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彥忠
(湖南化工設計院有限公司,長沙 410000)
由于工藝需要和設備檢修等原因,壓力容器殼體上通常需要開設一定數(shù)量的孔以用來焊接接管或凸緣等。開孔削弱了殼體的強度,應進行開孔補強計算,開孔補強通常采用GB/T 150.3—2011 中的等面積補強法,但等面積補強法有很多限制條件,比如在殼體上開橢圓形或長圓形孔時,孔的長軸與短軸之比應不大于2.0[1]。某臺壓力容器筒體上需要開設長軸與短軸之比為6 的長圓形視鏡孔,無法按GB/T 150.3—2011 進行設計計算,對于無法按GB/T 150.3—2011 設計計算的情況,GB/T 150.1—2011 給出了三種設計方法,分別是附錄C 以驗證性爆破試驗確定容器設計壓力、附錄D 對比經驗設計方法和附錄E 局部結構應力分析和評定。本文基于ANSYS Workbench 對長軸與短軸之比為6 的長圓形視鏡開孔補強結構進行局部結構應力分析和評定。
某臺壓力容器設計壓力2.0 MPa,設計溫度250 ℃,容器內徑500 mm,筒體長度1 500 mm,筒體厚度32 mm,筒體上有一個長軸為600 mm,短軸為100 mm 的長圓形視鏡,視鏡結構見圖1,零件明細見表1。
圖1 視鏡結構Fig.1 Structure of sightglass
表1 零件明細Table 1 Specification of parts
因凸緣開孔尺寸超出GB/T 150.3—2011 等面積補強法的范圍,無法按常規(guī)設計方法進行計算,需按JB 4732—1995 的要求進行應力分析與評定。JB 4732—1995 彈性應力分析法要求對應力進行分類,將總應力分解為總體薄膜應力Pm、一次局部薄膜應力PL、一次彎曲應力Pb、二次應力Q、峰值應力F[2],應力評定時需要滿足:Pm≤Sm,PL≤1.5 Sm,PL+ Pb≤1.5 Sm,PL+Pb+Q ≤3 Sm,其中Sm為設計溫度下材料的許用應力。對于需要進行疲勞分析的設備,還需滿足PL+Pb+Q+F ≤Sa,其中Sa為根據(jù)疲勞設計曲線得到的許用應力幅。由于有限元分析軟件無法區(qū)分彎曲應力是一次應力還是二次應力,因此彈性應力分析法無法對PL+Pb≤1.5 Sm這一限制條件進行評定[3]。極限載荷分析法可用于替代彈性應力分析法中一次應力的評定,當滿足極限載荷分析的要求時,可以不進行一次應力的評定,一次應力的限制條件(Pm≤Sm,PL≤1.5 Sm,PL+Pb≤1.5 Sm)自動滿足[4]。所以本文將進行彈性應力分析和極限載荷分析。
考慮到結構與載荷的對稱性,為了減少計算量,取1/8 結構進行分析,模型的建立在Pro/Engineer 中完成,同時為了劃分全六面體網格,在Pro/Engineer中對模型進行分塊。
設計溫度250 ℃時,S30408 材料的彈性模量Et= 179 000 MPa,對于法蘭有微量永久變形就引起泄漏的場合,取設計溫度下的許用應力Sm= 90 MPa,屈服強度Sy=135 MPa。
為了提高計算精度,將網格劃分為全六面體網格,網格單元尺寸10 mm,單元數(shù)14 436,節(jié)點數(shù)69 161,網格平均質量0.91,有限元網格模型見圖2。
圖2 有限元網格模型Fig.2 Finite element mesh model
位移邊界條件:在所有對稱面上施加無摩擦支撐(Frictionless Support)。
載荷邊界條件:
(1)所有承壓表面施加設計壓力2.0 MPa。
(2)筒體端部施加等效軸向拉力7.34 MPa。
(3)墊片長軸600 mm,內側短軸108 mm,外側短軸122 mm,環(huán)面上施加墊片壓緊力11.33 MPa。
(4)螺栓長軸600 mm,內側短軸150 mm,外側短軸190 mm,等效環(huán)面上施加等效螺栓拉力8.15 MPa。
墊片壓緊力和螺栓拉力的計算按HG/T 20582—2011 中非圓形法蘭的設計和計算[5]。位移與載荷邊界條件見圖3。
圖3 位移與載荷邊界條件Fig.3 Boundary condi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load
彈性應力計算的應力強度云圖見圖4,從應力最大點附近做3 條貫穿壁厚的應力線性化路徑,應力線性化路徑見圖5,應力分類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PL≤1.5 Sm,PL+Pb+Q ≤3 Sm,滿足JB 4732—1995 應力評定的要求,應力評定合格。
圖4 應力強度云圖Fig.4 Stress intensity nephogram
圖5 應力線性化路徑Fig.5 Stress linearization path
表2 應力分類結果Table 2 Stress classification results
極限載荷分析采用理想彈塑性材料模型,定義屈服強度為135 MPa,切線模量為0,材料本構模型見圖6。
圖6 材料本構模型Fig.6 Material constitutive model
將所有載荷等比例加載2.5 倍,即所有承壓表面施加設計壓力5.0 MPa,筒體端部施加等效軸向拉力18.35 MPa,墊片作用環(huán)面上施加墊片壓緊力28.33 MPa,螺栓等效環(huán)面上施加等效螺栓拉力20.38 MPa,進行極限載荷分析,將最大位移點的載荷- 位移曲線在Origin 軟件中繪制出來,見圖7,采用兩倍彈性斜率法,得到極限載荷Pφ= 4.42 MPa。
圖7 最大位移點的載荷-位移曲線Fig.7 Load-displacement curve of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point
極限載荷Pφ大于設計壓力2.0 MPa 的1.5 倍,滿足JB 4732—1995 的要求,極限載荷分析合格。
對于無法按照GB/T 150.3—2011 進行設計計算的長軸與短軸之比為6 的長圓形開孔結構,按JB 4732—1995 的要求對局部結構進行了應力分析與評定。分析結果表明,由于大尺寸長圓形孔的影響,筒體的厚度比常規(guī)計算的厚度大很多時才能滿足應力評定的要求,這對類似結構的設計計算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