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本源,它提倡積極入世的精神,其核心思想是“仁、義、禮、忠、孝”,“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義”是指對于大局的舍生取義,“禮”是古代社會的章典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忠”是下級對于上級的服務,“孝”在封建社會中指的是對父權的絕對服從。
關鍵詞:《西游記》 宗教文化 宗教思想 佛教
一、《西游記》中的宗教文化
《西游記》中,同時包括了佛教、道教、儒教的文化,三者貫穿揉合在一起?!段饔斡洝贰爸S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tài),加以鋪張描寫?!薄白髡叻A性,復善諧劇,故雖變化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钡拇_如此,透過《西游記》中描寫的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xiàn)實社會的投影。本文從小說涉及的宗教文化這一角度入手,探求該小說所體現(xiàn)的宗教思想及產生的根源。
(一)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小說中最明顯的部分,這部小說的題材本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小說借助唐僧、觀音菩薩等人物之口大量宣傳佛教思想,唐僧師徒遇到劫難時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唐僧的三個徒弟由妖到僧、終成正果的結局也闡釋了佛教的文化思想。小說還通過唐僧師徒的生活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葷、不殺生、不淫欲等清規(guī)戒律。書中具體描述佛教徒參禪誦經以及佛寺建筑陳設等是不勝枚舉,整部書中處處可見佛教文化的內容。
(二)道教文化
小說中也有大量的道教文化內容,如書中與佛教眾位神仙共事的神仙中就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道教人物。道教的法術像煉丹術、房中術等在小說也有所體現(xiàn)。孫悟空在偷吃了大量的仙丹并在煉丹爐中燒煉之后而獲得了巨大法力。幫助唐僧師徒度過劫難的九轉還魂丹、定風丹等均體現(xiàn)了道教文化。
(三)儒教文化
在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儒教的仁義忠信觀念在孫悟空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孫悟空十分敬重孝順師傅,即便是被師傅錯怪,趕他走,他在十分難過的情況下,還向師傅行禮拜別,并囑咐師弟保護好師傅。儒教倡導的仁義忠信在孫悟空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故而清代的張書紳在《新說西游記總批》中說:“今《西游記》,是把《大學》誠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備細,寫了一盡,明顯易見,確然可據(jù)。
二、《西游記》體現(xiàn)的宗教思想
《西游記》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的宗教思想,可以將其概括為三方面:
(一)宗教多元化思想
一部《西游記》中,儒、道、釋三種宗教文化并存,而且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甚至相互融合,彼此照應,體現(xiàn)了當時宗教多元化的社會現(xiàn)象。書中佛、道兩教神仙并舉,玉帝、王母蟠桃盛會邀請如來、觀音參加,玉帝有難就請如來、觀音相助,兩家配合密切。而且佛道兩家的神仙同朝共事,玉帝和如來也無明顯的尊卑之分,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哪吒還成了玉帝的官員。唐僧雖為佛教中人,卻時時不忘忠君報國,“是戴著僧帽的儒士”(張錦池語)。儒、道、釋三教思想互不排斥,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多元化宗教思想取向。
(二)宗教合流化思想
小說中不但體現(xiàn)了宗教多元化的思想,還體現(xiàn)出三教合流的思想。一個人物身上往往具有兩種或三種宗教思想。這三種宗教思想在小說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唐僧既有持戒修福的佛教思想,又有忠君報國的儒教思想。孫悟空從開始的修道求仙到后庭經》是道教經藏)的須菩提祖師,而按佛教教義,須菩提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這位祖師登壇講道時“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第47回《圣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孫悟空對車遲國王說:“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yǎng)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更是直接說明了三教合一的思想。
(三)宗教淡漠化的思想
小說雖然以宗教為題材,但不少地方卻對宗教進行調侃和嘲諷,并未表現(xiàn)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整部書對佛教推崇備至,如第8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和第12回《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顯圣化金蟬》中更是集中突出了對佛教的贊頌。作者順手拈來,把宗教內容隨心所欲地加以改變,增加小說的戲劇性效果,同時也反映了宗教淡漠化思想。
三、《西游記》宗教思想的形成根源
(一)思想根源
明中葉是中國忠想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集中表現(xiàn)為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的興起?!靶膶W”主張融儒教的“存心養(yǎng)性”、道教的“修心煉性”和佛教的“明心見性”于一體?!段饔斡洝纷詈蠖ㄐ蜁r期正是陸王心學影響巨大的時期。所以,《西游記》受陸王心學影響產生宗教合流化思想是很自然的事。
(二)政治根源
宗教歷來是統(tǒng)治者控制人民群眾、維護其統(tǒng)治的工具,因而只要有這一功能的宗教都是統(tǒng)治者樂于提倡和利用的。漢唐以來,統(tǒng)治者不僅尊崇儒教,他們中有不少還信奉佛教,更有一些人追求道教所謂的長生不老術。諸多朝代對儒、道、釋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吳承恩生活的年代里,明朝皇帝如明世宗朱厚璁又是熱衷于方士之術、沉迷于道教玄修的昏君。統(tǒng)治者對三種宗教的提倡為宗教多元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三)歷史根源
自古以來,宗教在中國的社會地位就比較低,在中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教其實宗教意味一直很淡,在傳統(tǒng)上也對宗教持一定的反對態(tài)度,“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自古以來就對宗教持淡漠態(tài)度,《西游記》中宗教淡漠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此。
四、結論
從根本意義上講,《西游記》只不過是借用了佛教中的概念、佛門中的取經故事,吸收了一些佛教教義和思想,真正表述的則是以儒家為基礎的人生理想,所傳遞的不過是改良主義的儒家藥方:君:勵精圖治;臣:忠孝仁義。忠孝觀念是儒家的主要人生價值內容。修身齊家的核心便是盡忠盡孝?!段饔斡洝肥俏覈幕囆g樂園的瑰寶,是一部深受明代后期思想解放啟蒙思潮影響的巨著。它對共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佛、儒、道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以神魔的世界影射社會現(xiàn)實,反映了明朝時代人們的宗教信仰,告誡人們既要有積極的入世精神,又要有淡泊的出世精神,為以后中國三教文化融合的發(fā)展拓寬了道路。
參考文獻:
[1]吳光正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0)
[2]孟湘 《<西游記>宗教超越主題之透析》,天津: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第二期
[3]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