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農(nóng)民從小就立志要當作家。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著,堅持每天寫作并反復(fù)修改,然后滿懷希望地寄往遠方的報紙雜志社??墒嵌嗄暌詠?,他從來沒有只字片語變成鉛字,甚至連一封退稿信也未收到。29歲那年,他總算收到一封退稿信,那是他多年來堅持投稿的一家刊物的一位總編寄來的??偩幷f:“我從你多年的來稿中發(fā)現(xiàn),你的鋼筆字越來越出色?!边@位青年后來成為了有名的硬筆書法家。
要求: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對這個材料的解讀一定要注意辯證分析。材料中的這位青年農(nóng)民最終能成為有名的硬筆書法家,歸根結(jié)底,在于他本身的執(zhí)著追求。沒有他的執(zhí)著追求,任再出色的人來點撥他也是枉然,所以成功的前提我們必須堅持。在此基礎(chǔ)上,目光應(yīng)該落到靈活變通上了。一個人要實現(xiàn)一個遠大的理想或達到一個奮斗目標,除了不懈追求、積極進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還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即“方向”問題。生活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埋頭苦干的同時,不要忘了抬頭看路。誤入歧途、南轅北轍,只會使我們勞而無功或離成功的目標越來越遠。
放棄有時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李雪松
有人說,人一定要以驚人的毅力、超人的步伐,按照自己的目標所指的方向前進。也有人說,我們不能總是故步自封,固執(zhí)己見,要有靈活的頭腦,最終方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而我認為,生活在信息交織如網(wǎng)的時代,奮斗在風雨人生的路途中,既要有堅定的信念,也要有靈活變通的頭腦。
誠然,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具有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孔子治學,韋編三絕,終成一代圣人;司馬光著書,幾十年如一日,終成輝煌巨著《資治通鑒》;陳景潤挑戰(zhàn)科學極限,稿紙算了幾十麻袋,終于摘取“歌德巴赫猜想”的桂冠。但在自身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選擇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有位登山運動員,數(shù)年來執(zhí)著地攀登一座著名的高峰,可每次他攀登到離終點還不到100米的地方就不得不返回。別人都為他惋惜,為何不再堅持一下,再攀登一點高度,那樣就可創(chuàng)造世界紀錄,榮譽、金錢、地位都會隨之而來。而那位運動員卻說:“這已經(jīng)是我目前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固然知道選擇放棄會令我失去那些誘人的東西,可我不選擇放棄,就會失去生命和重新攀登的機會。對于我,后者顯然更重要。”多么靈活的變通,多么明智的選擇,他以關(guān)鍵時刻的變通、無悔的選擇,保全了最寶貴的生命,挽住了再創(chuàng)造一切奇跡的機會的胳膊。
有時,一個艱難的放棄,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失落和無言的傷痛,但我們卻可以在重新開創(chuàng)的領(lǐng)域里找到更美更好的開始。
作家馮驥才年輕時曾被選進市籃球隊,但年已而立,依然技藝平平,無所進展,于是他轉(zhuǎn)而從事繪畫,但奮斗數(shù)年后仍然默默無聞。最后他將目光投向?qū)懽?,終因《義和拳》一書而名聲大振,并奠定了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地位。試想,馮驥才當初若不一次次變通方向,果斷選擇放棄,其結(jié)果或許是體育界多了一個三流運動員,畫壇多一位蹩腳的畫手,而文壇則少了一位一流的戰(zhàn)將。正確的放棄是對自己的重新認識和發(fā)現(xiàn),是對生命的過濾。適時變通,使我們成功地跨越失敗;必要放棄,使我們更好地駕馭人生。
朋友,苦苦地挽留夕陽,是傻子;久久地感傷春光,是蠢人。生命猶如一棵大樹,放棄可以幫你剪除那些枯枝敗葉,使生命更顯勃勃生機。朋友,當你苦苦追尋而不得的時候,你試著選擇放棄,嘗試變通了嗎?
