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娟
摘要:196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決策下,進行了三線建設。所謂三線建設,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沒有硝煙的建設戰(zhàn)。其核心是備戰(zhàn),圍繞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工業(yè)建設、鐵路交通建設等等展開。本文主旨在于分析三線建設的原因,以及三線建設過程中其凸顯的文化、精神和時代榜樣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過程能夠碰撞產生的效果。
關鍵詞:三線建設 思政課 三線精神
196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決策下,進行了三線建設。所謂三線建設,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沒有硝煙的建設戰(zhàn)。其核心是備戰(zhàn),圍繞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工業(yè)建設、鐵路交通建設等等展開。歷時數十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共計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生產的人數更是數以百萬計,其建設規(guī)??胺Q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項宏偉壯舉。三線建設主要是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當時在規(guī)劃的地區(qū)(云貴川等等中西部地區(qū)和部分一、二線地區(qū))建設大型水電站,比如劉家峽水電站,葛洲壩水利工程,大型工廠,比如東風汽車公司,重慶望江船舶集團,鐵路,比如成昆鐵路(成都--昆明),焦枝鐵路(焦作--枝城),大型基地,比如成都東郊電子工業(yè)基地,西安的航天四院,川北電子等等,還有兩個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和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這些基建項目一來備戰(zhàn),二來可以發(fā)展西部經濟。在研究三線建設之前,先來明確一個概念——“三線”,也就是所謂的三線都包括哪些地方,此外一線、二線又有哪些地方。三線地區(qū),是我國的中西部地區(qū),包括云、貴、川、甘、陜、寧、湖南、湖北等。一線地區(qū)是指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上海、浙江、江蘇等等。二線顧名思義,就是除一三線之外的地區(qū)。明確了這些基本概念之后,下面就可以探析三線建設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建設過程中凸顯的精神,將其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會碰撞產生的效果。
一、三線建設的歷史
三線建設之前,毛澤東在一次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曾經分析到當時的情況:“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北京出了問題,只要有攀枝花(鋼鐵基地)就解決問題了。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工業(yè)基地,后來經過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視“屁股”和后方了?!睆闹飨谋硎鲋锌梢钥闯霎敃r的中西部地區(qū)被主席視為大后方,但是薄弱的基礎工業(yè)又讓毛主席很擔憂。三線建設始于1964年,而1966年正好迎來我們國家第三個五年計劃,“三五”計劃本想解決民眾的基礎物質要求,因為只有吃飽肚子才可以開展其他建設,所以將工作重心放在輕工業(yè)和農業(yè)上。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嚴峻化,大家對戰(zhàn)爭會不會到來又有了新的擔憂。對此,專門做了一份調查研究,最后的調查報告在1964年4月25日遞交給了毛主席。報告中顯示,關于戰(zhàn)爭的問題有一些多,有些情況甚至達到嚴重的程度。主要是首先工業(yè)分布不均衡,過于集中在大城市,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幾乎都分布在大城市,一旦開戰(zhàn),國防、化工、鐵路等等會陷入癱瘓,這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最重要的人的問題,大城市人口不但多,而且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qū),易遭空襲。所以無論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分析,還是從國內的經濟,人口布局,地理環(huán)境等等方面分析,黨中央決定“三五”的指導思想由“解決吃穿用”到“以戰(zhàn)備為中心”的變化,具體就是將國防工業(yè)鐵路水利工程等等轉移到“三線”地區(qū)開展建設。在“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大批優(yōu)秀人才扎根深山、荒漠、用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建設大西南大西北,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奮斗。
二、三線建設的原因
毛澤東曾經比喻說:“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農業(yè)是一個拳頭,國防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 屁股就要坐穩(wěn)。屁股就是基礎工業(yè)?!敝芏鱽硪苍涍@樣說到“屁股必須要坐得扎實,坐得穩(wěn)?!薄盎A坐得穩(wěn),站得住,兩個拳頭才能伸縮自如?!眲⑸倨嬉苍浱岢鲞^要做好備戰(zhàn)的準備。鄧小平主持的中央書記處發(fā)出《關于計劃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三線建設要落實,一線調整要立即行動,工業(yè)生產不論三線還是一線都要發(fā)展”。從上述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共識可以看出當時搞三線建設的迫切性以及為什么要搞三線建設。
