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走自己的路”是鄧小平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完美回答,即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兩大基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在歷史關鍵時刻,“走自己的路”為中國指明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前進方向,以堅定的道路自信,切實拓展出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新境界。
〔關鍵詞〕 鄧小平;改革開放;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2—0018—09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成都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項目“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及對策分析”(DZX201912)
〔作者〕彭波,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成都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研究員,四川成都 6101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國權,我們的國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我們的民族獨立,關鍵是道路、理論、制度的獨立?!敝袊厣鐣髁x道路以厚重的實踐成效證明,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實現(xiàn)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目標、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這一道路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真正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發(fā)展所需的“自己的路”?;厮葸^往,這條道路的開辟極為不易。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由此吹響了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號角。作為這一道路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鄧小平始終以“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帶領黨和人民進行道路的開拓,并圍繞“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怎樣走出自己的路”作出了豐富的闡述,彰顯出堅定的道路自信。在這一道路自信的指引下,鄧小平帶領全黨開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新境界,在國際共運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40多年的歷史性變革和輝煌成就足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能夠走通,而且還能走遠、走好。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中國“走自己的路”進入了新征程。在這樣的歷史新階段重溫鄧小平“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信,對我們凝聚前進定力,在新時代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一、“走自己的路”是鄧小平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擺在全體中國人面前的頭號課題。在這一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紛繁復雜的聲音甚囂塵上。這引起了鄧小平的深刻反思: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當時,新中國成立已近三十年,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并成功研制出“兩彈一星”,但我國的國民經濟發(fā)展已經陷入緩慢發(fā)展甚至停滯的狀態(tài)。“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yè)待興”,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鄧小平對此指出:“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社會主義要表現(xiàn)出它的優(yōu)越性,哪能像現(xiàn)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么窮,那要社會主義干什么?”他進一步強調指出,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制度優(yōu)越性的根本表現(xiàn),就在于“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fā)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這表明,鄧小平已經對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確認識,即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和擺脫普遍貧窮的狀態(tài)。
如何才能走出一條切實發(fā)展生產力,逐步帶領人民群眾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道路?鄧小平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作為自己思考的切入點。作為參與者和領導者,鄧小平在親歷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毛澤東領導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給鄧小平留下深刻印象。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以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己任。但在革命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可資借鑒,但十月革命本身不能在中國復制。于是,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開創(chuàng)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的成功結合,最終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了根本前提。親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過程的鄧小平,對“走自己的路”的極端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這也成為鄧小平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開創(chuàng)新路的歷史依據(jù)和思想底氣。鄧小平對此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xiàn)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p>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還面臨著如何快速平穩(wěn)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進而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任務。作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一員,鄧小平全身心投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他擔負起繁重的任務,提出了諸多正確的主張,也歷經了曲折。這為他此后總結寶貴的經驗教訓提供了最直接的主觀認識。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其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行和平贖買政策,更是首次在國際共運史上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變?yōu)楝F(xiàn)實。這讓鄧小平印象極為深刻,他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lián)不完全一樣,一開始就有區(qū)別,中國建國以來就有自己的特點?!倍谌娼ㄔO社會主義時期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回避不了蘇聯(lián)模式對中國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紛繁復雜的建設任務,除了要解決物質上的困難,中國共產黨人還面臨著經驗的匱乏。此時唯一可資借鑒的,就是蘇聯(lián)模式。在這一時期全面學習蘇聯(lián),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蘇聯(lián)建設經驗也在此時給予了中國極大的幫助。但隨著建設實踐的深入,中國共產黨人也逐漸認識到照搬照抄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使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實現(xiàn)了從“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的根本性轉變。在同年黨的八大上,毛澤東更是明確提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力爭以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辟,實現(xiàn)對蘇聯(lián)模式的突破。這一可貴的探索十分艱辛,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也得到了失敗的教訓。最終由于指導思想的失誤,中國在這一階段未能成功走出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鄧小平對此有著深刻的反思,他相繼指出:“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我們過去照搬蘇聯(lián)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但沒有解決好”。對于改革開放前由毛澤東所領導的道路探索,鄧小平認為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走自己的路”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強調:“現(xiàn)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fā)展,而且還要繼續(xù)發(fā)展?!边@一表態(tài),體現(xiàn)出鄧小平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更體現(xiàn)出他對中國“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這說明,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走自己的路”的偉大實踐,是在深刻總結既往道路的歷史經驗教訓中開始起步的。不管是過去的成功或是錯誤,鄧小平認為這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財富。因為這些經驗教訓都告訴中國共產黨人一個明白無誤的道理:“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笨梢哉f,“走自己的路”的提出,體現(xiàn)出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建設歷史經驗的一貫性,可謂是由歷史而來的高度自信。
