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對21名幼兒園大班幼兒進行一系列的互動式閱讀活動促進閱讀能力有效性問題進行研究。實驗組幼兒21名,有效測試21例;控制組幼兒21名,有效測試18例。研究結果表明:(1)互動式閱讀,使大班幼兒在閱讀中對繪本或故事主題、情節(jié)理解更深刻、貼切,對繪本或故事人物觀察更深入,表達更具體,表現更生動。(2)互動式閱讀的形式多樣變換,像游戲般吸引大班幼兒,避免單一、枯燥。(3)老師、家長、同伴對閱讀的參與態(tài)度,切實影響了大班幼兒對閱讀的態(tài)度,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4)開展互動式閱讀,有助于大班幼兒養(yǎng)成每天閱讀和重復閱讀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互動式閱讀;閱讀能力;大班幼兒
一、 問題的提出
早期閱讀教育在我國起步較遲,但能被廣泛應用而又行之有效的閱讀培養(yǎng)方式亟待出現。近年來,對于培養(yǎng)幼兒早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研究絡繹不絕,但多聚焦閱讀的重要性、目標性、系統性、游戲性等理論知識,較少從幼兒的心理、行為、興趣上關注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較少關注何種方式能促進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研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表現出與群體不一致時,常常會故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求得相同。因此,本研究在幼兒喜歡模仿、榜樣示范、鼓勵表揚、從眾等心理特征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的互動式閱讀活動。
互動式閱讀是雙方或多方在互動中進行閱讀,可以是師幼、幼幼、親子等互動,互動式閱讀建立在幼兒喜歡模仿、榜樣示范、鼓勵表揚、從眾等心理特征的基礎,極大化地進行分享閱讀活動,從而促進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張一清認為:“閱讀能力是兒童綜合語文能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它本身也是多種技能的綜合體現,也可以說是多種因素的集合體,最終集中表現為閱讀理解。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其中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本研究將互動式閱讀視為一種途徑和方法,以激發(fā)大班幼兒的閱讀興趣和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能力,構建逐層深入的閱讀模式。
二、 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注重從一種形式逐步加入或替換不同的形式,以保持大班幼兒對閱讀的新鮮感和興趣,注重發(fā)揮周圍人的力量來影響大班幼兒,注重對大班幼兒進行研究前后的閱讀能力的結果評價。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本園的兩個大班展開,共進行了161天的互動式閱讀活動。兩個班的4位教師與兩個班隨機抽選了21名大班幼兒及21名幼兒家長均參加了本次研究。
(三)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包括每天分享一個繪本故事,共有160多個繪本故事。其中包括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經典童話故事、傳統兒童故事、心理健康故事、社會交往故事等多種故事風格。
三、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互動式閱讀形式
本研究采用多種互動式閱讀形式,對大班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和陪伴,讓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1. 閱享吧微信群
通過“聽”“看”“說”“編”“繪”,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閱讀能力。組建兩個微信群,一個是“閱享吧繪本故事群”,每天上傳一個繪本故事;另一個是“閱享吧交流群”,方便大家隨時進行交流。
“閱享吧交流群”的具體作用:(1)家長、幼兒每天隨時分享對繪本故事的評價。(2)研究者每天發(fā)表對大家的鼓勵性評價。(3)記錄表《每天一句話》,家長記錄幼兒對每天的繪本故事問題的回答及聽故事后的感想。
2. 圖書漂流
幼兒把自己在“閱享吧繪本故事群”分享過的圖書帶回來漂流,把喜歡的圖書帶回家,一邊重聽故事一邊看書,加深記憶和理解。另外,也可以帶家里其他的圖書回來分享漂流,擴大孩子的閱讀面。
3. 園內分享閱讀活動
(1)集體繪本故事分享活動。通過“聽”“看”“說”“畫”“演”,深入理解故事,多角度啟發(fā)幼兒,豐富幼兒的閱讀思維。
(2)園內圖書室分享閱讀活動。
(3)班內圖書角分享閱讀和睡前故事分享。
(4)園內個人繪本故事分享活動。每個幼兒在本班、其他班分享繪本故事,參加級組故事比賽,培養(yǎng)幼兒的表達、表現能力。
4. 圖書館實踐分享閱讀活動
家長帶幼兒到當地的圖書館進行分享閱讀活動,通過在圖書館閱讀,感受圖書館閱讀的規(guī)則、接觸各種類圖書和學習自助借書、還書。
(二)教師、家長在互動式閱讀活動中的主要策略
