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霞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合理情緒療法和焦點解決技術的混合運用,對一名有多年自殘行為的高中女生進行心理干預。咨詢師通過共情與無條件積極關注,收集資料、初步評估,確定了來訪者的主要心理問題,并與之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之后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化解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采用焦點解決技術提高來訪者的情緒處理能力,并重塑來訪者的信心。通過心理咨詢,來訪者的情緒得到明顯改善,能合理釋放消極情緒,避免自殘行為,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能量都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焦點解決技術;情緒處理;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16-0050-05
一、個案概況
璟(化名),高一女生,小時候被領養(yǎng),曾受過很多人的閑言閑語,心里一直存在著被拋棄的感覺。養(yǎng)父母只有她一個孩子,他們脾氣都很暴躁,經(jīng)常吵架甚至打架。每當這個時候,璟就一個人蜷縮在角落里,瑟瑟發(fā)抖,內(nèi)心充滿恐懼與不安。養(yǎng)母對璟寄予了厚望,但多以強勢的態(tài)度進行教育,很少有內(nèi)心的溝通。璟有生氣、難過、委屈等消極情緒時,沒有人可以傾訴,也沒有人引導她怎么做,通常都是一個人躲起來哭,有時候也會咬自己。
初中二年級的一天,她因被養(yǎng)母訓斥,在壓抑和憤怒中拿起了削筆刀,有一瞬間她在考慮要不要死了算了,但最終她沒有割手腕,而是朝手臂上劃去??粗r血一點點滲出,她的情緒反而平靜了下來。從那以后,每當璟有特別糟糕的情緒時,她就會拿小刀劃自己的手臂。她說事后也知道疼,但當情緒處于崩潰的邊緣時,她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升入高中后,學業(yè)壓力變大了,周圍的環(huán)境陌生了,她很焦慮,也更敏感。最近,好朋友提出分手,說璟的消極情緒已經(jīng)嚴重影響她的學習與生活,希望璟能調(diào)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這次事件,深深印證了璟“不被愛”的信念,她自殘了幾次,但難受的情緒很快又卷土重來,她徹底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這才走進了咨詢室。
二、評估分析
被領養(yǎng)家庭特殊因素:璟從小知道自己是被拋棄的,有很強的不安全感。養(yǎng)父母的爭吵與打架也給璟的內(nèi)心埋下了深深的恐懼。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溝通,璟感受不到溫暖,內(nèi)心很少得到親情支持。
過度自卑的認知因素:璟有很強的不合理信念——“我是多余的”“我是個沒用的人”“沒有人會愛我”等,她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自我評價低,對情緒管理知識知之甚少。
敏感內(nèi)向的性格因素:璟性格內(nèi)向、敏感,不善表達自己,也不善與人溝通。
友情破裂的危機因素:進入新環(huán)境,有諸多不適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又面臨破裂,璟感覺不到愛與關懷,社會支持系統(tǒng)缺失。
根據(jù)上述評估與分析,可以確定該來訪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有自傷行為,屬于心理危機干預范圍。初步評估為一般心理問題、情緒困擾問題。
三、咨詢目標
近期目標:
(1)通過傾訴、哭泣、放松等方式釋放消極情緒,平復心情。
(2)通過焦點解決問句探尋已有的情緒處理辦法,替代自殘行為。
(3)通過學習ABC理論,辯駁不合理信念并將其修正為合理信念。
(4)通過焦點解決問句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重塑信心,提高心理能量。
長期目標:改善認知,完善個性,提高來訪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際適應能力。
四、咨詢過程
第一次咨詢:通過合理方式宣泄消極情緒
有自殘行為的孩子,多半是由于在生活事件中產(chǎn)生憤怒、委屈、絕望等消極情緒后沒有安全、合理的情緒宣泄出口,壓抑得太痛苦,才轉而通過自殘的方式來獲得情緒的稍許平穩(wěn)的。在第一次咨詢中,咨詢師明顯感受到來訪者強烈但克制的消極情緒就像一根緊繃的皮筋,繃得越緊越久,損傷越大。因此,在使用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方式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同時,咨詢師想辦法盡快讓來訪者將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讓皮筋恢復彈力。以下是第一次咨詢的部分情景。
來訪者雙手縮在袖子里,蜷縮在咨詢椅上,臉色蒼白,呼吸沉重,但沉默不說話。咨詢師倒了杯熱水,遞到她手里。
咨:我能感受到你的難過和無助,不管發(fā)生什么,老師和你一起面對。
來訪者紅著眼睛,沉默了一會兒,繼而把袖子撩起,露出傷疤,很快又低下頭去。
訪:老師,是不是嚇到你了?我是不是很傻?