二、“走自己的路”是鄧小平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完美回答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拉開了20世紀中國第三次歷史性巨變的大幕,吹響了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號角。這次大會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此后,鄧小平又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為我國在新時期“走自己的路”保駕護航。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走自己的路”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4年,他進一步明確提出,“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從而為中國道路破題鑄魂。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動力,決定著中國的發(fā)展命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發(fā)展社會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將改革開放提升至“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高度加以看待,足以彰顯他希望通過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進而開創(chuàng)并拓展中國“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覺和自信。他曾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备母镩_放是中國在這一時期“走自己的路”的奠基石。不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不對黨和國家現(xiàn)行的一些具體制度進行改革,不打開國門進行開放,我國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就無法得到提高,國家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將難以為繼。
在對內改革方面。在經濟層面上,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國此前長期實行的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思路,改為農業(yè)、輕工業(yè)、重工業(yè)三者均衡發(fā)展,并制定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經濟體制上,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由安徽、四川兩地試點并在全國落地開花,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更是成為鄧小平口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農村經濟的盤活,帶動了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也使我國的經濟改革重心成功地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最終目標的改革浪潮由此掀起。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逐漸深入的改革進程中,鄧小平也從理論上沖破了以往的固化思維,將不屬于制度范疇的經濟發(fā)展手段剝離出來,打破了市場經濟姓“資”姓“社”的爭論。鄧小平相繼明確指出:“至于管理方法、科學技術,則沒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分,資本主義在管理方面好的東西,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從而為黨在改革進程中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在政治層面,鄧小平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就正視黨和國家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大膽進行改革。他毫不諱言地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在正視政治制度方面的問題后,鄧小平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并付諸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確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如修訂“八二憲法”,奠定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制基礎;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興利除弊,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加速發(fā)展。
在對外開放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相繼四次出訪,考察了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等國家。一系列的出訪,特別是對新加坡、美國和日本的訪問,主要圍繞這些國家的先進工業(yè)和高科技項目展開??疾炱陂g,這些國家經濟生產的自動化、現(xiàn)代化、高效率,給鄧小平留下深刻印象。在訪日乘坐新干線時,鄧小平更是頗為感慨地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边@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緊迫感。鄧小平對出國考察的益處深信不疑,他不僅本人親自出訪,還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1978年9月會見金日成時,鄧小平明確指出:“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同年在日本訪問期間,鄧小平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率地說道:“首先承認我們的落后,老老實實承認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學習?!边@些考察讓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深感加快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緊迫性,更找準了中國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定位。在謀劃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藍圖時,鄧小平認為,要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差距,就必須加快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而加快步伐的重要方法,就是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鄧小平充分認識到,當今世界的主題不再是戰(zhàn)爭與革命,而是和平與發(fā)展。身處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開放世界中,中國的發(fā)展只有打開國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才能得到發(fā)展,否則只會在世界發(fā)展潮流中落伍。鄧小平明確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根據(jù)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這些認識促進了鄧小平對世界形勢的正確認識和對時代特征的準確把握,初步形成了通過改革開放來促進中國與世界共同發(fā)展、互利共贏的戰(zhàn)略大思路。因此,鄧小平將對外開放確定為中國“走自己的路”當中的一項基本國策。
“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得到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短短幾年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1983年12月28日,鄧小平會見外賓時欣喜地說:“經過五年的實踐,已見成效,證明我們的路子走對了?!备母镩_放是中國道路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支撐點,也是堅定道路自信的強大動力。
