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紅
摘 要:表演游戲是幼兒園游戲課程的重要組分,是以童話、故事等為參照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演的游戲。表演游戲中教師的適時、適當介入,對提升表演效果、促進幼兒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本文簡單闡述了幼兒園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的問題,通過對相關問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 表演游戲 教師介入 策略
游戲對幼兒發(fā)展具有雙重效應,在教師的適時、適當介入下,游戲會對幼兒發(fā)展產生正效應,以發(fā)揮游戲本身的教育價值。表演游戲作為幼兒園游戲課程的重要組分,更加需要教師的適時、適當介入。但從當前介入情況來看,其中仍存在問題有待解決。那么,對于幼兒教師而言,應如何介入表演游戲呢?以下就是筆者的分析與論述。
一、幼兒園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問題
1.介入頻率高,效果低
通過對當前幼兒游戲介入情況的調查,筆者發(fā)現,教師介入表演游戲的頻率較高,但有效介入占比小,總體介入效果低。高頻率的介入不僅沒有發(fā)揮出表演游戲的本身價值,反而增加了實際工作量[1]。
2.對游戲控制意識強
教師對表演游戲控制意識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幼兒的實際表演偏離預設的情況下,教師并沒有對幼兒進行提示性的指導,而是直接介入游戲,要求幼兒重新按照預設進行表演;另一方面,在幼兒間發(fā)生同伴沖突的情況下,教師并未促進幼兒主動緩和同伴關系,而是直接介入對沖突問題進行解決。
3.過分放任自流
有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下“自主”的理解存在誤區(qū),認為自主就是放任幼兒自己進行表演,從而在表演游戲中給予幼兒過多的表演時間。這既沒有達到表演游戲的目的,也讓游戲本身失去的價值。
二、幼兒園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問題原因分析
1.缺乏必要觀察時間
教師介入表演游戲,并不是隨便地盲目介入的,而是要建立在對幼兒的充分觀察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教師在介入表演游戲之前,需要通過觀察對幼兒游戲情況進行充分把握。然而,在表演游戲中,大多教師都缺乏必要觀察時間,并未對幼兒的游戲表現進行必要觀察,盲目介入游戲,從而導致介入頻率高、效果低。
2.介入專業(yè)性不足
表演游戲并不是表演活動,幼兒參與表演游戲時,周圍除了同伴、教師之外沒有其他的觀眾,而表演游戲的目的也不在于表演,而在于“玩”,玩得快樂、玩得高興。然而,在實際表演游戲中,有不少教師由于缺乏介入專業(yè)性,不重視幼兒的游戲意愿而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過分強調表演忽略了“玩”,或者是過分關注幼兒自主游戲,從而造成對游戲控制意識強、過分放任自流的問題[2]。
三、幼兒園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策略
1.把握介入時機
教師對表演游戲介入時機的充分把握,直接影響實際介入效果,關系到游戲的有效推進。那么,什么是介入時機呢?筆者認為,應當包含以下情形:一,游戲出現興趣停頓點,也就是幼兒失去了表演游戲的興趣;二,幼兒與同伴發(fā)生沖突;三,幼兒遇到了游戲困難。例如,“三只小豬”表演游戲中,前期階段,幼兒對制作表演頭飾及其他道具報以極大的熱情,迫切地想給同伴及教師展示自己的作品,然而在后期階段,因為游戲角色較少,只有三只小豬、豬媽媽和大灰狼,很多幼兒開始敷衍了事,甚至滿教室亂跑。此時,教師就需要介入游戲:“第一只小豬在大灰狼說話的時候從自己的草屋后門里溜了出去找第二只小豬,你覺得它有沒有被大灰狼發(fā)現?有沒有人來幫它?它會在路上遇見誰?”“第一只小豬和第二只小豬逃到第三只小豬的磚頭屋里,他們進去的時候會發(fā)現房子里有誰?他們在干什么?”“大灰狼最后有沒有被趕走呢?如果有,是誰趕走了它?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由幼兒自由討論,激發(fā)幼兒的游戲興趣。在教師的介入下,選擇添加新的角色,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從而使表演游戲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開放性。
2.選擇介入方法
教師對介入方法的科學選擇,對增強游戲效果、豐富游戲故事情節(jié)、平衡介入與放任關系有重要作用。表演游戲介入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垂直介入等,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科學選擇[3]。以平行介入為例,平行介入下,教師作為游戲的角色和幼兒一起參與游戲,以幼兒游戲同伴的身份進行游戲指導,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以推動游戲的開展。比如,在“葫蘆娃”表演游戲中,教師扮演爺爺,通過模仿動畫片《葫蘆娃》中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對幼兒進行指導,幼兒則在教師的輔助下還原“葫蘆娃”故事情節(jié)。平行介入的優(yōu)點在于,可促進幼兒參與到表演游戲中,其缺點在于限制幼兒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因此,該方法適用于表演游戲開展的初級階段。
3.合理介入游戲
教師提高游戲介入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游戲介入效果,也有利于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筆者認為,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提高游戲介入合理性:一,示范介入,當幼兒不清楚游戲規(guī)則或者是不了解游戲背景故事的情況下,教師對幼兒進行示范,或邀請其他學生進行示范,以幫助幼兒熟悉游戲規(guī)則與游戲背景故事。二,提問介入,當幼兒失去表演游戲興趣從而偏離游戲課程時,教師就可以發(fā)出提問,以引導幼兒思維向表演游戲發(fā)展,具體參考把握介入時機中的介入過程。三,討論介入,當幼兒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就可開展相應的討論活動,結合幼兒的討論結果統(tǒng)一幼兒的意見和建議。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問題主要有介入頻率高效果低、對游戲控制意識強、過分放任自流等。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必要的游戲觀察時間,游戲介入專業(yè)性不足。筆者認為,要提升幼兒園表演游戲教師介入有效性,教師應當充分把握介入時機,科學選擇介入方法,同時提升游戲介入合理性,以增強表演游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惠玲.談表演游戲中教師介入指導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3(59):181-182.
[2]張俊.幼兒表演游戲中教師有效介入的策略[J].南北橋,2017(19):204-205.
[3]王晶晶.幼兒表演游戲中教師的介入指導探析[J].文存閱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