咨詢師搖頭,并將手輕輕覆在她的手上。
咨:不是嚇著,是心疼。雖然我還不知道你經(jīng)歷了什么,但我相信你這么做一定是有你的原因的。
訪:我沒辦法,我太難受了……我也不想這樣,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冷的,沒有人在意我……
來訪者突然放聲痛哭起來,在她斷斷續(xù)續(xù)的敘述與眼淚中,咨詢師了解到一個生命成長的真實故事。為了使來訪者的情緒得到更好的平復,咨詢師又帶領來訪者做了正念呼吸放松,來訪者表示,感覺舒服多了。
結束第一次咨詢時,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了安全、信任、被接納的咨詢關系,并通過眼淚、傾訴、呼吸放松等方式,使來訪者一直壓抑的情緒得到了釋放。來訪者表示情緒舒緩多了,并約定三天后再來咨詢。
第二次咨詢:探尋已有方法,替代自殘行為
來訪者情緒雖有所緩解,但當她面對消極事件時,依然不知道如何應對,因為她一直缺乏情緒處理的有效方法。而認知調(diào)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務之急是要讓來訪者有合理應對情緒的辦法,來替代自殘方式??紤]到教導的方法不一定管用,咨詢師在第二次咨詢中主要采用焦點解決技術,用例外問句、假設問句、應對問句、贊許等引導來訪者發(fā)掘自身資源,探尋自己已有且能用的情緒宣泄方法,既不讓消極情緒積壓,也不采取自傷行為,讓來訪者有辦法應對糟糕情緒。以下是第二次咨詢的部分情景。
咨:能談談為什么用刀劃手臂嗎?
訪:我不知道,就是很想劃,只有這么做的時候,我心里的難受才會減輕一點。我并不想死,但是我真的活得很痛苦。
咨:所以,傷害自己也是你能讓自己好受一點的方式?
訪:是吧。
咨:你覺得人在很生氣很憤怒的時候,通常會說什么?
訪: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咨: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或者說,憤怒情緒是在表達我們的什么需求?
訪:你是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沒有被尊重?
咨:你覺得呢?
訪:朋友提出分手,確實沒有跟我商量過,我是被分手的,我覺得她太不尊重我了。
咨:你覺得,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對方知道,你需要被尊重?
訪:我想,我可以告訴她我的想法。
咨:能說說,你打算具體怎么做嗎?
訪:我先找她說說看,如果她現(xiàn)在還不能理解,我打算寫封信,好好跟她溝通一下。
咨:聽起來不錯。假如你做到了,會有什么感覺?
訪:我不知道,會覺得自己沒有那么被動,那么無助吧!
咨:平常你會有小矛盾、小情緒嗎?我是說,不到傷害自己程度的那種?
訪:有吧,比如同學之間的小矛盾,書被同學碰倒了,或者在樓梯被人撞了一下。
咨:現(xiàn)在請你回憶一下,你是怎么處理這些小情緒,讓自己好起來的?
訪:有時候找別人吐槽,或者去操場上走走,有時候就不管它,做其他事情,做著做著就好了。
咨:傾訴、散步、專心做事,都是不錯的辦法。
訪:對啊。
咨:你平常最喜歡做什么事情?
訪:看書,畫畫……
咨:假如你有很難受的情緒時,用畫畫的方式把它畫下來,或者用寫日記的方式把它寫下來,你覺得會怎么樣?
訪:我沒試過,但好像是個辦法。
咨:如果特別難受,但不能用自傷的方式,你覺得你可以怎么辦?
訪:先把它畫下來,不行就去操場跑步,再不行我就來找老師幫忙。
咨:看起來你已經(jīng)有辦法替代自傷行為了,很高興你把求助老師也放進了你的辦法列表。
結束第二次咨詢時,來訪者明白了情緒是來給人傳遞信息的,需要針對需求進行合理表達,也探尋和總結了多個自己已有且能用的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來訪者有自己的辦法應對糟糕情緒,以替代自傷行為。咨詢師對來訪者表達了肯定與贊賞,并與來訪者約定了下次咨詢的時間。
第三、四次咨詢:辯駁不合理認知,重塑合理信念
ABC情緒理論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激發(fā)事件(A)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經(jīng)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chǎn)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起。如果只幫助來訪者處理消極情緒,很可能會治標不治本,她再面對消極事件時,依然會產(chǎn)生消極情緒。因此,咨詢師在接下來的兩次咨詢中,著重與來訪者探討情緒背后的認知與評價,引導來訪者對不合理認知進行辯駁,樹立合理信念,從而穩(wěn)定情緒的根源。以下是第三、四次咨詢的部分情景。
咨:當曾經(jīng)的好朋友提出分手時,你的感受是什么?
