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楠
摘要:當下,美術在整個小學課程教學體系中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主要是教師簡單演示、學生進行學習與演練的方式,缺乏情感元素,導致學生所繪制的作品缺乏韻味。面對此類問題,本文就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滲透展開了分析與研究,旨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水平,讓學生帶著情感去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讓作品更具價值與魅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情感教育
素質教育背景下,基礎教育實現(xiàn)了全面的改革,教學理念發(fā)生了質的轉變,由傳統(tǒng)的以文化課為重點逐步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向轉變,旨在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情感教育主要是把情感思想與理念逐步滲透到課堂教育活動之中,其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情愫,便于達到思想啟迪與情感豐富的目的。就目前小學美術教學實施情況來看,傳統(tǒng)美術教學未重視對情感的培養(yǎng),導致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受到限制,這也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意義
現(xiàn)如今,我國教育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對小學美術教育提出了高度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繪制技巧,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去抒發(fā)自身情感,促進人與人的密切溝通、交流,便于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時,教師應發(fā)揮好自身的榜樣作用,全面推行情感教育,充分鍛煉學生的審美觀、情感觀與價值觀,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達到情感的逐步升華。小學屬于基礎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便于增強學生對美的感悟、凈化孩子的心靈,讓學生向往美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美術教育與情感教育的有效結合,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積極、高尚、樂觀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措施
1.強調師生互動
將情感教育滲透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師生間進行密切的互動與交流是必需的。教師應找準情感教育滲透的時機,以便增強學生的審美觀與情感觀。
例如,可以在“萬花筒”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每種色彩的情感內涵,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交流:“同學們,你們見過萬花筒嗎?萬花筒怎么玩?萬花筒有什么特點?”在學生七嘴八舌進行陳述之后,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萬花筒,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給每組一個萬花筒,再問:“同學們,萬花筒的每一種色彩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學生觀察完萬花筒后,發(fā)現(xiàn)其圖形呈現(xiàn)相互對稱的現(xiàn)象,且色彩各異。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一種顏色一種顏色去觀察,感受每種顏色給人的感覺:藍色給人以冷靜、寂靜之感,紅色給人以熱情、積極之感……
2.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
素質教育背景下,為實現(xiàn)小學美術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與高效性,教師不可過度拘泥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接受情感教育的動力與熱情。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并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情境之中,能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美術的情感意境。借助趣味情境來開展美術教學,便于學生體會繪畫作品的美感,調動學生學習美術作品、接受情感教育的積極性,進而達到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在“回家的路上”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主題來創(chuàng)設趣味性、生活化的情境,問道:“同學們,我們回家的路上可以觀察到哪些事物?”學生們都紛紛進行討論,爭先恐后地說:“馬路、花草、樹木、建筑……”聽到學生們的回答,教師可以繼續(xù)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過生活中常見的樹木?”聽到教師的提問,學生們均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在腦海里回想樹木的顏色、紋路等。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來展示樹木成長的過程,將不同時期樹木的形態(tài)予以呈現(xiàn),引導著學生繪制初發(fā)芽階段的樹、枝繁葉茂的樹與落葉之后的樹,讓學生根據自己內心所想進行創(chuàng)作,并在作品中表現(xiàn)自己對樹木的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線條和紋理創(chuàng)作的指導,指出線條、紋理創(chuàng)作的要點,讓學生利用線條和紋理來表現(xiàn)樹木的或滄?;蛏鷻C勃勃之感。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大膽創(chuàng)造。另外,借助“畫樹”,教師還可以引出“環(huán)保”這一話題,讓學生意識到樹木對于現(xiàn)代環(huán)保的重要性,進而學生會更加保護樹木。
3.積極開展美術手工活動
美術課程教學體系中,不僅僅有繪畫,還包含諸多的手工藝品,如剪紙、雕刻、刺繡等。在手工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開展想象來制作形狀、色彩不同的手工藝品,便于學生審美情緒與情感的自我表達。對此,教師應對各類手工活動進行羅列,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意愿來選擇活動類型,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進而獲得更具情感元素、設計性的美工作品。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保護文物”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平臺來向學生展示各類文物的形狀、樣式與色彩,讓學生感受這些文物之中所蘊含的古典文化氣息,學生可從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物造型,使用橡皮泥進行捏造。學生在將自己捏造的文物造型與實際文物造型進行比對的過程中,感受古代工匠藝人的高超技藝,也能充分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值所在。通過對古代文物的了解,學生意識到文物與國家文化間的關聯(lián),我們要保護好這些文物,保護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這一手工活動的開展,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既能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還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情感教育具有漫長性、系統(tǒng)性與復雜性的特點,將其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求教師及時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實踐性教學,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交流,要時刻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日常的美術教育中。
參考文獻:
[1]李文慧.寓畫于情 以情動人——探究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華少年,2017(32):165166.
[2]蔣陸斌.怎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J].考試與評價,2017(11):95.
[3]潘紅芹.小學美術教學如何滲透情感教育[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10):59.
[4]張超.情動辭發(fā),披文入情——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新課程(小學),2016(11):187.
[5]郭燕,徐輝仁.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6(50):181.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