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萍
摘 要:寫作是一門藝術,藝術的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中學生作文教學要以生活實踐為基礎,并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學生的寫作中,做到教學做合一,并采用本土化策略,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作文 教學做合一 本土化策略 研究性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將課外活動與社會活動相結合的、具有較強靈活性的課程。新課改需要新的教學理念,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更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合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和寫作達到協調統(tǒng)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教學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一、教學做合一
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做”是重中之重。陶行知先生說的“做”就是科學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跋壬米鰜斫?,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 [1]。理論講授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學生在學習理論時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只有在循環(huán)往復的實踐中檢驗理論,才能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體驗性課程,這種獨有的特點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比擬的。學科課程是基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而綜合實踐課程是在自然生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并形成自己認識世界的視角。在以往的作文課堂中,學生的作文素材大多來自教師的復印材料或者課本中的知識理論,而屬于學生自己的作文素材少之又少。綜合實踐為學生提供接觸自然、生活實踐的機會,這是積累作文素材最便捷也最真實有效的方法。所以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作文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在寫作時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寫什么”?作文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文體有三大類,篇幅普遍要求800到1000字。在作文訓練中,學生往往是聽到寫作就惶恐不安;寫作本是表達個人情感的愉快的事情,但是卻成了學生最討厭聽到的字眼。在表達方式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寫作文往往是以湊字數為目的,表達的自我觀點或真情實感較少的情況下多以名人例子湊內容。無論是優(yōu)秀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作文內容都偏向名人事跡而少有真情實感。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除了直觀教具、電子教學以外,還可以通過實驗、參觀、研學活動等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新疆阿拉爾第一師十四團胡楊中學的教師們以“胡楊精神”為主題開展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沙漠,走進胡楊,讓學生親近自然觀察“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胡楊,真實感受胡楊精神。通過研學活動開展作文征集活動,學生可以將所見所聞所聽所感都真實地表達出來,而作文內容全部來自生活。這才實現了陶行知先生說的“做”。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實踐”和“活動”相結合的綜合活動,將實踐性和活動性融入作文教學中,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積累作文素材、訓練寫作能力,使學生不再把寫作當成是任務,使教師看到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一千個一萬個不一樣的哈姆雷特。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自然流露內心情感,教師在輕松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本土化策略
“Made In China”是世界上公認度最高的標簽之一,但版權卻不屬于中國,中國只是一個加工和生產的大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將版權持有者變?yōu)橹袊?。陶行知先生完整地提出了“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chuàng)新孫子”的創(chuàng)造教育原理。行一事,措一詞,必求先例[1]。中國產品不僅要變?yōu)橹袊窃?,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也要從沿襲轉變?yōu)橹袊鴦?chuàng)新的教育。中華文化五千年延續(xù)不斷,中國大地上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中國的教育要從中汲取營養(yǎng),基于我們的本土文化教育我們的孩子。
中國的本土文化要在我們的筆下熠熠生輝,寫作就成了重要載體。書本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素材需求。合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和民族情懷。中華民族精神是胡楊精神的文化淵源;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是胡楊精神的根基;兵團精神是胡楊精神的沃土[2]。胡楊精神是南疆兵團人和塔大人在實踐中的產物,新時代下,兵團人應該繼續(xù)傳遞胡楊精神,全疆教育工作者應該把胡楊精神作為辦學理念,推進南疆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建設。阿拉爾十四團胡楊中學充分利用胡楊的資源優(yōu)勢,以“胡楊精神”為中心開展朗誦、征文比賽等活動,深化學生對“胡楊精神”的感悟。這是采用木土化策略較為成功的案例。
作文是學生心靈與思想的碰撞。在美國,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強調個人觀點,注重批判思維的訓練,作文訓練更加注重其實用性。美國高中生的作文訓練專題有六種類型,無論是信息類說明文寫作,還是勸說性文章,老師都要求學生要用充分的證據證明提出的觀點,除此之外還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敢于質疑與指正。在篇幅上沒有明確規(guī)定,他們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與思維方式。日本的作文訓練則是以生活世界為寫作對象,訓練重心在于建構學生的主體性人格。對于國外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借鑒學習,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背景,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懷,在作文中傳承民族精神。允許學生將自己的民族情懷轉化為文字,不對字數做嚴格要求;允許自由的表達方式,不對文體做刻板要求,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天賦。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空間?;诒就廖幕尘跋?,借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發(fā)學生對作文的思考,學生寫作文不再是模仿、抄襲,而是讓寫作變成創(chuàng)作的
過程。
三、研究性學習
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注重“教”,單一地將教學理解為傳授知識,而學生的任務就是模仿和反復練習。在《銀河補習班》有這樣一個片段:馬飛的班主任在和馬皓文交流的過程中認為,馬皓文讓馬飛課后不復習知識點就是在毀掉一個孩子。而馬皓文用一個比喻反問班主任:“反復蒸一個已經蒸熟的饅頭,它就比新蒸出來的饅頭好吃嗎?”反復的學習方式讓教師們逐漸忽略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性。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時說過: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要“點燃一把火”。
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就是研究性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思考和分析原因,可以聯想到身邊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不對學生的思考空間做任何限制,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問題的感悟。但是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的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教師要有目的性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與社區(qū)實踐活動,指引學生觀察平時被忽略的細節(jié),學生不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拓寬了知識面,而且積極參與社區(qū)或社會活動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又使語文與生活架起了橋梁,使學生在寫作中融入生活實踐感悟,創(chuàng)作內容更加真實貼切。
在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學習,善于懷疑、喜于探索、勤于思考。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以隨意暢想隨意表達,這種表達欲望需要教師引導開發(fā)。開發(fā)的前提是要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
在合理運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避免“為了寫作而寫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為學生提供作文素材的途徑,而不是為了寫作而開設的課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寬學生的生活領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個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各不相同,教師應該圍繞該單元的主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展實踐活動。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是“人世百態(tài)——學習描寫”,教師要提前做好教案計劃,帶領學生走近環(huán)衛(wèi)工人、走近教師、走近父母,讓學生在與不同人群的接觸中體驗他們的人生百態(tài)。學生在體驗中由此及彼,借助他們的神態(tài)行為,以工作環(huán)境、心境為襯托有感而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這樣被自然而然的激發(fā)出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寫作需要盡可能為學生搭建寫作的平臺,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
閱讀和作文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而首當其沖的就是作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作文教學相結合,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舍棄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再以積累好段好句為唯一素材的來源。教師要重新整合已有的課程資源,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作文教學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不斷地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呂德雄.陶行知師德理論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5、161.
[2]張傳輝,張玉祥.胡楊精神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2.
本文為塔里木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胡楊精神進校本閱讀課程研究——以胡楊中學為例”(項目編號:TDGRI20193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