訪:難過,傷心,很絕望,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咨:你想不通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訪:是的,我也很生氣,胸口好像有一團火在燃燒,但是出不來。
咨:我能感受到你很難過,也很生氣。你怎么看朋友提出分手這件事?
訪:我們曾經(jīng)那么好,她現(xiàn)在卻棄我而去,她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咨:你覺得你被拋棄了?
訪:是的。我就是個沒用的人,連朋友都守不住,沒有人會喜歡我。
咨:朋友提出分手時,是怎么說的?她跟你說不喜歡你或者討厭你嗎?
訪:那倒沒有,她說我的情緒太“喪”了,她也沒辦法幫我,而且嚴重影響到她的情緒,她不想學習受影響,所以先各自冷靜一下,讓我自己調(diào)整好情緒。
咨:你覺得她這樣做,是拋棄你嗎?
訪:她以前也想幫我,只是我情緒波動太大,她也沒辦法。現(xiàn)在看來,也不能算是她拋棄我,可能是我自己太敏感了吧。你知道,我一直都覺得沒有人會真正喜歡我。
訪:我知道,因為家庭的原因,你一直缺乏安全感。能告訴我,你以前有過朋友嗎?
訪:有啊,小學、初中都有,而且我們關系一直很好,只是現(xiàn)在高中了,不在一個學校,也聯(lián)系少了。
咨:原來你有過這么多朋友,那聽起來交往能力不錯啊,還挺受歡迎的。
訪:呵呵……
咨:但是你剛才說,你守不住朋友?
訪:呃……我,一下子太難過了,竟然把她們忘記了。
咨:現(xiàn)在想起來了也不晚。前面你說過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你通常在什么時候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
訪:在父母吵架、打架的時候,我會很難受,覺得自己很沒用。
咨:你覺得自己是個多余的人?
訪:是的。
咨:父母吵架都是因為你的撫養(yǎng)問題嗎?
訪:那倒不是。但如果他們沒有領養(yǎng)我,可能生活壓力沒有這么大,也不用經(jīng)常吵架。
咨:你現(xiàn)在住校,他們在家會吵嗎?
訪:會的,聽奶奶說,上周又因為一些小事吵過了。
咨:那你能說都是因為你沒用,父母才吵架嗎?
訪:不能。
咨:你能告訴老師,在你成長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人愛你,對你好嗎?
訪:我媽媽,雖然她比較嚴厲,但我知道她是對我好的,每次回家她都把好吃的省給我吃,她希望我以后能過上好日子……
咨:嗯。
訪:還有我的小學同學宣,她一直都對我很好。還有我奶奶家的小狗,每當我回去,它總是跟著我,和我玩……其實,從小到大,老師對我也挺好的……
咨:聽你說這些愛你的人的時候,老師也感到開心。你現(xiàn)在有什么感覺?
訪:溫暖,感動,我也是有人愛的。(眼睛里閃現(xiàn)溫暖的淚光)
接著,咨詢師用畫圖和舉例子的方式引導來訪者學習情緒ABC理論,辨識不合理認知的基本特征,比如絕對化、概況化、人格化、糟糕至極等。來訪者終于明白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主動與咨詢師探討并辯駁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臉上的表情漸漸明朗,如釋重負。
經(jīng)過這兩次針對認知調(diào)整的咨詢,來訪者臉上有了笑容,表情輕松多了,有一種“撥開云霧見天明”的感慨。咨詢師給來訪者留了一項家庭作業(yè),填寫“RET自助表”(合理情緒療法常用的認知性家庭作業(yè)),希望來訪者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修正不合理信念來調(diào)整情緒,強化咨詢效果。
第五次咨詢: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重拾生活信心
經(jīng)過前幾次咨詢,來訪者的情緒逐漸穩(wěn)定,與同學交往多了,也沒有再出現(xiàn)自傷行為。但由于來訪者長期以來都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這對她的思維和情緒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讓來訪者重塑信心,增加“值得被愛”的信念,需要讓她看到并肯定自己的優(yōu)勢,于是咨詢師繼續(xù)采用焦點解決技術,用應對問題、例外問句、振奮性鼓舞、追蹤問句等幫助來訪者放大自己的優(yōu)點,重拾生活的信心。
咨:聽說你和朋友的關系緩和了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
訪:多虧了老師提醒,我去和她進行了溝通,她其實也并不是不尊重我,是我太敏感了。
咨:善于學習新技能,還敢于自我反省,了不起。
訪:(靦腆地笑)
咨:在什么情況下,你覺得自己挺好的?挺厲害的?
