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
摘 要:微作文是高考中出現(xiàn)的作文新形式,在微信、微博盛行的背景下,“微閱讀”這種新的閱讀方式也逐漸流行。閱讀與寫作一直是學生和老師都比較頭疼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筆者想通過選修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微信、微博中的經(jīng)典閱讀片段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文字、文段、文章中學會積累,在閱讀的基礎上嘗試微寫作,實現(xiàn)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關鍵詞:“微”時代 語文 閱讀與寫作 選修課
一、“微”時代背景下的語文選修課設想
在微博、微信當?shù)赖臅r代背景下,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凸顯學科特點,又能有效地為高考做準備,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高一作為起始年級,學校開設了選修課,這是一個既能體現(xiàn)老師專業(yè)素養(yǎng),又尊重學生學習意愿,激發(fā)他們某一方面潛能的好機會,于是,筆者通過一個假期的構(gòu)思,大膽地設想了一門新的選修課程《“微”時代下的語文閱讀與寫作》。其中的“微”時代,是指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微閱讀”這種新的閱讀方式逐漸流行,而閱讀與寫作一直是學生和語文老師比較頭疼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我想通過這門選修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爭取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以微信、微博中的經(jīng)典閱讀片段為切入點,關注社會校園當下熱點,讓學生從文字、文段、文章中學會積累,學會閱讀,靈活運用;之后在閱讀的基礎上嘗試微寫作,實現(xiàn)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同時也為高考改革做基礎準備,因為只有閱讀“量”的積淀才會有成績“質(zhì)”的飛躍。
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這門語文選修課,第一,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會積累,學會閱讀,讓語文“學以致用”;第二,在課堂中爭取打破傳統(tǒng)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第三,引導學生合理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同時,讓語文學科真正地走進生活,走近我們身邊,從而不斷提高語文修養(yǎng),挖掘自身潛能,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互助分享的意識。
二、選修課的具體設想和實施
1.從《“微”時代下的語文閱讀與寫作》的第一節(jié)課說起
選修課第一節(jié)是從最近一個熱帖“中國校服”說起的,我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又列舉出很多評論,信息來源都是微博和微信,比如“中國校服真的丑嗎?最美的恰恰是那些穿校服和白布鞋的時光”“我們澳門的校服也不算丑吧”“我覺著我妹學校校服很好看呢,再附一張書包照片”“這么明顯還需要說嗎?最最關鍵的是:高中的校服和初中的校服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高中校服上多了幾個字,所以我和我姐站在一起,別人都以為我倆一個學校,殊不知一個高中一個初中”“我在鄭州,看看我女兒的校服,很好看?。 薄八咝7烂绹}!”等等,信息量很大,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個自動篩選的過程,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于是,我提出讓大家分成正反方進行討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校服這個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很多切身感觸,當天的課堂氛圍特別活躍便是驗證。有的學生覺得中國的校服不如外國的好看,還舉出一個外國學生身穿中國校服的熱帖,不禁讓人深思。還有學生說到自己學校的校服質(zhì)量不太好,穿著不舒服,寧愿多花點錢,也希望校服能夠透氣舒服。也有同學提出不同意見:像北京的某高中就對校服的制定比較人性化,購買方法有實體店和網(wǎng)店,校服樣式可以自選,而且質(zhì)量也不錯,不論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穿,利用率高,不會像很多學校的學生一到家就再也不會碰校服了。當然我也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時代應該是人生中最難忘和留戀的日子,那些曾經(jīng)穿著校服的場景,或許到某一天就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可能無法穿到自己最心滿意足的校服,但是那種藍天白云下,大家都穿著整齊的服裝,是多么美好的一幅圖景,那里記載著我們的青春,我們的熱血,我們的快樂或是憂傷,我們的努力拼搏……在我最后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時候,還配了一首網(wǎng)絡上非常流行的歌曲《明天,你好》,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不由地沉浸在這種氛圍中,好像在體味著幸福的味道。
