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檬檬 陳斌 王旭 何倩倩
摘? ? 要:近幾年,融媒體建設在各大高?;馃衢_展中。利用“融媒體”揚優(yōu)的特性,可以最大化地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優(yōu)勢?;诖耍宋囊孕氯A社新聞信息中心與閩江學院合作共建融媒體中心為例,研究新聞媒體平臺如何協(xié)助高校建立融媒體運行機制,賦予高校融媒體中心生產高效率、高質量新聞內容的能力,打通學校-學院-學科的融媒體業(yè)務流程,構成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覆蓋面廣的技術型媒體矩陣,針對當前高校媒體整合與內容生產,有針對性的提供“稿件+技術+平臺+服務”為一體的融合發(fā)展綜合服務,生產出滿足高校受眾需求的高質量融媒體產品。
關鍵詞:高校;合作共建;融媒體中心
一、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背景
1.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
目前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宣傳工作模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原因很簡單,因為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加快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是群英薈萃、有志的青年群體聚集的寶地。在這樣知識高度密集的高校,融媒體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各所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順應媒體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利用“融媒體”的宣傳效力打造高校的新聞宣傳,并立足于新聞宣傳工作所處的新時代背景。
全國高校在響應黨的號召的同時也正積極探索著“互聯網+宣傳”所帶來的契機,使其與校園媒體深度融合,以建立新的工作模式。與此同時,理順高校新聞宣傳的機制體制,建立更好、更高效、更具吸引力與影響力的新聞傳播輿情監(jiān)測平臺,校園的新聞宣傳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2. 占領新媒體陣地,加強媒體融合
有一個群體,他們正積極響應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他們依賴著社交網絡并將寶貴的時間投入到了互聯網中。他們就是現在的“90后”、“00后”們,據數據顯示:截止于2019年6月,網民整體的65.1%由10-39歲網民占據,而其中24.6%竟是由20-29歲網民群體所組成;另一項調查顯示,有10.5%、9.7%的網民群體則是受過大學??啤⒋髮W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大學生們。[1]由此可見,各高校更應該借助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優(yōu)勢,更快更好地搶占新媒體這一塊“陣地”,加強媒體間的強強聯合,建設融媒體信息中心。為了具體落實和進一步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一發(fā)展,各類高校更是將融媒體中心建設作為校園文化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實現新聞中心的新轉變。
3. 借用新媒體突破瓶頸
目前,閩江學院發(fā)揮著輿論引導、信息傳遞、文化傳播、共享時事等功能的文化載體主要是校報、??V播站、校園網以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這類傳統(tǒng)媒體。它們展示了師生交流的平臺、構成了學校重要的新聞時事輿論。
校報是信息的權威發(fā)布者,其優(yōu)勢是可反復閱讀和長時間收藏,具有權威、專業(yè)等特性。同學們也可以通過校報了解學校的總體狀況、開闊眼界;通過校報與同學、老師交流溝通,活躍校園氣氛。但是由于發(fā)行的周期以及印刷成本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新聞的宣傳與更新。在新媒體的興起后,校報的缺點更是凸顯,其發(fā)揮的作用在校園媒體中也慢慢減弱。校園網因文圖兼?zhèn)?、信息快速暢通,在我校受眾較多。但是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正在快速興起,校園網也難免面臨發(fā)展瓶頸。這類傳統(tǒng)媒體的局限性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正逐一顯現。
4.揚長避短,重構發(fā)展定位
盡管閩江學院的媒體形式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地互相對立、此消彼長的關系。
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各類媒體想要契合時代、快速發(fā)展,就需要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使宣傳效力最大化,各媒體共同作用、優(yōu)勢互補強強聯合,這對于我校新聞宣傳工作來說,是大勢所趨。
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推廣,給校園傳統(tǒng)媒體帶來的沖擊確實不小。為了能讓校園媒體重煥新機,各個高校也正極力尋找轉型之路,尤其是在中央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后,融媒體中心建設也正式進入了高潮。經過各個高校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終于在融媒體的發(fā)展和實踐中,取得了成功經驗。
重新建設校園媒體的發(fā)展定位,運用大學生們喜愛的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網+宣傳”的有機結合,讓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共筑1+1>2的雙贏局面。
目前全國學校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概況
目前各大高校的融媒體建設中心大多數由高校的宣傳部門進行統(tǒng)籌的領導與管理,依靠高校所屬的新聞資訊、師生風采、校風校史等作為主要內容的載體,骨干學生與部分老師作為主要的運營策劃者,而傳播對象由校內逐步的拓寬到各大流量云集的app平臺。實現了多渠道的信息傳播輸入。其立德樹人、內容為王、價值輸出的信息標簽也早已不約而同地成為各大高校融媒體建設的理念指引方針。而且重要的是,就性質而言,高校融媒體建設中心不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
