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明森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以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完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引言
所謂數學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形成的綜合能力,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yǎng)的基本素養(yǎng),是最基礎但又最重要的能力。數學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具體體現為:數學學科要求學生具備理解和表征、推理問題的能力、數學問題建模以及數學學習中的交流等關鍵能力。有效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教學,筆者主要就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相關闡述,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數學理解與表征: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是學好數學的有效前提。所謂理解和掌握,是指真正地明白和了解,并正確使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表征是相關信息在腦海中的體現形式,而數學表征是指正確地運用數學中的符號、計算公式及模型等來表達對數學問題、關系以及概念之間的關聯式。合理地運用數學理解和表征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探索和解決問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數學化”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之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進行鞏固,體現出單位“1”的相關概念: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大圓餅、1米的線段以及6朵花瓣組成的花。其次,讓學生自主舉手并在黑板上表示出以上圖形的“三分之二”,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雖然各個圖形的涂色部分都不相同,但是都能夠用“三分之二”表示出來。再次,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是怎么得到“三分之二”的,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引申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由部分組成的整體都可以借助單位‘1表現出來”。最后,教師在課堂中從多個角度舉例,便于學生概括分數的性質和意義:在黑板上寫出開放式的填空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交流,平均分配單位“1”,體現出其中的1份是多少分之一,讓學生學會分數的表達式,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數學推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推理指的是探究及整合,數學推理指的是對數學的問題、對象以及現象進行合理的觀察以及推斷,教師在得出結論后證明其合理性。推理是數學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同時也是實際生活中經常運用的思維模式。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推理問題的能力,能夠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嚴謹態(tài)度。一個完整的推理過程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該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計算法則的客觀規(guī)律,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上的縝密思維和觸類旁通的能力,對接下來的數學計算法則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講解《運算律》時,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加法的交換律”。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加法的交換律”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出來的。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在課堂上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男生和女生參加跳繩活動的人數,并根據該線索列出不同的計算式,隨后觀察這些計算式。”其次,觀察這些計算式可以結合成一個等式的結論。再次,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和驗證,鞏固之前學習過的知識內容,運用所學的知識寫出一些相近的等式,隨后計算這些等式,根據計算結果來驗證該等式是否科學合理。最后,對結論進行歸納,讓學生在課堂上采用自己喜歡的模式表達計算式的規(guī)律,以此得出代表加法交換律的公式:a+b=b+a。
三、數學建模: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所謂數學建模,換言之就是建立模型,在數學學習中,建立數學模型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蘊含的思想,以此累積相關的數學經驗,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1]。實質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轉變成數學學習中的問題,以此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從而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和拓展。數學建模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碰到類似問題時運用相應的策略來解決,這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在講解《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相關知識內容時,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從問題想起”,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累積相關的學習經驗。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厘清題目的意思,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以問題作為出發(fā)點,厘清“最多剩下多少元”的意思,讓學生明白只要商品是相同的,價格便宜就能剩下更多的錢。其次,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明確應該先計算哪個條件,才能計算出另一個條件。再次,明白每一步應該怎么計算,得出的答案能夠說明什么。最后,引領學生回顧自己的解題思路,明白以后碰到這類問題時應該采取何種思路,以此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發(fā)散空間,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
四、數學交往: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真善美的數學精神
所謂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以及溝通,數學交往指的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數學問題的觀點、解決方式以及相應的數學模型,之后和同學或者教師進行相關交流和探討的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數學交往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以便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促進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成長。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數學交往,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及時地表達自身對于問題的看法與理解,同時讓教師掌握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學習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真善美的數學精神。
例如,在講解《圓柱和圓錐》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放映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直觀圖,引導學生通過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方法引申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在課堂上運用課前設置好的多媒體課件來放映幾個高和底面積一樣的圖形,提出相應的問題:“同學們,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是一樣的嗎?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柱體它們三個的體積是一樣的嗎?”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再有效地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論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并根據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引申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隨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交流與討論,跟身邊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得出正確結論后舉手回答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交流探討意識,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真善美的數學精神。
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課堂教學方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適當地鼓勵學生獨立自主開展學習,有效地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應當適時地給學生灌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從各個層面思考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卞愛存.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8(2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