這就是我開始預想的課堂效果,我一直覺得“語文即生活”,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多元智能來凸顯語文學科的特性是很好的一種嘗試。語文課堂更多應該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而不僅僅是讀幾篇文章,認幾個字的過程,或是完全的應試。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有文學素質(zhì)的少年,他們或許在未來當不了文學家,但不管以后過著怎樣的生活,從事著什么樣的職業(yè),情感的認知、語言的表達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今天的這個選題,就是以“留著青春味道的校服”為主題,寫一小段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思,大家還是很積極的,這或許比寫一篇枯燥的作文要有意思得多吧。
下課前,我強調(diào)了本課的考查形式:考勤+課堂表現(xiàn)+自我展示??己说娜藛T就是你們自己,當然這門課也要和語文學科聯(lián)系,和高考聯(lián)系,要求學生從“微信”“微博”中選一個當下熱帖,貼近學生生活,能給人以思考的,有意義、有價值的帖子,參考老師的講課內(nèi)容與形式,自己來設計一節(jié)課,凸顯你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鍛煉你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力,讓聽課的同伴們有所收獲,同時不斷提升“微作文”的寫作能力。
這門課的設置就是我先上三次課做示范,然后由每位同學講,形式可以多樣。在這次任務布置之后,班里的學生大多積極踴躍,一年的選修課下來,共有二十多名學生講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包括“疫苗事件”的理解、淺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老北京的變遷、網(wǎng)絡語言暴力問題、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習俗、音樂在語文學科中的體現(xiàn)、如何看待校園暴力、說說今年的高考作文等等,這些話題都是學生自己找的,但是在上課前要和我有個溝通,比如話題過大或是過于敏感要有所調(diào)整。
通過學生們的展示,令我也有不少收獲,比如學生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時候,涉及很多比較陌生的領域。比如關于故宮里的文物修復,從這些文物修復者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精神層面的洗禮,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甚至開始找尋自己的知識定位甚至人生方向,我覺得有這樣的效果就可以了。再比如學生講北京的變遷,通過北京圖景的今昔對比,包括熱點話題拆遷,胡同保護,胡同里的中西文化如南鑼鼓巷的現(xiàn)狀等等,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很多經(jīng)典篇章,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老舍的《想北平》、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這些篇章又和我們的語文學科息息相關,我們也許只能從過往的字里行間再去品味老北京的風韻,而今天的北京,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除了繁華和領先,也似乎在丟失著什么,我在課上總結(jié)的時候這樣說,學生們對于老北京的懷念,對于新北京的展望,讓我感慨很多,是啊,作為一個老北京,清脆的蟬鳴,熟悉的叫賣聲,胡同里玩耍的跳房子,還有拿著蒲扇乘涼的老人,街坊里的噓寒問暖,漏雨的老平房,綴滿香脆棗子冒過屋檐的棗子樹……這些可能都不復存在或是越來越少了,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我們是應該保留的啊,可個人的力量終究渺小。但我相信,北京有著強大的融合力,包容力,與時俱進的同時也會保留該保留的,即便風景丟了,人文的精神會永存。這節(jié)課至今都讓我記憶猶新,我依然記得孩子們那充滿希望的眼神。
一學期的選修課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還是很受益的,而且是一次教學相長的過程,我們也對講過的話題進行了歸類,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集中在關于網(wǎng)絡的恰當使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這兩方面,到了第二學期,這些學生又在此基礎上做了更充分的準備和更高水平的講解,最后化成文字,可謂字字珠璣。
下面就以我的一節(jié)選修公開課作為案例,進一步談談《“微”時代下的語文閱讀與寫作》這門課是如何呈現(xiàn)的。
2.選修課的實戰(zhàn)演練
2016年4月20日,我在高一(5)班上了選修課的公開課—《“微”時代下的語文閱讀及寫作》。我先引導學生回顧了這門選修課講過的一些熱點內(nèi)容,從第二學期第一節(jié)課“吐槽”猴年春晚開始,講到了中國制造和中國創(chuàng)造的問題,回顧了“3·15”造假事件帶給我們的深思和個人應該怎么做的討論,“刷爆”朋友圈的“疫苗”事件背后的道德標尺問題,莫言在兩會中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言,引發(fā)的學生對人生規(guī)劃的思考,“抄襲侵權(quán)”事件帶給我們的困惑等等,然后進入今天主講人高一(4)班某同學的話題:夢想與現(xiàn)實。
