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行均的《龍龕手鏡》是一部具有很高實用價值的著作。近年來學界關(guān)于《龍龕手鏡》研究大致涉及編排體例、???、傳統(tǒng)語文學(小學)等方面。了解研究的現(xiàn)狀和概貌,對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龍龕手鏡》相關(guān)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關(guān)鍵詞:《龍龕手鏡》 編排體例 ???小學
《龍龕手鏡》為遼代釋行均作。行均字廣濟,俗姓于氏,遼代僧人。本書撰寫于遼圣宗統(tǒng)和十五年。宋人為避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嫌諱,后改為《龍龕手鑒》?!洱堼愂昼R》是一本字書,該字書存在大量的俗字、古字等,收26430余字,注文163170字。其編寫是為了輔助佛徒研讀佛經(jīng)?!洱堼愂昼R》在我國字書編撰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研究也具有深遠意義。目前學者對《龍龕手鏡》編排體例、價值、文字、??钡榷喾矫孢M行探討,茲分別綜述如下,以下部分《龍龕手鏡》簡稱為《龍龕》。
一.編排體例
《龍龕手鏡》是第一部音序檢字法字書。全書從卷到部首下的歸字都是按照平上去入的順序歸類,每字之下多舉列正、俗、今、古諸書體,并有簡單的音義注釋。學界對于《龍龕手鏡》編排體例頗有爭論,龍國富《第一部音序檢字法字書——論〈龍龕手鏡〉的編排體例》(1999)提出《龍龕手鏡》開字書音序檢字法之先河,偏旁歸部按敦煌寫本而定,正俗說體依當時的實際用法為標準。我們也可從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看待《龍龕》編排體例,吸取其優(yōu)異之處,彌補其缺失。張立娟《試論〈龍龕手鏡〉的“雜”部字》(2005)通過“雜”部下歸屬字來歸納出《龍龕》部首的設(shè)立及字的歸部上原則規(guī)律,同時也起到對其他字書編排借鑒的作用。
二.校勘
《龍龕手鏡》遼刻原本已失,現(xiàn)在存在著不同朝代的各種影印,各個版本相互遞抄,不免存在一些錯誤。通過不同版本的對比研究對《龍龕手鏡》進行校勘。蔣瑜林,葉穗《用〈廣韻〉??薄待堼愂昼R〉的嘗試》(2014)舉了相關(guān)例子論證《廣韻》??薄洱堼悺房尚行浴?jù)《廣韻》可正《龍龕》字頭、糾《龍龕》注音、勘《龍龕》釋義、?!洱堼悺芬袅x匹配。鄭賢章《〈龍龕手鏡〉闕失略論》(2011)談及《龍龕手鏡》需要校正的幾個方面有注音、引文、釋義、收錄辨識處置文字上有誤。作者在注意闕失上所舉的例子都是一些無法通過不同版本對比校正的錯誤。由于篇幅問題,作者沒有進行詳盡的校正,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補充???。作者提到《龍龕手鏡》在體例上也有一些不妥之處譬如異體分類缺乏統(tǒng)一標準等問題,日后也對此進一步歸類。夏麗麗《〈龍龕手鏡〉??笔吕罚?013)闡述到目前各個版本差異大,還沒有??背霰容^完善的本子。作者從類型、注音、釋義、管轄字數(shù)的不同進行幾例??薄8鶕?jù)其產(chǎn)生原因不同采用不同的??痹瓌t。在注音上分為形體相近而產(chǎn)生的不同、不同注音用字是異體關(guān)系以及不同注音用字字音相同或者相近。釋義用字的校勘分為因形體相近而不同、不同的釋義用字是異體、不同的釋義用字字音相同或相近、其他?!丁待堼愂昼R〉校勘事例》僅僅列舉幾個例子進行說明,本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進行???。
三.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
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又稱小學,主要包括音韻、文字及訓(xùn)詁。
(一)音韻
商艷玲《〈龍龕手鏡〉與〈廣韻〉反切之異同》(2017)揭示了《龍龕》與《廣韻》中的注音上的異同。兩書音系的對比,對不同的音進行分析,揭示語音演變軌跡。商艷玲《〈龍龕手鏡〉音韻研究》(2015)對其音韻進行了系統(tǒng)地分析,比較《龍龕》與《廣韻》反切異同,對其聲部韻部進行分析,將《龍龕》音系與相同時代韻書韻系進行比較,對其注音訛誤之處進行???。
(二)文字
文字上主要從俗字、又因字、疑難字等進行分析?!洱堼悺防锎嬖诖罅克鬃郑瑢λ鬃诌M行考究是一項有意義且任務(wù)量大的工程,目前學界對于《龍龕》俗字研究如下。鄭賢章《〈龍龕手鏡〉俗字叢考一》(2004)對《龍龕手鏡》里十幾個俗字進行疏證。作者通過《一切經(jīng)音義》、《爾雅》、《中華辭?!返绒o書對《龍龕手鏡》里的部分俗字進行了考究。鄭賢章《〈龍龕〉未識俗字考辨》(2002)對至今還未被認識或者認識有誤的十幾個俗字進行考釋。在考辨中,作者認為對一個俗字的正體確認盡量求得字的形音義三方面的互證?!洱堼愂昼R》的大部分俗字是可以找到正體的,需進一步考釋,從而彌補糾正《中華字?!贰ⅰ稘h語大字典》上的不足與錯誤。《龍龕》是為了當時便于更好閱讀佛經(jīng)而編寫的一本字書,字書中存在大量的疑難字,缺少原文背景,難以辨識。在韓小荊《據(jù)〈可洪音義》解讀《龍龕手鏡》俗字釋例》(2007)中,作者認為《可洪音義》可幫助解決《龍龕》中的疑難問題。本篇文章主要以《龍龕》俗字為中心,《可洪音義》是對《龍龕》的補充。也可談?wù)劇洱堼悺穼τ凇犊珊椤匪鬃盅芯靠山梃b之處,兩者相輔相成。趙春蘭,張浴秋《〈應(yīng)縣木塔遼代秘藏〉與〈龍龕手鏡〉俗字比較研究》(2007)對《龍龕》中的錯誤俗字進行修正,對未出現(xiàn)的俗字進行補充。一個字形音義兼具才能被更好理解,不然便成為疑難字。鄧福祿《〈龍龕手鏡〉疑難字考釋》(2004)將《龍龕》中疑難字主要分成兩類:音義俱全但構(gòu)形意圖不明、有注音而無釋義。與此同時對這兩類的10個字進行考釋。又音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內(nèi)涵豐富。李敬飛,魏金光《〈龍龕手鏡〉又音成因釋例》(2017)一文對《龍龕》中又音字數(shù)量、體例、成因進行了初步探討。
