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
摘要:高校黨建帶團建是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是高校不斷發(fā)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經過歷史檢驗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新時代,高校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工作的關鍵是要整合好、利用好黨建帶團建的優(yōu)勢資源,使黨團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同頻共振。而高校黨建帶團建是一項常說常新的話題。因此,理解新時代高校黨建帶團建的內涵及意義,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舉措對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黨建帶團建 內涵 意義 問題 舉措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黨建帶團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為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團組織在群團工作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效果好與否關系著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與否。新時代,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勇于發(fā)現黨建帶團建工作中的新問題,聯系實際開展工作。
一、高校黨建帶團建的內涵及意義
高校黨建帶團建是高?;鶎狱h組織在把自身建設搞好的同時,指導基層團組織的建設,以基層黨組織強大的吸引力和戰(zhàn)斗力,帶動基層團組織的建設,達到以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良好黨團互動關系。高校黨建帶團建的要義是把黨委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團建之中,黨的建設總體規(guī)劃中要把團的建設納入進去,形成同部署、同檢查、同總結。
高校聚集著優(yōu)秀青年大學生群體,而高校團組織是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學校黨組織聯系青年群體的橋梁樞紐之一。因此,堅持黨建帶團建有利于擴大黨的青年群眾基礎,提高黨建水平;有利于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確保他們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有利于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使其成長成才。如今,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主要是千禧年后出生的“00”后一代,他們思想活躍開放,波動較大,成長過程深受互聯網新媒體的影響,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引領對黨建帶團建工作非常重要。隨著我國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高校堅持黨建帶團建具有現實意義。
二、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現存問題
(一)對帶建工作認識不夠,黨建和團建各自為政,黨組織在團建中的作用發(fā)揮不明顯。目前,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只停留在口頭重視上,缺乏具體的工作指導,少數高?;鶎狱h組織對團組織的認識不到位,只把團組織當成社會團體來看待,認為黨組織只要搞好自身建設就可以,團建工作抓不抓無所謂,抓了也不易出成績,索性就放手讓團組織自己管理自己。而團組織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欠缺,沒有向黨組織積極靠攏,沒有高度重視黨建帶團建工作。少數基層團組織的負責人還未意識到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作用,導致沒有經常向黨組織匯報情況,沒有得到黨組織的關心和重視。對黨建帶團建認識的不足導致黨團建設缺乏工作熱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
(二)長效機制還未形成,影響了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開展。如今,有不少高校黨建帶團建尚未形成目標責任考核制度、黨團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聽取匯報制度,黨團干部選拔競爭制度等等。這些說明了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還未形成統(tǒng)一、詳實、長效的工作機制。而高校黨建帶團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完善的長效機制是落實黨建帶團建工作各項任務的內在需求和重要保證。缺乏了制度支撐的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將會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三)工作創(chuàng)新意識缺乏,工作方法和載體有待創(chuàng)新。新時代,高校面臨著各種機遇與挑戰(zhàn),原來的工作內容、手段、方法不能滿足正在經歷著深刻變革的高校。高校黨建帶團建在工作方法和工作載體上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一是基層黨團工作只停留在傳統(tǒng)的、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方面,沒有及時把握新時代的特點、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來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二是團組織凝聚、吸引大學生的方式陳舊,導致團組織號召力弱化。由于年輕團干部工作經驗缺乏,對問題的根源沒有深入地理解,自己都沒有學懂弄通,造成在實際工作中無法貼近指導學生,影響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三是組織載體、活動載體和宣傳載體有待創(chuàng)新。高?;鶎狱h組織和團組織是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的組織載體。有些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缺乏頂層設計,致使黨團組織的設置模式過于單一。活動載體依舊是會議學習,主題教育活動,多是硬性任務,學生只是被動應付學習,自發(fā)性和主動性不強。對宣傳載體的認識不到位,盡管大部分高校已經認識到新媒體在黨建帶團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大多只片面注重形式的新穎,卻忽視了新媒體建設的初衷和內涵。
(四)黨員團員的身份意識不強,黨團聯合教育較少。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主體大多是青年大學生,由于自身資歷、閱歷不夠豐富,沒有經過戰(zhàn)爭年代的錘煉,對家國情懷的體悟不夠深刻。入黨入團的動機不夠明確,大多是為了能加學分,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注重個人利益,輕視集體利益,入黨入團的功利性較強。不關心黨團組織的動態(tài),不知其為何物,履行黨團員的義務較少,沒有體現黨員團員身份的先進性,個別學生無視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有上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等等行為,不能發(fā)揮身份的榜樣示范作用,甚至不珍惜自己的身份,沒能體現先進性,對于黨員團員的身份意識較為淡化。
