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
2020是中國農(nóng)歷庚子鼠年,為十二生肖之首。
老鼠是哺乳綱、嚙齒目、鼠科的嚙齒類動物,俗稱“耗子”,是哺乳動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其行動敏捷,嗅覺靈敏,善攀爬,擅游泳,性聰明,智力成熟度似乎能與人類匹敵。
在甲骨文中,“鼠”字像一只尖嘴、大耳、長尾的動物在啃嚙,點代表了啃碎的物屑,形象躍然紙上?!对娊?jīng)·塘風·相鼠》云,“相鼠有皮”“相鼠有齒”“相鼠有體”,即觀察老鼠,要從皮毛、牙齒和肢體入手。
中國人對子鼠的信仰有著悠久的歷史。約5000年前,紅山文化出現(xiàn)了最早表現(xiàn)老鼠的玉器,老鼠與昆蟲意象結(jié)合,預示著強大的繁殖能力。山西太原北齊武平元年(570)東安郡王婁睿墓中,墓堂頂部與上中欄處繪有十二生肖壁畫,按正北為鼠,正東為兔順序排列,鼠以子神的面目出現(xiàn),扮演著辟牙隊納吉、引魂的角色。
在中國人心目中,鼠既是一種生物性的動物,又是一種人文性的動物。數(shù)千年來,鼠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不是單一的,人對鼠的態(tài)度也是錯綜復雜的。一方面,鼠是災難、厄運、丑陋的載體,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鼠又是帶來吉兆和財富的神靈,為人們所喜愛。
鼠的話題,離不開十二生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生肖文化已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獻記載,最早并廣為流傳的完整十二生肖循環(huán),是由東漢王充《論衡》所提,按順序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在十二生肖屬于首位,與十二地支中配屬,“子”,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子時”——晚上11至凌晨1點,又稱“鼠日寸”。
關于生肖鼠的由來有多種說法,相傳玉皇大帝要選十二種動物以配地支,并賜封為神,為顯公平而下令,人間動物在規(guī)定的日子都可到天宮應選,以趕到時間先后排名,只取前十二名。那時,鼠和貓本是好朋友,準備一同到天宮去爭取,約定到時老鼠來叫貓一同出發(fā)。但是,老鼠心想,人間動物都比自己漂亮,還對人類有用,自己應當設法爭取屬相。于是,老鼠在規(guī)定的那天,一早獨自悄悄地偷藏于牛的角中,最勤奮的牛第一個趕到天宮大門,但四大天王剛打開宮門,牛還未及抬蹄,老鼠從牛角中一躍直奔天宮大殿。盡管百般不情愿,玉帝口中無戲言,鼠列為生肖之首。而貓等待中不見鼠的蹤影則趕去天宮,十二生肖名額已滿。從此,貓恨透老鼠,一見就撲去撕咬,以泄心中氣憤。
此外,還有兩種說法:一是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而子時在深夜,正是老鼠最活躍之時,故以它為代表;二是所謂“鼠咬天開”,神話傳說天地未開之前,一片混沌,鼠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tài)咬出縫隙,形成宇宙,為表彰老鼠功績,將其列十二生肖之首。將處于生命蔭生狀態(tài)的鼠,看作化生萬物的使者和生命繁衍的象征,表達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生命觀。
當然,十二生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民間美術常常將這十二種動物組合在一起,通過木刻、剪紙、刺繡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明清以來,人們將“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的對應鑄在銅錢上,用于佩戴,稱作“壓勝錢”,趨吉避牙隊
在文學中,有關鼠的演繹十分豐富,具有濃郁的故事性?!对娊?jīng)》的《魏風·碩鼠》以碩鼠控訴剝削者。在清初朱?著《十五貫》中,婁阿鼠更是鼠竊、殺人犯的代名詞。清代石玉昆《三俠五義》中,“五鼠”大鬧東京,則是俠義忠勇的化身。鉆天鼠盧方的輕功和義薄云天、徹地鼠韓彰的挖地和江湖義氣、穿山鼠徐慶的探山和剛猛直率、翻江鼠蔣平的潛泳和機巧靈便,特別是錦毛鼠白玉堂的華美狠毒和行俠仗義,讓人念之不忘。
老鼠告狀,以五更調(diào)的形式說唱出老鼠被貓捕食后到陰司告狀的故事,情節(jié)連貫,跌宕有序,通過富有哲理的貓鼠之爭,訴說著辯明善惡正邪的道理。明代吳承恩《西游記》中“四探無底洞”,老鼠精逼唐僧成親是鼠婚故事的發(fā)展;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阿纖”篇則書寫人鼠相愛,飽含深情。
老鼠嫁女,更是經(jīng)典的民間故事,《方言》曰“自家而出謂之嫁”。傳說每年除夕之夜或元宵節(jié)晚上,老鼠會學著人們嫁女的儀式,撐著高腳燈籠,抬著花轎,吹吹打打送新娘。為了不讓老鼠在本家繁殖后代,得點燃許多蠟燭,照明方向,引導老鼠抬著花轎將女兒嫁到室外遠方去。所謂嫁鼠,即將鼠蟲和災難逐出家門,表現(xiàn)出人們根絕鼠患的愿望。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這是兒歌里喜諧的鼠。在江蘇,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若干歌謠:
黃貍貓,花貍貓,偷油老鼠該倒糟,“啊嗚”一口才咬牢,“波勒潑勒”喊苦惱?!K州
狗燒鍋,貓上灶,老鼠洗碗垛打垛,八哥挑水唱山歌?!瓕?/p>
東門外頭一座橋,橋上橋下真熱鬧,牙牙葫蘆沉水底,千斤石滾水上飄,公雞生下雙黃蛋,抵牛生個綿羊羔,麻雀展翅撲老鷹,兔子追著黃狗跑,看你相信不相信,老鼠吃了大貍貓?!V?/p>
雖然,老鼠形象丑陋,但民間藝人們往往能妙手回春,化丑為美。剪紙、年畫、雕塑等等,“鼠”的形象層出不窮。作為一種的重要文化符號,老鼠一改鬼祟之相,成為造型可愛、顏色鮮艷、靈巧聰慧的精靈,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老鼠偷油、老鼠偷瓜、貓戲老鼠等,都著眼于生活趣味,表現(xiàn)了人們對老鼠又愛又恨的復雜心理。在傳統(tǒng)藝術中,畫家們也偶爾以鼠入畫,多含幾許調(diào)侃和蔑視,借鼠喻人,諧趣橫生。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有一種《蠶貓圖》,題云“逼鼠蠶貓”和“黃貓銜鼠”。舊時,江南人家普遍種桑養(yǎng)蠶以為生計。按照習俗,蠶室內(nèi)多有禁忌,如不能用煙熏、不能有異味、生人和孕婦也不準入內(nèi),當然更要防鼠。清代郭頻伽《樗園消夏錄》說:“三吳蠶月,風景殊佳,紅帖粘門,家家禁忌,少婦治其事者,往往獨宿。”老鼠是蠶的天敵,蠶農(nóng)便依靠貓,以其敵制敵,故稱貓為“蠶貓”。人們養(yǎng)貓護蠶,還在蠶房的門上貼著“蠶貓”的圖畫,窗臺上放著“蠶貓”的泥塑,都是提醒人們注意防鼠。相傳,所謂“紅帖粘門”,就是這種《蠶貓圖》。大花貓體壯有力,昂首有神,銜著一只大老鼠。蠶室門上貼了如此圖畫,不僅能引起人們的警覺,起克鼠保蠶的作用,見者也會自覺駐足。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漢字數(shù)以萬計,同音字多,由此衍生出諧音文化,轉(zhuǎn)義成為吉利的內(nèi)容?!笆蟆薄皵?shù)”同音,人們便將老鼠在洞中發(fā)出的聲音稱作“數(shù)銅錢”,通常認為聽到此聲當是吉兆。明代馮夢龍收集民間情歌,曾將這種聲音稱作“數(shù)介兩聲銅錢”。于是,鼠被作為財富的象征,藏傳佛教造像流行有一種“吐寶鼠”的形象,多種神像右手托蓮寶,左手抓一鼠,鼠口中不斷地吐出珍寶,寓意吉祥。
在中國,以鼠來祈求多子多福,是古代運用最廣泛的意象,多用于女性首飾的裝飾,特別是鼠與多子的植物相結(jié)合,諸如佛手、石榴、瓜籽、壽桃、桂花等,衍生出松鼠葡萄、松鼠桃子、松鼠秋瓜等紋飾。作為裝飾圖案,葡萄紋最早見于唐代,流行于銅鏡、金銀工藝等,明清時期更為多見,永樂剔紅、成化斗彩中的葡萄紋飾膾炙人口,瓷器工藝極為盛行。葡萄果實成串成簇,堆疊繁密,象征著五谷豐登,還有“多”的含義。松鼠則是一種十分可愛的小動物,鼠在十二時辰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紋寓有“多子多?!薄白訉O萬代”的吉祥祈愿。
進入現(xiàn)代社會,鼠逐漸進入影視作品,或憨態(tài)可掬或狡詐奸猾,出現(xiàn)過一個個經(jīng)典的鼠形象。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拍攝《邋遢大王奇遇記》,講述了男孩誤闖“地下老鼠王國”,在小白鼠的幫助下,逃離回地面。1989年,動畫片《舒克貝塔》上映,改編自知名作家鄭淵潔原著《舒克和貝塔歷險記》,是小老鼠保衛(wèi)人類和平的故事,深受小朋友的喜歡。在美國,喜劇動畫《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幽默滑稽,更是風靡全球。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鼠兼?zhèn)渎敾蹤C靈和性能通靈的寓意,同時也常以狡黯的形象出現(xiàn)。如此等等,不一而舉。
在庚子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南京博物院推出生肖系列“瑞福鼠——南京博物院藏鼠文物展”,分“關于鼠”“生肖鼠”“鼠的文學書寫”“鼠的美術”等四個部分,以陶瓷、玉石雕、年畫、剪紙、飾品、繪畫等文物,藝術描繪了鼠與生肖、老鼠瓜果等形象,充分展現(xiàn)了鼠機敏伶俐的特點。
更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出于中國人習慣上的造型思維,還特別選擇幾組蝙蝠紋工藝品,穿插點綴“瑞福鼠”,以示吉祥,增加節(jié)日氣氛。因為在中國,蝙蝠被人們俗稱“仙鼠”“飛鼠”“天鼠”等,雖然形象奇特、怪異,但被視為一種瑞獸,“蝠”“福”諧音,以“蝠”表示福氣,趨吉納祥。在工藝美術中,蝙蝠題材經(jīng)久不衰,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意象情感和審美取向。自然生態(tài)中的蝙蝠,無論形狀還是顏色并不美甚至丑,但其紋樣在吉祥文化中卻被演繹成極具民族個性的美妙紋飾。
民間諺語云,福鼠臨門、靈鼠鬧春、祿鼠高晉、壽鼠延年、財鼠興旺、瑞鼠頂桂、子庶豐登……生肖鼠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幸福觀。通過展覽,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國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責任編輯: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