訪:考試考得好,老師會鼓勵我,媽媽也會特別高興,那個時候會覺得自己挺好的。
咨:聽起來你對學習比較有辦法。
訪:我只是比別人多努力一點。
咨:刻苦學習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還有其他時候嗎?
訪:還有就是畫畫的時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沒有紛擾,心很靜,這種感覺也很好。
咨:聽說你的畫還在市里得過獎,真是令人羨慕。你覺得是你身上的什么品質,讓你做得這么好?
訪:其實沒什么,我只是畫畫的時候比較專心,比較能堅持。
咨:有毅力是件很棒的事。你有做過讓自己感動的事嗎?
訪:我曾在放學路上幫助一位老人推三輪車上坡,我覺得能為別人做點事情,挺好的。
咨:是的,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如果你的改變能繼續(xù)維持,你覺得對你的生活會有什么影響?
訪:更有信心,更有力量。生活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我有了掌舵的能力,就不再害怕。
咨:真為你感到高興!從今天開始,連續(xù)一個月,請你每天詳細記錄自己一天當中心情好的時刻,好嗎?
訪:好的。
通過本次咨詢,讓來訪者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優(yōu)勢與力量,重拾信心,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情緒平和,語氣堅定,面對生活更加從容淡定。
之后,咨詢師協(xié)助來訪者結合咨詢目標回顧咨詢過程,來訪者和咨詢師彼此分享感受。通過咨詢,來訪者學會了覺察和修正不合理信念的方法,也有了合理處理情緒的能力,表示有信心解決今后的困難,能積極看待咨詢的結束。
五、效果評價
來訪者自評:看看手臂上的傷,覺得曾經(jīng)的自己有點傻。現(xiàn)在我不再害怕有情緒,也不會有那么多擔心了,因為我知道該怎么做,我有辦法。有時候他們聽不懂我在說什么,我就多說幾遍,他們就懂了。我覺得生活其實沒有那么糟,我可以把刀從老師那里要回來了(被班主任沒收),我不會再傷害自己了。
同伴評價:璟現(xiàn)在看上去輕松多了,笑容也多了,不會那么敏感,跟她交流更自然了,我們也更愿意和她交往了。
社會功能恢復:與人交往趨于正常和諧,班級活動也能積極參加,上課也能專注聽課了。
咨詢師評估:來訪者情緒得到了釋放和疏導,并掌握了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學會了表達與溝通,很多不合理信念被合理信念取代,并有了很多積極行為,比如正常交往、專注學習等。本次輔導效果良好。
六、案例反思
當一個孩子別無選擇或看似有選擇地去傷害自己的身體時,這不是“作”,而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也許是悲傷和無助,也許是憤怒和絕望,也有可能是虛無和麻木……但無論是什么原因,他可能已經(jīng)面臨著很多困難,在向我們求救。自傷是他們幫助自己最后和唯一的手段,一次又一次,他們利用疼痛釋放的內(nèi)啡肽所帶來的那一點快感,從那些壓迫性情緒中“逃生”。
我不認同她的做法,但無條件接納她的感受。正因如此,我才得以看到案例中的璟在憤怒、絕望、被拋棄等洶涌的情緒中掙扎,看到她內(nèi)在的不合理信念以及情緒處理能力的欠缺,陪同她一起面對、一起探索、一起進步……在咨詢中,我也認識到,我們應以咨詢對象存在的問題為中心,來整合多種咨詢技術,以達到最優(yōu)咨詢效果,而不是以咨詢師的個人喜好或擅長來選擇咨詢方法。
看著璟一天天變紅潤、有笑容的臉色,言語間透露出輕松與自在,我在心里默默感嘆生命的美好與力量。人生路上,我們相伴走一程,在彼此的歲月里留下美麗的成長痕跡,我們彼此感恩,共同前行。愿生命,溫和以待!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劉宣文.心理咨詢技術與應用[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3](美)貝克.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M].張怡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4]許維素,建構解決之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第一中學,金華,3211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