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摘要】融合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特殊教育理論和方法,倡導讓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級,在普通班級當中和正常學生共同學習與進步。融合教育的推進落實,能夠極大程度上推動教育系統(tǒng)正向轉變,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社會關系,促進普通和特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在融合教育的推進實施當中,對智障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教育,改變其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智障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擔當起自身的教育責任,借助語文學科平臺推進心理教育,讓智障學生得到全方位指導和幫助提升其身心素養(yǎng),促進教育系統(tǒng)的發(fā)展壯大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融合教育背景;智障學生;心理教育
融合教育在現(xiàn)代教育當中備受關注,是對特殊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變革的突破口,要求讓特殊學生進入普通班級,和普通學生進行共同學習與進步。這里所提到的融合教育并不是只是安置好特殊學生,而是要真正顧及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給學生充分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得到更加優(yōu)質的學習服務。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面對智障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教師在教學指導當中要關注他們的需求,了解他們在學習成長當中存在的不足,開展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的心理教育,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讓他們能夠真正融入普通班級,和普通學生形成一個合作學習統(tǒng)一體。
一、融合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融合教育是上個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提倡要滿足所有兒童的教育需求,推動特殊和普通教育融合。融合教育的內涵是讓特殊學生在正常教育環(huán)境之下,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要求普通學校為特殊學生提供特殊教育,讓他們在普通教育環(huán)境當中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融合教育是對特殊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舉措,能夠讓特殊和普通教育逐步合并形成一個統(tǒng)一體系,為身心障礙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條件。融合教育在當前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潮流背景之下,已經(jīng)逐步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面對當前智障學生和其他特殊學生有所增加的情況,推進融合教育可以讓更多特殊學生群體接受優(yōu)質教育,讓普通學生接受特殊學生,使得智障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廣闊的情感互動空間,逐步改變自我空間意識狀態(tài),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融合教育能夠讓智障學生逐步被普通學生群體接受,讓他們得到啟發(fā),逐步融入社會,培育完善的人格,在學習和康復當中掌握社會法則,掌握與他人溝通相處的方法,增強自立自理能力?,F(xiàn)如今特殊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和大的教育環(huán)境,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為特殊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意義
智力缺陷造成的智障學生在認知方面體現(xiàn)出較為遲鈍的特征,智障學生大腦神經(jīng)有著較大的惰性,心理層面上往往缺少追求與期待,所以在日常學習當中會體現(xiàn)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不足,依賴和惰性強,情緒變化多且容易沖動等情況。心理健康教育是融合教育背景之下學校教育要高度關注的內容與必須完成的任務。智力殘疾是智障學生先天不幸的體現(xiàn),這一點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無力改變的狀況,而教育者可以從心理健康視角出發(fā),加大對智障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有效矯正他們的思想與行為,避免他們從生理上的殘疾轉向心理上的殘疾。智障學生是特殊學生群體當中的一員,他們在學習生活當中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在和普通學生學習和相處時也會遇到一系列的難題。如果不能夠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他們打開心扉的話,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給正常學習帶來消極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注意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教學深度結合,其中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進行心理教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狀態(tài),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教育的方法
(一)基于語文教材開展心理教育
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素質,是融合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制造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當中包含著諸多心理教育的契機,完全可以把語文學科教學作為一個重要平臺,促進心理教育在語文教學當中的落實。語文教材不僅是必要材料與教學資源,還是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信息。教師可以對語文教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運用,使其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層面上的啟發(fā),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消除他們自卑和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讓他們能夠建立自己的追求,向普通學生看齊。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和利用時,教師首先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找到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與著力點,讓學生不僅掌握其中的語言知識,又能提高心理健康素質。例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時,為了讓學生對徐悲鴻的精神進行學習,啟發(fā)智障學生為達成自己的目標而立志努力奮進,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原因是什么?外國學生前后都有哪些變化?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外國學生,面對獲得突出成績的徐悲鴻,你會有怎樣的感想?如果你是徐悲鴻,你又會為了自己的目標做哪些努力?這幾個問題可以充分啟發(fā)學生,讓智障學生在心理層面上得到鼓舞,學習主人公的精神。
(二)尊重學生個性落實心理教育
智障學生雖然在智力層面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他們每個人也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長處,所以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看到他們的優(yōu)勢,并讓智障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整個集體當中的價值,最終培育學生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保證心理教育有效性。雖然智障學生在智力層面上和普通學生有差距,但是他們也是一個獨立個體,擁有獨特個性,有著各自的特長與優(yōu)點。所以為了在語文教學當中落實心理教育,語文教師要真正走進智障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優(yōu)點,挖掘學生的潛能,尊重他們的人格,贊賞他們的優(yōu)點,讓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讓心理教育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學《說勤奮》時,教師可以在智障學生群體當中找到一個在學習和生活當中表現(xiàn)勤奮,不斷縮短自身與普通學生差距的案例,并讓學生以這位同學為榜樣,學習勤奮努力的品質,同時增強智障學生群體的信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也是有優(yōu)勢和特長的,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三)加強師生互動優(yōu)化心理教育
智障學生的身心特征決定了在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也要運用特殊性的方法,不能夠局限在課堂式的知識講座層面開展心理輔導活動,也不能夠在設置心理咨詢室后,等待學生主動咨詢。因為智障學生通常不知道,也往往不會承認自身的心理缺陷,于是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取決于教師和學生的朝夕相處,在和學生交流當中進行密切觀察,并針對他們顯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對此,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智障學生的心理需求,改變空洞說教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打開心扉,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流露內心想法,讓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教師在和學生交流時必須秉持平等原則,做到一視同仁,用教師的愛心和關懷得到智障學生的積極配合,消除他們的不健康心理。
智障學生有先天性生理缺陷,本身在智力水平方面就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他們在和普通學生共同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與障礙,這會給他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很多學生在心理層面上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問題,不能夠有效完成語文學習的各項任務,也不能與其他同學進行順利的溝通相處,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學習能力受到影響。所以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要保證小學語文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教學進行密切結合,讓學生受到良好的心理指導,糾正學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為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如皋市特殊教育學校,江蘇南通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