目前各大高校都主要采取了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的策略方式,從而實現了報刊媒介、廣電媒介、手機媒介、網絡媒介等一體融合化的發(fā)展。根據《中國大學生思想教育發(fā)展報告2017》發(fā)布的數據顯示,92%的高校有自營的微博、微信、小程序,以及公眾號平臺。甚至有的高校有自己專屬的app,以及廣播電視臺,例如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等等。這些高校中,他們所依托的平臺都進行了融合。此外一些高校已經開始正式的嘗試建立融媒體中心,首先在2014年,中國高校首家融媒體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成功建立,主要負責學校紙質報刊、多媒體功能顯屏互動、公眾號、校園微博論壇、app客戶端等一系列資訊新聞傳播服務。再往后我們可以看到,在2017年福建省的福建師范大學也確定了融媒體中心的成立,并且在同一年,華北科技學院、南京郵電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多個高校也開始投身到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中。到了2018年下旬,北京電影學院融媒建設體中心確立完美竣工,到目前為止,其內容水平的生產機制上,在全國有著領先的帶頭的作用,在資訊新聞地發(fā)布上,利用種類繁多的矩陣式發(fā)布,例如微博+微信,客戶端+抖音短視頻平臺,其融媒體的發(fā)展道路迎合了當代的潮流與精準的社交習慣,從而實現了有目的性系統(tǒng)化創(chuàng)新,在整個融媒體的發(fā)展道路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教育部在眾多高校大力推廣微博與微博等多種應用相結合的易班app服務,到目前為止易班至少約有超過800高校加入建設,27萬多個班級,1150萬余名師生加入易班。這種全國性的、綜合性的教育平臺,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資源信息大融合,在高校融媒體的建設道路上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存在。當然目前的建設階段還是處于基礎的探索階段,就易班而言,其不足之處甚多。因此在目前的這個階段,不斷的嘗試與完善仍然是各大高校的首要重心。
以新華社與閩江學院合作共建融媒體中心為例的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
二、結合校內外資源,做好技術融合
為了發(fā)展供稿服務,學校聯合新華社建設新媒體專線和短視頻專線。新媒體專線為閩江學院融媒體的新媒體矩陣提供符合融媒體表達語境、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保障,滿足閩江學院廣大師生的閱讀體驗需求,增強用戶粘性。短視頻專線是以新聞為主的綜合視頻服務供應端,堅持“同一樣內容,網絡化表達”理念。欄目包括:絕對現場、重天新聞、全球刷屏、軍情在線、財經機會、人與社會、娛樂時尚等。強化閩江學院融體中心短視頻傳播能力,助推媒體融合轉型。
根據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閩江學院聯合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將為學校規(guī)劃融媒體平臺。推薦智能化系統(tǒng)、可視化大屏等技術平臺,搭建集軟、硬件為一體的融體運營指揮中心。在滿足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策、釆、編、發(fā)等基本功能基礎上,増加管理數據統(tǒng)計、稿件評論反饋分析等服務。借助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的平臺整合媒體資源,一方面積極向上打通傳播渠道,通過融媒體指揮中心與周邊、市媒體互聯互通,讓學校新聞走出去;另一方面向內與學校公眾號等宣傳平臺融合,構建融媒體矩陣,實現二次傳播,放大傳播效應。
三、提升宣傳人員媒體素養(yǎng),做好隊伍融合
學校與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達成合作,利用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的終端資源對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師生提供全方位培訓服務。針對新聞宣傳部門負責人、融媒體編輯骨干、網絡與情工作相關人員,制定有針對性的新聞采編策劃、融媒體技術、網絡輿情分析研判及應對等培訓計劃,內容涵蓋最新時政相關新聞作品解讀、融媒體報道經驗分享、優(yōu)秀可視化作品解析、網絡輿情分析研判技巧等。通過開展內容策劃、可視化、網絡輿情相關專題培訓、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知名人士授課、新華社專家座談等形式以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為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提供“媒體發(fā)展”的智力建議,提升融媒體時代新聞宣傳及輿情管理工作水平,特別是做好新聞和網絡思想宣傳工作的高級融媒體人才培養(yǎng)。
四、發(fā)展項目特色與創(chuàng)新點
1.發(fā)展“雙有”稿件,打造閩江學院訂制產品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提供中央及本地化文字、圖片精品報道和視、聽、閱等融媒體新聞產品。助力閩江學院更有效地傳遞黨和國家聲音、服務學校建設,打造滿足受眾需求、符合傳播規(guī)律、“有意思+有意義”的融媒體稿件。針對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的定位,根據學校師生受眾的接受習慣和關注熱點,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和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師生聯手打造閩院微視頻、H5新聞、動漫、MV、有聲讀物等融媒體產品,為閩江學院專門提供關聯度強、傳播率高的精品力作。
2.推出大屏展示系統(tǒng)
利用大屏展示系統(tǒng)展示學校宣傳工作成果,同時可以成功的將線下引流到線上,助力線上宣傳取得更好成績。此系統(tǒng)包括展示融媒體矩陣榜單及熱門文章、熱門活動,最新消息,可以用掃一掃二維碼的方式傳遞到線上、微博數據、短視頻數據等內容,這樣能夠快速準確地掌握各平臺數據。
3.在技術、平臺、應用、機制上創(chuàng)新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根據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協(xié)助規(guī)劃融媒體平臺、移動互聯網直播工具和云平臺以及媒體管理、智能生產反饋、數據統(tǒng)計等技術支撐,實現新聞宣傳工作的高效運轉。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整合媒體資源,提供增流增粉平臺、稿件共同發(fā)布平臺、形象展示推廣平臺,為閩江學院融媒體中心提供穩(wěn)定、暢通的傳播渠道,放大本地話語、強化官方聲音。
在融媒體應用創(chuàng)新方面,可通過手機端新華社“現場云”APP隨時隨地創(chuàng)建現場直播內容,做到新聞實時采集、實時審核、實時發(fā)布,提升報道時效,加強新聞傳播效果。為閩院人創(chuàng)造新應用體驗需求。
參考文獻:
[1]CNNIC.2019年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
[2]沈壯海.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報告2017[R].武漢:教育部,2018.
[3]李丹丹.“兩落地、兩融合”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思考及實踐—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 2019.07-08(Z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