學生點評
老師的這篇文章,開頭簡約而含義豐厚,先亮出兩種對立的觀點,緊接著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既要有堅定的信念,又要有靈活變通的頭腦。接下來,用排比句式,列舉了那些有堅定的信念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最后再次強調(diào)“選擇放棄也是一種智慧”,緊接著舉了一位登山運動員和馮驥才的事例,從不同角度論證了這個觀點。以規(guī)勸的口吻結(jié)尾,既照應(yīng)題目、點明話題,又告訴人們處理問題應(yīng)持有的態(tài)度。材料典型、新穎,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且詳略得當,點評到位。適時點題,使文章主旨鮮明、思路清晰。文中重要段落后的抒情性議論語言,畫龍點睛,如二、三、五段。語言精練,手法靈活。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長短句的巧妙結(jié)合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
河?xùn)|河西二十年
◎張 辰
信步走上會稽山的時候,天還沒有亮,霧氣蒸騰,白云從山巔緩緩流走。回頭望去,儀仗軍已經(jīng)看不到了。撫摸著山上的一草一木,我無語,卻熱淚縱橫。
二十年……
二十年前,會稽山下。
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吳國的精銳部隊把我僅存的五千輕騎甲士圍困在會稽山中。糧道、水源先后被吳軍切斷,將士們饑渴交迫、困苦不堪。
那一天,我登上山頂,看著山腳下無邊的吳軍營壘。通明的燈火令我想起了燎原的大火,我握劍的手,慢慢地松開……
“大王,您下令吧!只要您一聲令下,咱們跟吳軍拼了……”我搖了搖手:“伍子胥精通兵法,憑我們的實力,只怕還沒有沖出山谷就被他們消滅了?!?/p>
我沉默了一會兒,問中大夫范蠡:“范先生,您怎么看?”
“和!臣認為下山與吳軍奮力一搏固然可以博得誓死不屈的名聲,但對越國毫無益處。我們是越國的最后一支精銳部隊,如果大王連同所有的將士都被吳軍消滅,就等于越國滅亡。如果拋開自己的名聲,我們可以‘和。分析吳越的差距,能看清我們自己?!?/p>
“那我們怎么個和法?”我猶豫著,“況且夫差之父闔閭是被我越國所殺,夫差怎會善罷甘休?”
“大王放心。如今夫差最寵信的大臣是大宰伯嚭,此人最是貪財好色,如果大王能用珍寶美女賄賂他,憑他的影響,一定可以說服夫差。”
“再加上當年他從楚國逃到吳國時,臣曾救過他一命,他一直對臣心懷感激。所以臣以為如果派臣前去游說,我相信夫差會答應(yīng)議和的。”中大夫文種不知何時也站到了我身邊。
“再加上一些條件:越國向吳國稱臣,作為吳國的屬地,每年向吳國交納一定的貢品。”
“然后,我們積蓄力量,努力復(fù)國報仇!”
文種和范蠡一唱一和,使得這個計劃變得那樣完美無缺。
我轉(zhuǎn)過身,疾步上前握住文種和范蠡的手,說:“好!為了越國,我會忘記自己的。我們投降,無論吳國提出什么樣的條件?!?/p>
……
文種沒有讓我失望,吳王夫差答應(yīng)議和。
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我忘記了我曾經(jīng)是越國的大王,包羞忍恥,為夫差看馬駕車,直到我被送回越國。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
終于有一天,我指揮著如潮的越軍攻入了吳國的都城……
當年范大夫的話沒錯,只要有力量,一切事情都可能辦到。只有先忘記自己的地位、浮名,才能分析清楚自己的處境,有所放棄,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望著這云霧縈繞、郁郁蔥蔥的會稽山,我無言,只希望這勝利的消息能祭奠在二十年前那一場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的英魂……
【作者系江蘇省濱海中學學生】
老師點評
文章舊瓶裝新酒,記敘了越王勾踐由失敗轉(zhuǎn)向成功的歷史事件。作者用范蠡、文種的語言化題,說明“靈活變通”才有所得的道理。文章獨辟蹊徑,令人耳目一新,心理描寫細膩、形象。題目把表示“事情變化大”的這個意思的熟語“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壓縮改編為“河?xùn)|河西二十年”,表達了“在特定的時刻果斷放棄也是一種勝利”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