1. 教師在互動式閱讀活動中的主要策略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調動了幼兒通過“聽”“看”“說”“演”“畫”“編”“借閱”七種方法進行互動式閱讀活動。(1)聽(教師、同伴、網上優(yōu)秀作品的故事);(2)看(圖書畫面、教師、同伴扮演故事角色);(3)說(回答問題、講述故事、角色對話);(4)演(角色動作、表情);(5)畫(制作圖書);(6)編(自編故事);(7)借閱。本研究中的互動式閱讀以幼兒的心理特征為前提,激發(fā)興趣為導向,重視幼兒本身對繪本的直接感受,形成幼兒喜歡、靈活多變的閱讀方式,并使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2. 家長在互動式閱讀活動中的主要策略
一般家長與幼兒一起閱讀時,以家長講故事、幼兒聽故事為主,這種形式僅局限于讓幼兒聽故事,更重要的是還要看、說和想。通過教師和家長們在活動中互相交流,得出親子閱讀方法四步走:
第一步:看圖。家長充分引導幼兒盡可能地把圖中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來。
第二步:說話。家長可以給幼兒適當的幫助,讓幼兒把圖中所有的信息說清楚、說完整。
第三步:找字。家長引導幼兒找出與圖畫有關的漢字。
第四步:討論。家長引導幼兒討論圖上沒有的,但又與之相關聯的信息和內容。
家長們通過這種有目的的引導,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閱讀,使親子閱讀更加高效,從而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大班幼兒互動式閱讀后的改變
1. 大班幼兒互動式閱讀后閱讀行為的改變
本次互動式閱讀活動實施后,大班幼兒表現出以下行為:(1)老師、家長、同伴同時表現出經常性的閱讀行為和對閱讀的喜愛。(2)幼兒從每天聽繪本故事后回答問題,發(fā)展到自己講繪本故事后,自己會提出問題。(3)每天期盼和提出要求能進行閱讀活動,把閱讀當成每天的必備活動。(4)喜歡讀本的內容更加多元化。一系列的閱讀活動,以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出發(fā)點,通過身邊人的力量和互動形式的多元化,使幼兒形成閱讀興趣并學會解讀讀本。
2. 幼兒參與互動式閱讀活動后閱讀能力的改變
我們在互動式閱讀活動前一周與活動結束后一周分別對幼兒的閱讀能力進行評估,并做出了等級評定。其中:(1)圖片排序:能正確排圖并說出合理理由的,實驗組幼兒增長率高達到24%,而控制組幼兒增長率只有3%,在測試時,實驗組幼兒表現出更加順利、快速地完成排圖。(2)講述:實驗組幼兒能用復句或連貫性的句子增長率高達66%,表達時語言連貫流暢;而控制組幼兒增長率只達26%,且較少能展開講述。(3)表情、心理詞匯:實驗組幼兒能說出表情、心理詞匯的增長率為24%,而控制組幼兒的增長率出現了負增長。(4)內容理解:能說出6個要素的實驗組幼兒增長率為24%,而控制組則為0,表現為大部分幼兒都忽略了地點,其次是時間,實驗組幼兒除了這兩個因素外,其他全部能表達出來,而控制組則不然。(5)主題概括:能根據4幅圖的主題情節(jié)概括出主題的,實驗組增長率為19%,而控制組幼兒則增長率為0;不會概括的實驗組幼兒占5%,控制組幼兒占23%。(6)主題貼切:能把事件聯系起來,保持故事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實驗組幼兒的增長率高達62%,而控制組幼兒的增長率僅為4%,體現出實驗組幼兒對圖片的理解思路清晰,設計故事發(fā)展合理。而控制組幼兒大多圖與圖之間未能建立起聯系??梢钥闯鰧嶒灲M幼兒各方面表現均優(yōu)于控制組幼兒,而實驗組家長無論在親子閱讀天數和親子閱讀時間都高于控制組,為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 研究結論
1. 互動式閱讀,使大班幼兒在閱讀中對繪本或故事主題、情節(jié)理解更深刻、貼切,對繪本或故事人物觀察更深入,表達更具體,表現更生動。
2. 互動式閱讀的形式變換多樣,像游戲般吸引大班幼兒,避免單一、枯燥。
3. 老師、家長、同伴對閱讀的參與態(tài)度,切實影響了大班幼兒對閱讀的態(tài)度,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
4. 開展互動式閱讀,有助于大班幼兒養(yǎng)成每天閱讀和重復閱讀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張金梅.將戲劇用于早期閱讀活動的行動研究[J].幼兒教育,2009(12):27-31.
[2]顏虹.圖書館開展分享閱讀活動的意義與實施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2):51-53.
[3]吳燕.互動式分享閱讀對4~6歲幼兒閱讀興趣、敘事能力的影響[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4]白文金,武凱良.兒童從眾心理——兒童教育與心理發(fā)展新的切入點[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95-96.
[5]張一清.小學兒童閱讀能力發(fā)展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1994(2):34-39.
[6]馮國彩.強化讀寫訓練提高學生素質[J].甘肅教育,2001(5):17-18.
[7]親子閱讀四步走[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3):50.
[8]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Z].2012.
[9]張磊.大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10]looklook兒童繪本館.家長如何指導孩子進行閱讀.(2013-3-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a186860101cc5v.html.
作者簡介:
鄧云芳,廣東省江門市,江門市新會區(qū)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