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斌
晉中市中醫(yī)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小腦出血是神經內、外科常見的急危重癥疾病,原發(fā)性高血壓、動脈瘤、小腦腫瘤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其常見病因,其中高血壓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微小動脈瘤形成及破裂出血是自發(fā)性小腦出血的主要原因,約占全部高血壓性腦出血的9%[1],其中84%的出血位于小腦半球的齒狀核,小腦蚓部少見[2]。由于后顱窩體積狹小,代償空間有限,小腦毗鄰第四腦室和腦干等重要結構,出血后血腫的機械壓迫可直接對腦干形成嚴重損傷;同時,血腫擠壓或破入腦室系統(tǒng),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形成急性梗阻性腦積水,使顱內壓急劇增高,誘發(fā)枕骨大孔疝,致呼吸、心跳驟停。研究報道小腦出血病死率高達20%~75%[3]。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在神經外科的廣泛應用,微侵襲手術理念不斷被用于實踐,神經重癥技術及神經解剖病理等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小腦出血救治效果不斷提高。晉中市中醫(yī)院于2015-04—2019-06對26例高血壓小腦出血應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結合血腫部位、出血量、腦室狀態(tài)及腦干受壓等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取得滿意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6例采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小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6例,女10例;年齡 46~78歲,平均63.8歲;入院時GCS>12 分14 例,9~12分7例,≤8分5例;發(fā)病至手術時間2~12 h,平均7.2 h;小腦半球出血 17例,小腦蚓部出血4例,混合型出血5例;小腦半球出血量10~30 mL;小腦蚓部出血量6~18 mL。第四腦室受壓變形18例,環(huán)池變形8例;破入第四腦室12例,血腫破入幕上腦室 8例,腦室鑄型3例,急性梗阻性腦積水4例;其中1例在急診室突發(fā)呼吸驟停,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機械通氣后行手術治療。合并疾?。汗谛牟?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糖尿病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心臟支架術后2例,腦梗死后遺癥3例。所有患者經頭顱CT明確診斷,排除顱腦損傷、腦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無手術禁忌證。
1.2手術方法所有病例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對出血破入腦室、合并腦室鑄型或急性梗阻性腦積水者,術前先行側腦室穿刺置管腦脊液外引流術,降低顱內壓,防止術中枕骨大孔疝的出現(xiàn);對術前出現(xiàn)腦疝者,術中打開枕骨大孔和寰椎,枕大池釋放腦脊液,行環(huán)枕減壓術。
1.2.1 手術步驟:采用全麻,患者取側俯臥位或俯臥位,Mayfield頭架妥善固定頭位;枕下旁正中入路或正中入路;枕骨骨窗大小約4 cm×4 cm,對于血腫較大、硬腦膜張力較高者,先穿刺血腫腔,抽吸部分血腫使腦壓下降后再剪開硬腦膜,顯微鏡下切開小腦皮質或蚓部,進入血腫腔,控制吸引器吸力,嚴格在血腫與腦組織界面以內,仔細清除血腫。對于術前出現(xiàn)腦疝者,根據(jù)血腫部位擴大骨窗,上方可近矢狀竇,外側可近乙狀竇,下方咬除枕骨大孔后緣,打開枕骨大孔,并咬除寰椎后弓,注意寬度在1.5~2.0 cm,避免損傷兩側的椎動脈,廣泛剪開硬膜以利充分減壓,尤其是顱頸交接區(qū);同時,術中打開枕大池釋放腦脊液。對于血腫破入第四腦室并鑄型者,顯微鏡下打開小腦延髓裂進入四腦室[4],小心清除血腫。切記盡量避免電灼止血,尤其是腦干及鄰近區(qū)域。關顱前升高血壓,檢查術野無出血,用人工硬膜行擴大成形,硬膜外留置引流,依層次嚴密縫合枕下肌肉層和頭皮各層,關閉切口。
1.2.2 術后處理:積極控制血壓、脫水降顱壓、維持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營養(yǎng)支持,積極預防和治療并發(fā)癥;側腦室引流5~7 d,拔管前夾閉24 h,復查頭顱CT無腦室擴大,臨床表現(xiàn)無加重者,拔除引流管。對術前出現(xiàn)昏迷、呼吸節(jié)律異常提示腦干功能受損者,加強重癥監(jiān)護,盡早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并給予尼莫地平、激素、納美芬、依達拉奉等加強腦保護。早期使用電子冰帽,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盡早行高壓氧治療。
術后7 d內復查頭顱CT評估血腫清除率,其中20例血腫清除率≥85%,6例血腫清除率<85%。本組患者放棄治療2例,其余24例隨訪3個月,根據(jù)格拉斯哥結局評分(GOS)標準評估預后:痊愈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些小的殘疾)13例(圖1、2);中度殘疾(尚可獨立生活,可以在保護下工作)5例,其中2例為術后出現(xiàn)腦積水,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后積極康復鍛煉,效果良好;嚴重殘疾(日常生活不能獨立,需要照顧)3例,包括術前急診室突發(fā)呼吸驟停,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機械通氣后行手術治療1例;長期持續(xù)的植物生存狀態(tài)(存在眼部的活動和睡眠周期)1例;死亡2例,1例為術后再出血,家屬放棄再手術,1例為術后并發(fā)急性心力衰竭。