三、“走自己的路"體現(xiàn)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向的堅定自信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創(chuàng)。中國能否在這一時期繼續(xù)堅持“走自己的路”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更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次時代大考。面對考驗,鄧小平信心滿滿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痹趪H局勢劇變中,中國頂住壓力,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社會主義是中國“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的根本支撐,也是維護這一道路自信的根本底色?;厮葸^往,鄧小平明確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立足現(xiàn)實,中國為什么要改革開放走出自己的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曾經我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誤區(qū)。雖然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徘徊在溫飽線上,綜合國力同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大了。這讓鄧小平十分痛心。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fā)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鄧小平堅信,相較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具有優(yōu)越性的,這一優(yōu)越性不僅體現(xiàn)在更快地發(fā)展生產力,而且“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xiàn)象”,只是目前的體制機制不能讓其充分發(fā)揮更大的優(yōu)越性。因此,他將改革開放視為“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生產力”的第二次革命,以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回答了“為什么改革”、“向哪里改革”這些關乎中國道路的目的和性質的原則問題。鄧小平強調:“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現(xiàn)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p>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是會遭遇各種雜音的干擾和沖擊,否定社會主義的論調更是沉渣泛起。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風浪,鄧小平都始終高舉社會主義旗幟,不斷排除雜音、直面沖擊。鄧小平強調,中國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這一表態(tài),彰顯出鄧小平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表現(xiàn)出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無比自信。
“別的路”指什么?一為“回頭路”,一為“邪路”。所謂“回頭路”,即封閉僵化的老路。中國在走自己的路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考驗和曲折,但這些不能成為中國重回老路的理由,要以發(fā)展的態(tài)度來解決發(fā)展中的問題。鄧小平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發(fā)展成果,證明中國改革開放這條路是行之有效的,“誰也不能阻擋中國的改革開放繼續(xù)下去……走回頭路,人民生活要下降。改革的趨勢是改變不了的”。所謂“邪路”,就是改旗易幟的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大陸堅持社會主義,不走資本主義的邪路?!卑殡S著對外開放的全面推進,西方文化思潮不斷涌入中國,一些人開始迷失方向,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濫。對此,鄧小平予以了堅決的批駁。他強調:“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编囆∑秸J為,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還不完善,但跟資本主義制度相比卻有著先天優(yōu)勢,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八鼘⑽瘴覀兛梢詮氖澜绺鲊盏倪M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這是資本主義所絕對不可能做到的?!睆臍v史的角度而言,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已經是被證明了無法走通的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fā)展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壘)。在中國社會主義面臨嚴峻考驗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他指出:“我們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xù)前進”,“中國只要這樣搞下去,旗幟不倒,就會有很大影響”,“關鍵是自己要搞好,自己搞好了,本身就是對國際共運的貢獻,是對馬列主義的貢獻”。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為確保中國道路不封閉僵化、不改旗易幟,始終堅持正確道路所奠定的兩大基石。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歷史過程也不難發(fā)現(xiàn),每當重要的歷史關頭,每當社會出現(xiàn)或“左”或“右”的錯誤傾向,甚至出現(xiàn)阻礙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苗頭時,鄧小平總是以這兩大基石旗幟鮮明地表達對中國道路的堅定信念,為人們解惑答疑,為中國的發(fā)展保駕護航。
四、“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對今天的啟示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成功開辟并且不斷拓展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在當前日趨復雜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道路日益彰顯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活力,這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從道路自信的角度來看,正確認識改革開放與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關系,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條。我們要以改革開放拓展道路縱深、維系道路活力,以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維護道路基本底色,堅定政治定力。在這對關系中,前者能夠不斷強化道路自信,后者能夠堅定道路自信;前者是手段和根本動力,后者是底色和戰(zhàn)略支撐,二者不可或缺,成為相互依存的辯證統(tǒng)一體。不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發(fā)展就會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堅定社會主義方向,改革開放就會踏上改旗易幟的邪路。不管缺少哪一環(huán)節(jié),“走自己的路”都將難以為繼。這一重要經驗,對于我們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堅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啟示。
改革的目的是鞏固、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無論如何改革,都有一條紅線必須堅守,那就是堅定社會主義自信。決不能因改革而走向改旗易幟的邪路,走向資本主義。鄧小平曾對此明確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是發(fā)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敝挥型ㄟ^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現(xiàn)行體制機制中的弊端才能被革除,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才能日漸現(xiàn)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更為成熟,中國“走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寬廣。改革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用不斷的實踐成就回答“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有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資本主義”,就是要用不斷的實踐成就證明,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也充分說明,中國“走自己的路”,始終沿著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行,既沒有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沒有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fā)展中國、穩(wěn)定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這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對中國道路的高度自信。中國道路成功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寶貴經驗。從本國國情出發(fā),順應時代發(fā)展大勢,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破解現(xiàn)代化發(fā)展階段性難題。不斷拓展道路縱深,以豐碩的經濟建設成就帶領國家邁向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新臺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這就明確地回答了,中國“走自己的路”,是一條不斷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道路;也明確地強調出,中國能以無比的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且能在這條光明大道上越走越好,根源就在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這兩大基石上。
(責任編輯 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