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鉆芬
【摘要】朗讀是小學生習得課文的一把鑰匙,朗讀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與學生認字識字、命詞遣意、謀篇布局,表達心聲,提高審美等息息相關。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理應得到語文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和實施。
【關鍵詞】朗讀;小學;教學;重要性
小學階段,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才能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目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涵蓋了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語文能力,而提高這些能力均離不開朗讀,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基礎必須扎實了才能逐步推進,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朗讀對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就昭然若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語文教師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時應盡的責任。
清代姚鼐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而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薄胺怕曌x”即朗讀??梢?,從古到今朗讀都是我們學習文章的一項基本要領。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課堂上我們既要教會學生準確、通順、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又要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從而對文本形成某種畫面,繼而以畫面喚起情緒反應,最終獲得朗讀的體驗和感悟。正是這樣,朗讀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無庸贅述,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成了一個值得所有語文教學工作者去深入探討的話題。
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筆者認為先從輸入“讀書好”的觀念開始,“讀”在這里筆者把它引伸為朗讀,“讀書好”是指朗讀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等的好處;特級教師孫雙金認為瑯瑯的讀書聲應該是優(yōu)秀課堂關鍵特征。所以,教師自身要清楚了解朗讀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好處。
一、朗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認字識字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jù)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cè)重?!边@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首先得讀正確,做到字正腔圓,不增加或刪減文字,不讀破詞句,把句子讀通讀順,因此,學生可以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識字、識詞。利用反復朗讀課文的方式教學生識字,在這個過程中生字不斷復現(xiàn),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復習與鞏固字音和字形,還能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字的意思,達到音形義的統(tǒng)一。在字構(gòu)成詞、詞組成句、句合成篇的文章朗讀推進中,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理解字義,達到提高識字能力的教學目標。在朗讀教學中進行隨文識字在小學的第一學段(1—2年級)的效果特別明顯,通過朗讀,學生的識字量得到大大的提升。比如,像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對韻歌》等課文,在學生還沒學習拼音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朗朗上口的小短文,拓寬識字量。而這類易于識記的小短文,只有朗讀,才能領略其韻律的美妙;只有朗讀,才能理解其用詞造句之美,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識字,并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朗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根據(jù)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于抽象思維能力的這一特征,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想要達到對課文深刻理解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直接感受。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可以搭建學生與課文之間交流的橋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學生能在朗讀中獲得直接感受,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根據(jù)不一樣的課文內(nèi)容、不一樣的文體體裁表達出不一樣的情感、去選擇不一樣的朗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例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22課《四季之美》這篇散文,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朗讀,學生通過輕重讀的變化、語速快慢的改變,抑揚頓挫地朗讀來感受作者筆下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如此優(yōu)美的文章,怎能把它切得支離破碎地去講解呢?正如《朱作仁談朗讀》一文曾指出:“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所以單純的講授只使人知其然,而朗讀卻能給人產(chǎn)生心靈的觸碰。”故通過朗讀可以達到直接感受,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朗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朗讀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感知能力,繼而發(fā)展學生遣詞造句能力,達到駕馭文字,成就篇章的目的。語言文字感知能力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語感,是指一個人對某種語言文字敏感的感知、判斷和敏捷的應對能力,也是遣詞造句所不可或缺的元素,語感的訓練離不開讀(可以是默讀、朗讀),學生的寫作離不開語感,換而言之學生要寫出好文章,就需要有讀的積累。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內(nèi)化”到“外化”的過程,而朗讀是輸入,是知識的積累,有了源源不斷的輸入并內(nèi)化為自己思想上的東西,在下筆作文的時候才能有語言的輸出。因此,在教學每個單元的課文時,筆者習慣性地在單元感受課上推薦與本單元相關的好書。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蟋蟀的住宅》時,筆者會推薦《昆蟲記》,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神話,筆者相應會推薦《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山海經(jīng)》等,學生課下閱讀,在每節(jié)課的課前三分鐘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給班上的學生聽,學生有一定的朗讀積累,在作文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四、朗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朗讀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一種方法,是個體或群體之間存在開放、互動平等的一種交流活動。朗讀與口語交際關系密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若能注重朗讀教學,能大大提高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這組神話故事的時候,筆者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完后請學生根據(jù)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把這篇文章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而教師在學生復述的過程發(fā)現(xiàn)學生表達的問題所在,引導學生怎樣才抓住重點不啰嗦不廢話,怎樣才有邏輯有條理地把內(nèi)容復述出來。因為有了朗讀作為基礎,學生才能直觀地理解課文,為復述做好了鋪墊。又如,在教學一些角色性比較明顯的課文時,如,《陶罐與鐵罐》,筆者讓學生先通過朗讀揣摩人物性格特征,接著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或者男女對話的形式朗讀,通過這種渠道的朗讀,學生對文章感受會更加深刻。因為朗讀注重處理重音、停頓,注重語速、節(jié)奏、語階、氣息等,通過這朗讀訓練,可以讓學生在口語表達中提高語言表現(xiàn)力,學會得體文明地交流。
五、朗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朗讀不是簡單的發(fā)聲閱讀,朗讀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感覺等,能夠讓學生在個性化體驗中感受課文內(nèi)涵,提高審美情趣。在部編版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唯美課文,如,《記金華雙龍洞》《海底世界》《火燒云》《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這些文章言辭夸姣,生動地刻畫出瑰麗的自然風光。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字正腔圓地朗讀,結(jié)合課文插圖,邊讀邊想象畫面,以情帶聲、以聲傳景。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進入課文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對象,感受自然的美麗景色,領會作者的情感;對于一些體現(xiàn)人性美好品質(zhì)的文章《慈母情深》《父愛之舟》《搭石》等,學生可以邊朗讀邊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之美。
綜上所述,朗讀教學與學生認字識字、命詞遣意、謀篇布局,表達心聲,提高審美等息息相關,可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是多么重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只有重視并落實朗讀訓練,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