高血壓小腦出血是神經科急危重癥,盡管發(fā)病率低,但由于容納小腦的后顱窩特殊的解剖結構,使小腦出血患者表現(xiàn)出不同于幕上出血所具有的意識障礙不斷加重、瞳孔的改變以及新病理征的出現(xiàn)等臨床特征,缺乏特異性,意識狀態(tài)、瞳孔的變化對病情惡化的預警作用表現(xiàn)不顯著[5]。由于小腦隔第四腦室與腦干毗鄰,血腫的機械壓迫可直接損傷腦干,出現(xiàn)嚴重意識障礙,同時由于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受阻引起急性梗阻性腦積水,使顱內壓急劇增高,誘發(fā)枕骨大孔疝,出現(xiàn)深昏迷甚至死亡[6-7],這是小腦出血不同于幕上出血的典型臨床特點。本病保守治療效果較差,早期積極的外科手術治療已達成共識[8]。
圖2 A:術前頭顱CT;B:開顱前左側腦室穿刺術;C、D:術后頭顱CT示血腫清除滿意
研究認為,具有以下指征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小腦出血>10 mL,血腫直徑>3.0 cm,四腦室受壓或消失、血腫破入腦室出現(xiàn)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意識障礙加重等[9]。但通過對本組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小腦蚓部出血或臨近中線部位的小腦出血,即使出血量<10 mL或直徑<3.0 cm,即出現(xiàn)嚴重的臨床癥狀,均應行急診手術治療。分析其原因,小腦蚓部出血或臨近中線部位出血時,血腫更易向前擠壓第四腦室或破入第四腦室,導致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或血腫直接壓迫腦干,繼而導致嚴重的繼發(fā)性腦干損傷。因此,對小腦出血的手術指征,應綜合考慮血腫部位、出血量、腦室狀態(tài)(受壓、積血或鑄型)、環(huán)池形態(tài)以及臨床癥狀等因素。結合文獻報道,對小腦蚓部出血≥6 mL,即有手術指征。本組1例56歲左側小腦半球出血患者,術前在急診室突發(fā)昏迷、呼吸驟停,在氣管插管、呼吸機機械通氣后急診床旁行側腦室穿刺引流,自主呼吸恢復后行開顱血腫清除及環(huán)枕減壓術,術后積極治療和康復后遺留重度殘疾。雖然患者預后不盡人意,但也提示高血壓小腦出血出現(xiàn)昏迷,甚至呼吸停止也不是手術絕對禁忌。如果患者家屬積極要求手術,除外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在充分告知預后不良的情況下,積極手術治療也有一定意義。
以盡可能小的創(chuàng)傷清除小腦半球、蚓部及破入腦室內的血腫,解除對腦干的壓迫,疏通腦室循環(huán)系統(tǒng),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10],是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結合小腦出血的病理生理特點,對不同的出血類型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出血未破入腦室或四腦室少量積血者,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出血破入四腦室、合并幕上腦室積血或擴張、出現(xiàn)急性梗阻性腦積水者,行側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術+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前出現(xiàn)昏迷、呼吸異常的腦疝及環(huán)池閉塞患者,行側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術+開顱血腫清除術+環(huán)枕減壓術,術中骨窗要足夠大,同時打開枕骨大孔和寰椎,硬膜的廣泛剪開,以及術中枕大池釋放腦脊液是獲得充分減壓的關鍵。四腦室積血,腦干受壓明顯者,顯微鏡下經小腦延髓裂入路清除四腦室積血。本組患者中良好(痊愈良好和中度殘疾)率69.2%,病死率7.9%,治療效果滿意,分析原因與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和合理的手術方式選擇密切相關。鑒于小腦出血后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尤其是腦干的繼發(fā)性損傷都源于血腫的存在,同時小腦出血病情惡化往往沒有先兆,所以不主張對有手術指征的小腦出血實施單純的腦室外引流術。神經外科顯微鏡能夠提供良好的照明、超大的鏡深和放大效應,能清晰顯示術野的解剖結構,有利于妥善保護重要血管和腦組織,利用雙極電凝和吸引器即可充分暴露血腫,可最大程度清除血腫,且避免了術中過多牽拉對腦組織的損傷,尤其是經小腦延髓裂入路清除四腦室積血,在沒有顯微鏡輔助下是根本無法完成的。而四腦室積血的清除,是解除腦干受壓、疏通腦脊液循環(huá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術中熟練的顯微外科技術及微侵襲理念也是至關重要的[11]。術中一定要在血腫與腦組織界面以內仔細清除血腫,切不可突破正常腦組織界面,避免損傷血管引起出血;嚴格控制吸引器的吸力,不要強行吸除粘連較緊的血腫;活動性出血可用小功率雙極電凝止血,小量出血或滲血可用明膠海綿或止血紗布止血;顯微鏡下經小延髓裂進入四腦室清除積血時,切記PICA、四腦室壁及底部等的保護,以避免發(fā)生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術中如果顱壓較高,可先穿刺血腫腔抽吸部分血腫,或打開枕大池,釋放腦脊液,待顱內壓下降后再清除血腫,避免術中過多牽拉腦組織。
改善繼發(fā)性腦干缺血缺氧損害,防止腦干的缺血再灌注損傷[12]是術后處理的核心問題。術后除常規(guī)給予積極控制血壓、脫水降顱壓、維持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營養(yǎng)支持、積極預防和治療并發(fā)癥等一般治療外,對重癥患者盡早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保證良好的氧供,給予尼莫地平、激素、納美芬、依達拉奉等加強腦保護治療,保持腦室外引流通暢,早期使用電子冰帽等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高血壓小腦出血發(fā)病急,進展快,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在出現(xiàn)致命的枕骨大孔疝前往往缺乏先兆癥狀,臨床救治過程中任何遲疑和觀望就可能對患者造成災難性后果。對于有明確手術指征的患者,早期采取積極的顯微手術治療,綜合考慮血腫部位、出血量、腦室狀態(tài)及腦干受壓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加強圍手術期管理,早期康復治療,可明顯降低病死率。即使對發(fā)病后迅速發(fā)展至深昏迷,甚至出現(xiàn)呼吸停止的患者,也不應視為手術的絕對禁忌[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