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甜甜
初中生有多畏懼閱讀理解,就有多畏懼寫作文。究其原因,無外乎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如何寫,不知道怎樣修改。其實可以我手寫我眼所看,我耳所聽,我心所感。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從優(yōu)秀的文本中汲取寫作的靈感,有效閱讀促進學生寫作呢?我想結合語文“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的關系談談自己在寫作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一、以聽促說,練表達能力
初中生在題海戰(zhàn)術中早已麻木,閱讀文本,大多數(shù)學生匆匆瞥上幾眼,稍微好一點的會圈畫出關鍵字詞句,回到文本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這樣從文本中學到的寫作方法是微乎其微的??梢該Q一種方式——聽讀文章。筆者之前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作文課上不再單純地寫,而是讓學生先學會聽文章。由教師朗讀,聽完之后學生可以復述內容,可以談體會,可以反駁別人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文本在學生大腦中留下的印象深刻了許多,學生可寫作的素材豐富許多,學生作文的語言表達也流暢許多。
誠然,聽是一個需要不斷吸收、分析、加工外界信息、積極思考的過程。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能聽、會聽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所謂能聽就是能認真聽完別人的講話,不隨意插話;會聽就是能明白說話人的意圖,并聽出弦外之音,作出積極的反應。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聽是用耳朵讀,說是用嘴巴寫,讀是用眼睛聽,寫是用筆頭說?!?故“積極的反映”在這里是指學生的“說”,即用嘴巴“寫”。以統(tǒng)編教材《孔乙己》為例,教師讀了這樣一段:“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睂W生就從教師的表情中,揣測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教師帶著同情的口吻在讀,說明孔乙己起碼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學生聽完之后,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眼中的孔乙己;既知道了作者怎樣描寫人的,又感知了這樣的人物特性;換言之,閱讀與寫作都有了發(fā)展。不可忽略的是“聽讀”的“讀”必須是有效朗讀,有效要體驗在語音、語調、情感等方面。
二、以讀促寫,學寫作技巧
此處的“讀”指的是閱讀,即閱讀示例文本,以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為上品。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后,筆者抓住“爬”“攀”“縮”“微傾”等詞語,先讓學生思考不能刪去的理由,學生們反復的朗讀這些語句,去掉詞語讀,添上去再讀,把“爬”改為“抓”再比較,如此反復,他們明白了《背影》中詞語抓住了父親年事已高、行動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親深切的愛子之情。所以這個“背影”才給“我”留下了最難忘的印象,這“背影”中凝聚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也寄托了兒子對父親深切的感激與懷念之情。很明顯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開啟的閱讀,教師要給學生去“品”的機會,不能將所有的含義都完全地拋給學生。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種寫法能不能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這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從自己的認知與生活體驗出發(fā),做出分析。再結合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后捕鳥情節(jié)中“支”“撐”“灑”等一系列動詞的使用,讓學生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學生通過閱讀雪后捕鳥情節(jié)中的動詞看出捕鳥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捕鳥人的聰明、細心,體味到文章的趣味。這兒要說的,讓學生感知用詞的美妙,教師需要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讀”的過程中感知。當然學生感知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有學生就對這些詞語反復地讀,反復地將作者筆下的場景在頭腦展現(xiàn)。有學生就將作者表述的情景,通過小道具再次展現(xiàn)出來,即學生復原文本的情節(jié),也體驗一下真正捕鳥的場景,只是鳥兒是以道具代替的。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自然就感受到用詞的精當。學生這個實踐的過程就是對“讀”的一次內化。學生有這樣的體會:詞語的連串使用,可以使文章生色。至此,筆者適時拋出寫作任務,“請你參照以上示例,描寫一個片段,要求使用一連串的動詞”。學生有了前面的討論,生成自然容易幾分。以讀促寫,從示例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出發(fā),一方面促使學生獲得美文的體驗,一方面又能學以致用,為貧乏的語言潤色,何樂而不為?當然,以讀促寫不局限于片段,也可以學習全文的結構、情節(jié)的設置、波瀾的起伏等等,總之文章可謂三分寫七分潤色。
三、以改促寫,重內涵升華
眾所周知,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改”本質上就是一種“寫”,筆者把它理解為“寫”后的若干次“再寫”。但是,在平時的實際操作中,教師很難愿意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反復復修改一篇文章,總是匆匆指導數(shù)語就結束了。
以《變》這類作文為例,大部分學生僅會記敘事物或事件發(fā)生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修改的時候聯(lián)系學過的文本,比如《明天封不封陽臺》,“封”還是“不封”變化的背后凝結的是人類與自然本應和諧相處得哲思;再比如《變色龍》,奧楚蔑洛夫的“變”體現(xiàn)的則是他媚上欺下、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征,以及沙皇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這種變化的對比要有利于提高整篇作文的立意,要站在高位去詮釋這個話題,這樣才會有質的提升。對以改促寫來說,改的根據是什么,其實“改”的根據就是學生在“讀”上面的積淀??梢赃@樣說,只有“讀”多了,同時對“讀”有了一定的內化,才能將“讀”中汲取的素養(yǎng)用到“改”上面。一學生在“變”為話題寫作的時候,側重描寫自己考試成績發(fā)生變化之后,周圍的人與物也隨之變化的經過。一開始學生想表達的是成績差了,幾乎一切看他都不順眼。成績好了,一切看他又順眼了,連太陽也幾乎溫暖了許多。學生在再次修改的時候,就抓住一個主要人物——媽媽;文章中寫了媽媽的“變”與“不變”。成績差,媽媽一樣冒雨來學校接她;學生認為這份親情沒有隨成績而變化。這樣的改法其實就是借助《變色龍》,即,用關鍵人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對“狗”的態(tài)度在“變”;對權勢的態(tài)度一直沒變??梢?,對于學生習作的修改要讓學生借助“寫”,升華內涵,進而找到文本提升的突破口。
閱讀理解,是站在讀者的角度透過作者的語言文字去探究其寫作內容、揣摩其寫作意圖、學習其表現(xiàn)的手法等,尋求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內化為自己的體驗,豐富自己的經歷。而寫作,則是自己通過文字表達相應的內容,運用適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表達“我”想表達的內容,抒發(fā)“我”的所思所想所感,便于他人閱讀。閱讀理解和寫作其實可以理解為相輔相成的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