(三)訓(xùn)詁
蔣瑜琳《〈龍龕手鏡〉釋義研究——以入聲卷木、竹、系三部為例》(2014)主要對《龍龕》入聲卷木竹系三部進行研究。文章主要對《龍龕》釋義情況進行概述、探究《龍龕》釋義來源、對《龍龕》釋義條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再探究釋義失誤產(chǎn)生的原因。作者對疑難釋義條目進行個案研究,對入聲卷這三個部進行考證。在作者研究的基礎(chǔ)上,《龍龕》釋義研究有待進一步全面研究。
還有些文獻對于《龍龕》考察比較全面,涉及音韻、文字、訓(xùn)詁等多個方面。葉穗、鄭賢章的《〈古俗字略〉與〈龍龕手鏡〉注音釋義對比研究》(2014)從音韻及訓(xùn)詁角度發(fā)現(xiàn)《古俗字略》和《龍龕》可以相互??笔枳C,彌補闕失。鄭賢章《〈龍龕手鏡〉疑難注音釋義扎考》(2013)考證了一批疑部首難注音釋義,總結(jié)出字書疑難注音釋義產(chǎn)生的原因。王綿厚《遼代佛學字書〈龍龕手鏡〉考略》(2001)從對該書的成書作者、學術(shù)價值以及特點進行簡要闡述。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2002)對《龍龕手鏡》進行全面研究主要還是側(cè)重在俗字上。對《龍龕》研究也有了新的拓展。作者研究《龍龕》與《一切經(jīng)音義》的關(guān)系,注重借助漢文佛經(jīng)考釋俗字。
綜上所述,目前對《龍龕手鏡》的研究多為音韻學、訓(xùn)詁學、文字學、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字學研究上,多是對于俗字、又音字、疑難字上的研究,偶有古文方面的文章,也僅僅羅列一些字,尚未有從古文角度全面分析《龍龕手鏡》。對于《龍龕手鏡》的研究仍然是一大熱點,但從文字學古文角度展開的寥寥無幾??梢詮墓盼慕嵌瓤蛇M一步拓展《龍龕手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遼)釋行均.龍龕手鏡[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葉穗,鄭賢章.《古俗字略》與《龍龕手鏡》注音釋義對比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4(06).
[3]鄭賢章.《龍龕手鏡》闕失略論[J].古漢語研究,2014.
[4]鄭賢章.《龍龕手鏡》俗字叢考(一)[J].古漢語研究,2014.
[5]鄭賢章.《龍龕手鏡》未識俗字考辨[J].語言研究,2002.
[6]呂文瑞.《龍龕手鏡》研究綜述[J].漢字文化,2007.
[7]夏麗麗.《龍龕手鏡》??笔纠?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
[8]鄭賢章.《龍龕手鏡》疑難注音釋義札考[J].古漢語研究,2013.
[9]鄧福祿.《龍龕手鏡》疑難字考釋[J].語言研究,2004.
[10]李敬飛,魏金光《龍龕手鏡》又音成因釋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08).
[11]商艷玲.《龍龕手鏡》與《廣韻》反切之異同[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7(01).
[12]趙春蘭,張浴秋《應(yīng)縣木塔遼代秘藏》與《龍龕手鏡》俗字比較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7(05).
[13]龍國富.第一部音序檢字法字書——論《龍龕手鏡》的編排體例[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9(10).
[14]韓小荊.據(jù)《可洪音義》解讀《龍龕手鏡》俗字釋例[J].語言科學.2007(09).
[15]王綿厚.遼代佛學字書《龍龕手鏡》考略[J].社會科學輯刊,2001.
[16]張立娟.試論《龍龕手鏡》的“親隹”部字[J].漢字文化,2005.
[17]蔣瑜林,葉穗.用《廣韻》??薄洱堼愂昼R》的嘗試.[J].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4.
[18]姚永銘.孜孜以求,后出轉(zhuǎn)精——評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5.
[19]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20]蔣瑜琳.《龍龕手鏡》釋義研究——以入聲卷木、竹、糸三部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1]呂文瑞.《龍龕手鏡》與《廣韻》音切比較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22]鄧春琴.《龍龕手鏡》在辭書體例中的創(chuàng)新.辭書研究[J].2010,6.
[23]韓小荊.《可洪音義》與《龍龕手鏡》研究.湖北大學學報[J].2008,5.
(作者介紹:曹星晨,南通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