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珍
摘 要:語文教學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課所延續(xù)的是“師講生聽”的模式,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不強,所獲得的體驗不夠豐富。提倡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充分關注高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在主動參與中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閱讀;學生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所起的是組織和指導的作用,但受傳統(tǒng)觀念所束縛,在閱讀中,很容易出現(xiàn)越俎代庖的現(xiàn)象,更多的是教師講,而學生缺少讀的時間,沒有和同伴進行更多的交流,學生難以獲得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閱讀效果并不如意。本文將對小學高段語文有效閱讀策略進行探究。
一、課前任務引導,自主學習
高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了自主閱讀的能力,故而教師應注重通過任務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一方面,課前可讓學生初步閱讀課文,獲得整體感知;另一方面,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收集所遇到的問題和疑惑,便于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
在高段閱讀實踐中,布置課前閱讀任務可圍繞以下內容展開:一是要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查閱生字詞,學習生字詞并初步了解其含義;二是要對課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了解,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如《珍珠鳥》的閱讀中,可先了解珍珠鳥的特點,如《將相和》的閱讀中,可先對廉頗、藺相如等人物進行了解;三是要初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的朗讀,這樣才能為課堂中的探究節(jié)約時間;四是要學會概括課文的內容,如課文所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能抓住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如課文所描寫的是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等。
為保證學生能更好地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課前要借助學案向學生明確任務,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由組長督促成員完成課前任務。學生完成課前任務后,教師要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進而進行反饋和評價。需要注意的是,評價要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積分、代幣制等方式,調動學生課前自學的積極性。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初讀感知
在閱讀課中,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式可多種多樣,但要根據(jù)課文的相應內容而進行。如《松鼠》《白鷺》《珍珠鳥》等課文的教學,教師可先借助課件呈現(xiàn)動物圖片,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的認知對所要學習的動物進行了解,這樣能夠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又如《獵人海力布》《圓明園的毀滅》《牛郎織女》等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上臺表演,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學生的參與興趣也會相應提高。再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說說父母對“我”的詩是如何評價的,由此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的閱讀。
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哪一種導入方式,關鍵是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同時,也要注重通過問題來啟發(fā)學生進入文本閱讀。如上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情景導入設問“課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由此引導學生初讀并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概括課文內容時,可先請學生根據(jù)主要人物進行歸納,教師補充并精簡概括,以課件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
三、提出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合作探究是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豐富學生體驗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根據(jù)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閱讀并交流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答而豐富學生的體驗。
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活動,要遵循由面到點的原則,即要先通過問題來讓學生獲得整體感知,再結合具體的段落或句子而組織學生交流。如《圓明園的毀滅》第二自然段的探究中,第一段以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園林”而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問“圓明園布局上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后再以問題“圓明園內有什么樣的景觀呢?”而過渡到對宏偉建筑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句子展開交流。如寫圓明園內的景觀,可引導學生圍繞作者所采用的“有”字展開交流,從而體會景觀之多。教師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讀相應的段落或句子,再和同伴交流,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為更好地保證課堂交流活動的開展,在備課時,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設計,要緊扣目標、重點、難點來考慮所要提出的問題,避免課堂中出現(xiàn)“滿堂問”的現(xiàn)象。
四、教師點撥指導,總結升華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教師所充當?shù)牟⒉皇侵v授者和旁觀者的角色,而是點撥者和指導者,點撥和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獵人海力布》一文,學生可從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搬家中感受海力布的形象。當海力布從鳥兒那里聽說大山要崩塌了,大地要被洪水淹沒了時,教師可提問:“海力布是怎么做的?”此時學生根據(jù)課文知道海力布急忙跑回去告訴大家,雖然能體會到他對鄉(xiāng)親們的關心,但卻不能用“一心為他人來著想”來概括,此時教師可說:“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海力布的特點?”以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一心為他人的特點。
當然,在閱讀中,若針對重點或難點或學生交流中依然存在疑惑的地方,則要進行必要的精講。如《少年中國說》中對作者心目中的中國,教師要結合“少年智……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來總結為智慧、富有、強大、獨立、自由、進步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精講不是代替學生的感受,而是在學生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從而豐富學生的體驗。
五、課后拓展閱讀,豐富體驗
進入高段后,隨著學生知識的豐富,教材內的課文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課后拓展閱讀必不可少。但結合以往的閱讀課來看,課后多是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多。其實,結合課文教學而引導學生展開課后拓展閱讀,不僅可豐富學生的閱讀量,還可讓學生進行遷移應用,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在課后閱讀中實踐。
在課后拓展閱讀中,一是要讓學生在讀的同時學會摘抄好詞好句好段,豐富學生的字詞積累;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寫讀后感,在讀的過程中,無論是對故事的情節(jié)、故事中的人物,還是文章中的一句話有所感悟,都可以寫出來;三是要學會自己體驗,學會在所讀文章中做好相應的批注,如在閱讀時發(fā)現(xiàn)某個句子讓自己有了一定的感悟,就可把感悟批注在句子后。在高段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多讀,真正融入文學作品的海洋中,他們才能從浩瀚的文學經(jīng)典中汲取精神食糧,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融入閱讀過程中,在讀中思,在讀中說,在讀中議,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這樣的閱讀課才會有效。在高段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切實立足高段學生的實際,多以任務作為引導,以問題作為啟發(fā),提供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閱讀過程中,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的閱讀行為變得更加主動,從而激活小學高段語文閱讀課。
參考文獻
[1]陳雨歌.淺析如何提高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教師,2018(04).
[2]韋山.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3).
[3]馮小燕.把握細節(jié)——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高效[J].科普童話,2017(37).
[4]李琦.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與分析[D].蘇州大學,2017.
[5]楊紅艷.培養(yǎng)小學高段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