首先從當時的戰(zhàn)略思想來分析,在中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中共中央推行的是積極防御的軍事戰(zhàn)略。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一文中,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把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比作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主要的法寶。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毛澤東指出:“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蔽尹h又很重視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所以從這些可以分析出當時的戰(zhàn)略思想。而三線建設正好符合這樣的戰(zhàn)略思想,當時的重工業(yè)主要集中在一線人口眾多的大城市,一旦戰(zhàn)爭發(fā)生,如果資源分布不均勻,我國的經濟,工業(yè)極易陷入癱瘓,所以要建設三線,將資源分配均勻,把三線打造成一個鞏固的大后方,一旦大戰(zhàn)發(fā)生,進可攻,退可守,同時把國防工業(yè)建在三線,能抗原子彈襲擊,抗飛機轟炸。
其次,從當時的國際背景來分析,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國周邊環(huán)境異常不平靜。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決定了要加快三線建設。北方是蘇聯,當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非但策動新疆伊犁、塔城地區(qū)大批中國居民逃往蘇聯,還向中蘇邊境大舉增派軍隊。南方是美國,在越南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制造北部灣事件。同時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一直叫囂反攻大陸,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全面進攻。在這樣的國際環(huán)境下,黨中央發(fā)出號召全面?zhèn)鋺?zhàn),資源均勻分布,把三線建設作為大后方。
最后,從國內環(huán)境來分析,首先工業(yè)分布不均衡,過于集中在大城市,比如14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50%的化學工業(yè),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yè)和52%的國防工業(yè)。其次我國主要的橋梁、鐵路和港口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所以盡管三線建設是為備戰(zhàn)做準備,但其實也是黨中央的長遠戰(zhàn)略目光,推進西部發(fā)展,縮小東西部發(fā)展的差距。
三、三線建設的歷史文化融入概論課教學的思路方法
在三線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其凸顯的歷史文化,還是其涌現的精神,人物風貌都是應用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首先,三線的建設本身就是對于講解毛澤東思想的最好的案例。三線建設的思路就是毛澤東思想的一部分詮釋。比如《概論》課第四章社會主義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在講解時,就可以融入三線建設的案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由于國情以及國際局勢,所以最初我們是照搬照抄蘇聯模式,但是發(fā)展一段時間,黨中央意識到我們必須開展中國特色工業(yè)化道路,不能再照搬照抄蘇聯模式,就如當時主席曾經說過難道蘇聯走的彎路我們還要再走一次嗎。所以在1956年,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明確提出以蘇為鑒,要開展適合本國國情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墩撌箨P系》分析了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系,提出“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而三線建設的過程涉及到了經濟、國防、農業(yè)、輕工業(yè)、重工業(yè)、沿海、內陸都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一種延續(xù)。再比如毛澤東在1957年2月所作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中系統(tǒng)的說明了社會主義矛盾的理論。毛主席指出,實踐表明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存在矛盾的,有矛盾并不是壞事,正是因為存在矛盾,不斷去解決矛盾,才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這就是“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就是事物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彼晕覀円暶?,積極解決矛盾,圍繞矛盾制定國家工作的重點。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遍_展三線建設縮短了東西部發(fā)展的差距,本質上就是一種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
其次,三線建設凸顯出的精神對于思政教學非常有益。習主席曾經說過,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前去三線,投身建設,用自己的青春汗水踐行對黨對人民的承諾。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幾十萬青年激情拓荒,聽黨指揮,不懼工作環(huán)境的惡略,不計個人得失,心中始終帶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這樣的精神就應該在思政課堂上大力弘揚。而這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觀的體現,在概論課第十章——“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第三節(jié)講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就可以應用三線建設中的英雄楷模作為案例。
基金:綿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度項目“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研究”(課題編號:SXLSWH2019ZC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黨的文獻[J] . 1996(3).
[2]王駿. 毛澤東與中國工業(yè)化[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陳謨,顧巖,霍炬.三線建設經驗教訓及對西部大開發(fā)的啟示[J].后勤學術,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