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珮瑾
陳 誠生2013年去揭溫州環(huán)保局治污英雄榜時,被拒絕了。溫州環(huán)保局懸榜后,他是第一個揭榜的,雖然在減少大氣中的油煙污染這個問題上,也說得頭頭是道,還是在第一關(被正式登記)被刷下,因為他原來從事的行業(yè)是餐飲業(yè)。
用懸榜這種傳統(tǒng)求智求才方式破解難題值得鼓勵,但條條框框太多,容易使懸榜只有形式,失了實質(zhì),更寒了揭榜人的心。
遇難關時懸榜尋才,是攻克時難的一種方式。這其中“榜”是基礎,是前提;如何讓“帥”真正“掛”起來,則更為關鍵。
首要的還是懸榜人真正有招賢的心,這就體現(xiàn)在“公平競爭”四個字上,懸榜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解決待遇。進一步說,懸榜招賢、揭榜掛帥,重在唯才是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宜過分強調(diào)體制內(nèi)外、身份職業(yè)的區(qū)別。畢竟是“攻山頭、炸碉堡”的難事兒,合該“誰can誰up”。而這意味著,是騾子還是馬,拉出來遛一遛就知道了。北宋名將狄青,出身寒門,替兄入獄后紋面刺字,發(fā)配充軍。在對西夏作戰(zhàn)時,自薦為先鋒,立下大功,實現(xiàn)了從囚犯到軍官的逆襲。
榜文之下,淡化“英雄”出身如同打通“任督二脈”,但要說既暖了揭榜人的心、也圓了懸榜人的愿,也就是讓懸榜直指“初心”、解決難題,還需要給揭榜人充分授權(quán)。不能人家揭榜了,今天一個檢查、明天一個意見、后天再來一個指導方案,人為設置障礙和過濫監(jiān)督。這樣,揭榜人就成了推在前面的“牽線木偶”,懸榜人累、揭榜人也有才施展不出,難題到最后還是那個難題,也打擊了一地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
“毛遂自薦”的典故很有名,但真實的結(jié)局卻很凄慘。自薦一年后,趙國遭遇燕國入侵,趙王又想到了毛遂,卻被拒絕。趙王問:“你當年自薦,才情高邁,真?zhèn)フ煞?如今已脫穎而出,正逢建功立業(yè)的好機會,為何又如小女子一般忸怩呢?”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要說三寸不爛之舌,我當仁不讓,可讓我執(zhí)三尺長劍,卻并非我所長。豈敢以國家的安危來試我的短處呢?”
可趙王根本不聽辯解,強派其掛帥出征,終究落了個一敗涂地的結(jié)果。曾被趙國樹立起來的“人才典范”的光輝形象,瞬間就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