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欣
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階段,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和計劃,讓學生的作文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升。在訓練過程中,夯實學生的作文基本功十分重要。這會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積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寫作方法,快速適應各種寫作要求。教師可以先從閱讀范本出發(fā),挖掘利用其中的寫作資源,給學生以正面引導。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可以慢慢提升訓練難度,構建更加開放多元的課堂,讓學生的作文能力穩(wěn)定提升。
一、訓練學生在作文中抒發(fā)情感
小學生的作文之所以缺少可讀性,除了其素材積累不夠,寫作技巧的掌握有限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學生在習作中難以表達真情實感。不少學生在作文時都會習慣性地用一些套話,寫不出真實的情感。這樣的作文很難吸引讀者,也不能有效地表達主題。因此,教師可以在這一點上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讓學生學習課本中一些情感充沛的文章,體會其中情感表達的方式,將這些寫作技巧慢慢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提升學生作文的綜合質(zhì)量。
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文章講述的是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體會到伯父那句“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文章表現(xiàn)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并且融入了濃濃的愛國情懷。教師在和學生解讀這篇課文時,不僅要在語言層面做有效疏通,讓學生讀懂整個故事,也應當引導學生體會這篇文章的情感表達,學習文章情感表達的方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鍛煉學生的觀察描寫能力
小學寫作訓練中,學生會接觸到較多的人物描寫的任務。在進行這類作文練習時,很多學生都會在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上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學生要么不能抓住人物特點,要么就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思路,整個描寫的過程中缺少重點,刻畫得也不夠生動。深入細致地刻畫人物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在表達方式上給予學生由淺入深的指導,讓學生學習好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豐富基礎知識的積累,幫助大家在今后的作文訓練中有更好的表現(xiàn)。
比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教師便可以從課文出發(f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與品讀,分析作者在寫某個具體人物時,如何展開細致深入的觀察,學習這些文章如何通過某些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質(zhì)?;诜段?,教師可以指導大家對具體人物有目標、有順序、有方向地觀察,把人物特點、動作、語言、神態(tài)詳細記錄下來,這樣,在描寫人物時,就有了良好的基礎。豐富學生作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才能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的作文方法,讓學生在遇到各種寫作訓練要求時都有很好的處理能力。隨著這類訓練的慢慢增多,學生的語言感受力會更強,寫作素養(yǎng)也會有大幅提升。
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想要讓學生的習作更加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作文中有更多創(chuàng)新思維的表達很重要。小學生思維十分活躍,會產(chǎn)生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展開各種有趣的聯(lián)想和想象,并且將自己想到的內(nèi)容以合適的方式融入到作文中。這樣的訓練過程既能夠為作文課堂增添活力和趣味性,也能有效拓寬學生作文取材范疇。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組織作文教學,鼓勵學生做各種個性化表達,將自己的奇異想象融入到習作中。這樣的訓練過程會讓學生的作文思維更加靈活,學生會慢慢積累一些經(jīng)驗與感受,大家也會越來越體會到寫作訓練的趣味性。這同樣是夯實學生作文基本功的訓練過程,能夠推動學生綜合作文能力的提升。
教師可以先從課本中的范文出發(fā),讓學生認識到如何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比如,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時,讓學生讀這個故事,教師就可以引導大家跟隨作者的思維,和作者一同感受這一段旅程。學完課文后,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思考假如自己流落到一個荒島,將怎樣生活。小學生由于缺乏野外生存體驗和知識,很難對自己流落荒島的情景展開想象。這時,教師就可以介紹相關書籍,使學生了解野外生存的必要知識,再組織學生開展野外生存活動。有了這些多樣化的體驗后,學生再來完成習作,大家不僅會找到更多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思維也會更加活躍,學生習作的質(zhì)量會有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