可以使用直譯法,在傳達“言外之意”的同時,以求翻譯“忠實原文”。
例4:“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譯:“Not earlier nor later,but just at this time—sure sign of a bad character!”(楊憲益,2000)
“謬種”是指社會上的壞東西、壞蛋。在《祝?!愤@篇小說中,謬種這個詞是四叔說的,他認為在年末臨近祝福的時候,是很忌諱不吉利的事情發(fā)生的。而祥林嫂偏偏在這個時候死亡,四叔覺得很晦氣,所以說祥林嫂是個謬種。在翻譯時,譯者根據(jù)上下文語境,直接采取“壞蛋”這個意象,并精妙地利用了英語中常用來形容“壞蛋、惡人”之意的“bad character”。這樣一來,既符合原意,又符合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和地道程度。
例5:“祥林嫂,你實在不合算?!绷鴭屧幟氐恼f。
譯:”Hsiang Lins Wife, that was really a bad bargain,”continued Liu Ma mysteriously.(楊憲益,2000)
例5中的“不合算”的意思是不劃算,投入與產(chǎn)出不成正比,是柳媽用來諷刺祥林嫂的話。通過后文柳媽的話:“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現(xiàn)在呢,你和你的第二個男人過活不到兩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笨梢钥闯隽鴭屜氡磉_的言外之意,。所以譯者選擇將此句直譯成“really a bad bargain”是非常合適的。“bargain”常用在做交易中,用在此處也表示柳媽覺得祥林嫂做的是一筆不劃算的生意。
4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祝?!分腥宋飳υ挿g分析
然而,除了上述例子,此英譯本中有許多對話僅僅追求翻譯出言內(nèi)之意,并沒有翻譯出言外之意。
例6:“可惡!”四叔說。
譯:“Disgraceful !”said my uncle.(楊憲益,2000)
例6為祥林嫂被綁架后,衛(wèi)老婆子來到四叔家向四叔解釋時四叔對其發(fā)出的抱怨。“可惡”是漢語中常見的感嘆詞。據(jù)《牛津詞典》中所示,“disgraceful”的意思為“very bad or unacceptable; that people should feel ashamed about”?!蹲8!分兴氖逅枷霕O為封建保守,并不是為祥林嫂的遭遇感到羞恥,而是覺得不吉利,是不祥的,這句“可惡”是對祥林嫂的口頭咒罵和詛咒,因此“disgraceful”不能體現(xiàn)四叔的不滿之情,此句并沒有翻譯出原文的言外之意。據(jù)《牛津詞典》中所示,“despicable”的意思為“very unpleasant or evil”,改用為“despicable”可能更為恰當。
例7:阿彌陀佛,......,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
譯:he moment they were off guard and had loosened their grip -gracious Buddha! - she bashed her head on a comer of the altar, gashing it so badly that blood spurted out. Even though they smeared on two handfuls of incense ashes and toed it up with two pieces of red cloth, they couldnt stop the bleeding.(楊憲益,2000)
例7中的“阿彌陀”就是“阿彌陀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當和尚或佛教徒進行祈禱,或感謝神靈,或請求佛祖寬恕的時候,就口頭誦念“阿彌陀佛”。這句話作為口頭語,在現(xiàn)在生活中也常常使用,“阿彌陀佛”用來表示慶幸或萬事大吉。楊譯本譯作“gracious Buddha”,想傳達幸好無事的含義,然而卻并沒有充分考量譯入語讀者的文化心態(tài)和接受習慣,譯入語讀者理解不了這樣的文化意象,所以采取直譯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取的。翻譯成西方文化意象中存在的“gracious god”或音譯成“Amitabha!”更為恰當。
本研究選取譯本中翻譯有許多并沒有遵循言語行為理論原則,并沒有充分徹底地翻譯出原文的言外之意。對于文學文本來說,翻譯成言外之意是極為重要的,這樣不僅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原文,也更增添譯本的文學色彩。因此在翻譯對話時,我們必須準確理解說話人的主觀意圖,用適當?shù)姆g策略將其傳達給譯文讀者。
在注重間接言語行為造成的理解與翻譯的困難的同時,還要慎重對待的英漢言語行為中的文化差異。
5 結(jié)論
掌握言語行為理論,能夠讓翻譯者更加準確地對文本中的人物對話進行有效地解讀,從而有效地對其言外之意進行準確解讀,讓翻譯出來的內(nèi)容與作者原意更加相符,實現(xiàn)真實信息的有效傳遞。特別是對于人物對話英譯來說,應該重點從對話語言的“言外之意”來進行深人地分析,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對話英譯,以此提升語言翻譯效果。
楊氏夫婦的英譯版《祝?!分饕捎弥弊g法,在簡潔程度、文化保留方面占有優(yōu)勢,保存了原作的風采,譯文體現(xiàn)出譯者高超的翻譯能力和技巧,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但是,在體現(xiàn)對話的“言外之意”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們應該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克服不足,更好地把中國優(yōu)秀有意義的文化作品向全世界推廣。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劉正光.評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言語行為理論的批判[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06):10-16.
[3]魯迅.彷徨[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王曉初.魯迅《祝福》的越文化解讀[J].魯迅研究月刊,2008(5):76-81.
[5]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語,2001(03):66-73+65.。
[6]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Oxford:ClarendonPress,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