三、促進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舉措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黨團共建意識。黨建帶團建不僅是高校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為團組織的發(fā)展提供需要和平臺,是經過歷史、時間檢驗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高校黨團組織要形成黨團建設一個理念的思維,增強共建意識?;鶎狱h組織要主動帶好團建工作,發(fā)揮組織領導作用,扎實開展基層黨團組織建設工作。用新時代黨的理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講好、用好中國故事,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的人生理想,做到“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團組織作為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黨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增強團組織思想上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傊挥悬h團組織增強共建意識,黨建帶團建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強化組織建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長效的工作機制是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核心和關鍵。強化組織建設能為黨團組織建設提高戰(zhàn)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為了有效地開展黨建帶團建的組織建設工作,高校必須把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上來,統(tǒng)籌規(guī)劃安排,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制定黨團組織常態(tài)化的聯系制度。黨組織不單要給團組織布置任務、提要求,還要努力解決團組織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激發(fā)其活力和生命力。高校黨委還必須高度重視團的建設工作,切實把黨建帶團建的領導責任擔起來,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核制度、黨團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聽取匯報,定期召開以共青團組織改革和建設為主題的黨委會,及時研究、解決團的建設工作中遇到的新難題,形成長效的互動機制。
(三)增加線上線下聯動,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和載體
如今,高校主要的青年大學生群體是“00”后一代,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思想比較活躍和多變,接受能力強,思想波動性較大、不穩(wěn)定性較強。這些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特點決定了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方式和載體必須做出相應改變和創(chuàng)新。積極搭建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抖音、梨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來宣傳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活動內容,同時還加強了與青年大學生的互動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黨團組織要共同開展富有內涵、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提高青年參與度。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工作手段,教育形式不能只局限于班級會議形式,應多開展組織研學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從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四)樹立典型榜樣,增強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黨組織要嚴格干部選拔程序,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鼓勵他們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能力水平,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fā)揮學生黨員在團員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培養(yǎng)一批素質好,能力強的學生干部,再由這些優(yōu)秀的黨團干部,與身邊的黨員、團員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在談話中發(fā)揮朋輩示范、引導作用。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聯系紐帶,實現互動常態(tài)化、溝通零距離。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提倡學生黨員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這樣既可以做到黨團活動的同步性,也使其成為學生黨員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的平臺,使得學生黨員先進性和責任感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有利于增強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結語: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新時代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做時代的弄潮兒。實踐證明,高校黨團建設是個整體,不能分割,以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是必由之路。共青團的改革和建設絕不是孤立的,必須依靠黨組織的力量,將團的建設工作納入黨的建設工作的總體格局中去開展謀劃,全方位帶動團的各方面建設。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應從提高思想認識,建立長效機制,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和載體,增強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各方面發(fā)力,突出重點,全面帶動,努力克服實際困難,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推進黨建帶團建工作,高校必將實現更好更快的發(fā)展,共青團助手和后備軍的作用必將得到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廣大青年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宋輝,廉歡,張良.《新時代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10(11) 第5期
[2]劉繼勛.《高校黨建帶團建歷程考察與路徑選擇》[D] 湖南大學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