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無疑是實現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有效抓手。筆者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教學設計及課堂實踐,探索構建滲透學科素養(yǎng)的活動型課堂模式,從議題設置的基礎、議題呈現的方式、議題指向的方向、議題成效的反饋幾個方面進行回顧和反思,并提出建議,力圖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政治課堂落地生根。
關鍵詞: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核心素養(yǎng)
風勁正是揚帆時,新課標在“教學與評價建議”部分,提出了“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的要求,而課堂是教學實施的主渠道。鑒于此,永康市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評比展開了,一群一線教師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同課異構,探索構建滲透學科素養(yǎng)的活動型課堂模式。我不僅是幸運的參與者,而且是幸福的聆聽者,細細回望與反思,我體會了核心素養(yǎng)下政治教師實施議題式教學應有的攻略。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議題設置的基礎
議題是以活動形式呈現的、承載學科內容的問題。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要了解學生對議題的認識狀況及原有經驗,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庇心康牡貏?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是議題設置和開展的基礎。只有當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情境進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才能接受情景、融入情境、分析情境,在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議題的理解。
我們結合教學內容把學生感興趣的社會資源引進課堂,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置有效“議題”。華陳雙老師以“暢游校園文化之海,探尋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為議題,從學生最熟悉的校園文化入手,聊起高一的家長校園生活體驗日、高二的“心長征·少年行”60華里遠足活動、高三的成人典禮暨百日沖刺誓師大會。金曉晨老師和吳云老師不約而同關注到了電影《哪吒》,金老師以學生表演活動“你演我猜”開篇,與學生共同尋秘“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吳老師設置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一脈相承·生生不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個篇章。這些情境來自生活,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拉近了理論與生活的距離,引發(fā)了情感上的共鳴。這些議題承載著學科內容,體現著教學重難點即文化創(chuàng)新的三條途徑,活動型課堂自然能順利展開。
二、設計任務性問題――議題呈現的方式
活動型課堂教學設計,需要針對議題關系到的核心知識點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展開序列化處理,設置不同層次的具體問題,讓學生的活動有任務承載,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發(fā)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章華靜老師在“教后述課”時與大家分享了“探究活動的再設計”,是這樣的:
創(chuàng)設情境:永康錫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初設計:你找到“老手藝不老”的秘密了嗎?
再設計:尋找“老手藝不老”的秘密
1.神奇錫花瓶的誕生經歷了哪兩個過程?
2.這對五金文化的發(fā)展有什么啟示?
3.把握古今文化的關系: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找一找永康工匠精神的影子。
再設計用序列化的方式細化和深化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議題中蘊含的情境以及問題,學生的思維有了“抓手”,順利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探究的機會,組織學生圍繞議題展開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競爭、互助等活動[1]。關于合作探究活動的組織與引導,金曉晨老師做得很有特色,為了使學生積極投入,把學生分成6人一組,圍立一起,完成即集體拍手示意并入座;記錄手負責全程記錄討論,展示手負責展示討論成果。她在副板書上及時記錄學生發(fā)言的關鍵詞,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提煉分析討論成果,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活動,活動型課堂自然而然地深入發(fā)展。
三、促進體驗式成長――議題指向的方向
教學的目標首先是讓學生在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習得知識、提升能力。議題式“活動型課堂”的實施為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鍛煉了學生分工合作、溝通協商、表達分享等能力。
教學的更高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公民。議題式活動型課堂中,教師要通過議題研討引導學生在體驗社會生活中理解理論的真諦,在以事論理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2]。本課可以通過體會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個人對家鄉(xiāng)對國家的鼓舞作用,通過體會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來增強文化自信和政治認同;通過辨析文化現象體會到文化發(fā)展的四個錯誤傾向,樹立學生的科學精神;運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交流、傳承與發(fā)展,落實學生公共參與,讓核心素養(yǎng)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劉永莉老師要求學生:作為永康的新一代,請為五金博覽會寫一份開幕詞;張巴晶老師布置:請為永康陳亮文化的創(chuàng)新提一些建議。
四、構建科學性評價——議題成效的反饋
實施科學性教學評價,是考查學生整合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達成的過程,也是反思和評估情境創(chuàng)設和議題選取是否得當、活動是否高效的過程,以據此進一步提高“議題式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教研室設置《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課堂活動的評價量表,從多個項目以及維度,按照A、B、C三個等級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定。
議題式“活動型課堂”難在議題,重在活動,還需廣大教師結合課堂實踐細化加工,以結構化的視角活化議題。
參考文獻:
[1]劉雪娟.也談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攻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2):49-51
[2]倪科嘉.讓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探索[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