這位學生以當時火爆朋友圈的許巍的歌曲導入,歌詞中寫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然后引出“曉松說”“老男孩”等網(wǎng)絡熱播視頻,讓學生思考在“夢想”與“現(xiàn)實”無法兼顧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要“面包”,還是要“情懷”?是應該茍且地活著,還是執(zhí)著地去追逐詩和遠方。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很熱的話題,就是一位老師的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她在講述熱點事件的之后,摘錄了很多微博、微信上的熱評和熱帖。然后讓同學們參與其中,積極討論,發(fā)表見解。有的同學提出“沒有面包就不要談夢想”,有的學生闡述“要把夢想和面包同時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我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在熟悉的地方找風景,眼前何嘗不是詩?”主講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眼前未必真茍且,遠方誰說定是詩?!痹趯W生和老師的熱烈討論之后,這個學生巧妙地回歸到語文學科,對一則關于“腳踏實地與仰望星空”的材料作文進行解析,讓大家思考立意角度,并且展示范文,最后得出自己的感悟:“奔赴遠方還是選擇眼前,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世人的價值觀也各不相同,理應互相尊重。做出了決定,就不要為自己的選擇后悔,堅定地去追尋自己那種理想的生活?!?/p>
這位同學講完之后,我做了點評,充分肯定了這節(jié)課的價值,包括學生從選題到制作PPT到最后的呈現(xiàn),主講同學真是付出了很多,花費了很多心血,而且和我也溝通過多次,修改了多次,所以才能呈現(xiàn)出這堂主題深刻、圖文并茂的好課,相信每位同學也會從中獲得新的成長。然后我也談了自己對“夢想”與“現(xiàn)實”的感悟,因為這節(jié)課是以歌曲導入,我也以這種方式作結(jié),于是我選了樸樹《旅途》中的歌詞,歌詞寫道:這是個旅途/一個叫做命運的茫茫旅途/我們偶然相遇然后離去/在這條永遠不歸的路/我們路過高山/我們路過湖泊/我們路過森林/路過沙漠/路過人們的城堡和花園/路過幸福/我們路過痛苦/路過一個女人的溫暖和眼淚/路過生命中/漫無止境的寒冷和孤獨。我和學生說,就像歌詞中說的那樣,人的一生會路過很多,親情、友情、愛情,但無論結(jié)局如何,你都要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路,才能夠擁有詩的情懷和遠方的田野。課的最后,我讓學生嘗試總結(jié)這堂課,然后引導他們進行知識方法的規(guī)律總結(jié)。當拿到一個新聞熱點的材料作文時,要做四個步驟:引、點、由、扣,先要學會閱讀,再落實到寫作,實現(xiàn)知識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在“微”時代下,學會閱讀,學會寫作。
這堂課的呈現(xiàn)還是不錯的,對學生來講很有價值,通過讓學生了解當下時事熱帖,激發(fā)他們關注生活,關注熱點新聞的興趣,真正實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積累,學會閱讀,讓語文“學以致用”,而我們師生之間也有了思想上的碰撞。至于課后作業(yè),是結(jié)合了2016年4月12日的海淀語文一模作文材料題,讓學生去思考:面對現(xiàn)在生存的星球,你是不是想離開它,去另一個星球生活?然后寫成一段小文,下節(jié)課一起分享。相信這也是一個“理想”與“現(xiàn)實”的問題延伸吧。
三、選修課可能存在的問題
因為這門選修課是全新的設想,肯定還存在很多問題,畢竟是基于網(wǎng)絡時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選取有效的信息,這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也需要學生有比較強的甄別能力。
其次,關于課題內(nèi)容的安排,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的設置和整理,因為學生選題比較自我,主線可能分散,不容易集中,就有可能導致每節(jié)課之間缺少聯(lián)系,知識構(gòu)建不夠系統(tǒng)。學生的講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要特別關注學情,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個性和閃光點盡量挖掘出來。這就需要大量的備課時間,更需要和學生不斷地溝通和磨合。
再有就是課程內(nèi)容的設置,因為學生的選題比較寬泛,比如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個熱點話題,大家會講到各種風俗,比如節(jié)氣、民族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傳統(tǒng)的保留與繼承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話題進行分類或是進一步的細化,爭取讓學生從小講起,高效地講好每一節(jié)課,從而實現(xiàn)“一課一得”。
第三是作業(yè)布置,因為我所設想的理想狀態(tài)是,在一堂課上同時進行“講”與“寫”,但課堂時間有限,根本無法兼得,目前的做法是把寫的訓練留為作業(yè),作為“微寫作”的呈現(xiàn)。但這樣的作業(yè)形式可能過于單一,因此在作業(yè)設置上還是應該多樣化,遵從學生的個人情況,最好能實現(xiàn)分層,這個目標還需要深思和實踐。
總之,這門選修課的開設,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有了新的設想,如何在網(wǎng)絡時代背景下,讓教學與時俱進,讓學生真正地有所收獲,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同行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