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 夏熔亮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要想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批判性思維之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達成這一目標的路徑之一。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筆者近五年來在這方面做了嘗試,取得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語文教學;培養(yǎng);實踐
1.學則須疑,疑在學案
《陶行知教育論著選》中寫道:“先生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苯趟罆?,讀死書就是不需思考,不許發(fā)問,嚴重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葉圣陶老先生說過:學則須疑。疑,就是懷疑,疑問,有了疑問才會思考,以便消除疑慮或產(chǎn)生新的發(fā)現(xiàn)。當今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如何達成,筆者每教一篇課文前均要精心設計學案,引導學生課前自主解讀文本,對解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疑問。學案的最后一環(huán)節(jié)總是設計成:我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 ?;存在的疑問是? ?。起初學生對這一環(huán)節(jié),感到有些棘手,大部分學生都以“無疑問”而告終。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被動的思維。沒有問題實際上就是問題。反之,有問題,就會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其思維就會為解決問題而啟動。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興趣,筆者制定了從易到難,從粗到精的質疑培養(yǎng)計劃,比如從字詞質疑開始,字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讀什么音。例如,“兒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渾身解數(shù)”,這兩句中的“解”分別讀什么音,為什么?學生查字典,理解意思,輕易就能解決疑慮,終于明白原來質疑就這么簡單。質疑,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起來,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則須疑,疑在文題
亞里斯多德曾經(jīng)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薄耙伞笔且磺邪l(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學生敢疑敢問,創(chuàng)新學習就有了基礎。因此,質疑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關鍵。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文本的標題往往是文本的“眼睛”。標題往往揭示文章主要內(nèi)容、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章主旨的作用。閱讀時學生往往忽視文題,只是一讀而已,引導學生對文題質疑顯得大有必要。作者為什么以此為文題?這個文題與文本內(nèi)容有何關系?……當學生對文題提出一系列問題時,質疑就開始了,學生就會帶著疑慮研讀文本,再回過頭來思考文題。如:部編版七上《植樹的牧羊人》這一文題,牧羊人就是放羊的,關鍵是思考定語“植樹”,放羊與植樹有什么關系? 帶著這樣的疑慮閱讀文本學生很輕松就會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質疑——求證——釋疑,這過程實際上就是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3.學則須疑,疑在文本開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并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本人去思考?!辟|疑中思考,思考中解惑,認知得到提高。在質疑文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文本開頭進行質疑,提出問題,思考,討論,漸漸學生明白了,文章開頭有著很多方面的作用。小說、散文開頭一般有點題,總領全文,抒發(fā)情感,奠定感情基調(diào)等作用;說明文中有引出說明對象,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等作用;議論文提出中心論點,引出論題等作用。學生在質疑中思索,探究,思維的火花發(fā)生碰撞。久了,學生不僅能分析文章開頭的作用,習作中不自覺還能加以運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學則須疑,疑在文本關鍵詞、句
文章開頭質疑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畫出文本中關鍵句。所謂關鍵句,就是能夠揭示文本主旨、升華主題句,以及文中一些中心句、過渡句、修辭句等。所謂關鍵詞,就是句中能體現(xiàn)人物精神,情感,激發(fā)人生體驗的詞語。畫出有關詞句后,進一步要求學生,對這些詞句進行發(fā)問。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里面的詩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要想欣賞這兩句,疊詞“時時”“恰恰”的解讀是關鍵,初中生解讀確實是個難題。如何解決,首先欣賞前人的解讀,再抓住學生“喜探究”“不服輸”的心理,進行激疑——發(fā)問:前人都說“時時”“恰恰”如何精妙,你們是如何看待的?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前人解讀的基礎上,產(chǎn)生新的想法,再經(jīng)過師生點評,理解就會更加透徹、深入。激疑——發(fā)問——思辨——釋疑,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
5.學則須疑,疑在文本結尾
俗話說得好:一篇好文章要有風頭,豹尾。文本的結尾的質疑大有必要。文本的結尾往往精妙在:呼應開頭,點題,留有余味,揭示主題,升華主旨等。如泰格特的著名作品《窗》的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樣的結尾確實出人意料,究竟精妙在何處?筆者讓學生先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疑問,看法,相互交流。一石激起千層浪,再讓學生看一些前人的解讀。比較之中,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打開,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人的靈魂的丑陋,導致悲劇的發(fā)生;丑陋的靈魂得到應有的懲罰,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辯證法揭示出思想辯證法,完成了思想和藝術之間的內(nèi)在轉化。質疑——思辨——比較——新的想法,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思維視角寬了、空間廣了、縱向深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有效激發(fā)。
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提高,自學能力得到增強,批判性思維得到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382.
[2]郭其俊.一流教師教什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10-121.
[3]杜菁鋒.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J].2004(10):28.
基金項目:本文系泰州市教研室十一期課題“初中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TJYYB2017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劉曙 (1968.10--),? 男 ,漢族,江蘇泰州人, 本科, 高級,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
夏熔亮 (1969 .04--), 男 ,漢族 ,江蘇 泰州人 ,本科 ,高級 ,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