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詩詞可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高雅趣味的情感世界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教師從朗誦入手,讓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加強文化的熏陶,并從仿寫等簡單的形式入手,循序漸進地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擁抱詩心感悟生活,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古典詩詞;誦讀與鑒賞;仿寫與創(chuàng)作;詩情與詩心;核心素養(yǎng)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學生生活交際的工具,但語文教育更需要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具有高雅趣味的情感世界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古典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千年,它是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從孩童對古詩詞誦讀,感受韻律到小學對古詩詞的簡單理解和背誦,再到高中對古詩詞的深入理解學習,目標定位已經由“背誦”轉向“審美”。古詩詞獨特的韻律和形象,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不僅能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讓他們學會與生命對話,感悟生命意義,提升積極的情感,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古典詩詞穿越課堂,學生學以致用,這才能讓詩詞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
一、 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詩歌,品悟詩心的能力
古典詩詞呈現(xiàn)出古代文人墨客豐富的情感,獨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高中階段是學生情感和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而高一剛入學的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一知半解,背誦往往是死記硬背,如果老師求全責備,反而會讓學生害怕詩詞。所以,高一上學期學習詩詞先以誦讀為主,進而才是關注詩詞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因為沒有足夠的誦讀量,對詩詞的理解,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很難提升的。
(一)通過朗讀和背誦加強對古詩詞的理解
高一課本中的古詩詞多為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文質兼美,無論是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教師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讓學生通過聽、說、讀來把握和理解古詩文的情感,詩詞學習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在古詩教學中始終把朗讀作為重點之一。開始階段可以聽名家朗誦,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后反復朗讀,一唱三嘆地吟讀,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通過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去感受古詩文的語言美;結合人教版語文教材的詩歌專題,開展班級詩歌朗誦比賽。學生通過學習誦讀的技巧,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通過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獲得審美感悟和情感共鳴。詩詞是古人情感的表露,是思想的外化,學生通過誦讀古詩文、聽說古詩文,或通過再現(xiàn)生活場景結合范讀,配樂朗誦,很容易和作者親近,然后再進行深層次的對話,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詩文情感。誦讀是古詩文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使學生由簡單的無意識背誦,發(fā)展為讀思相伴,讀悟相隨。
(二)通過古詩詞的鑒賞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熏陶
古詩文承載的是古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學生需要從古詩文中感受中國文字的美,吸取那些在今天仍然鮮活的養(yǎng)料。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古詩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背誦默寫,而是更加重視作品的形象、語言鑒賞和理解詩文的思想內容,經典古詩文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汲取精神養(yǎng)分,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詩詞的語言、聲韻和意境,去感悟詩人的心靈。也就是說,教師讓學生在感受詩詞美的過程中,還要讓他們體驗美。教師可組織開展《詩經》《論語》《孟子》等整本閱讀體驗交流活動,促進了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思考、理解傳承,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古詩詞,讓學生學會身處逆境,堅持操守;學會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學會坦蕩曠達,擁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學會憂國憂民,自我激勵……詩詞中的精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學習古典詩詞,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在教學中完成人文的助長、哲理的啟迪、潛能的誘發(fā)和生命的關懷。
二、 用仿寫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意識,感受詩詞的語言魅力
(一)片段仿寫訓練是架起在讀詩和寫詩中減緩坡度的階梯
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置片段仿寫的拓展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在遣詞造句上仔細揣摩、反復推敲,多層面學會煉字煉意的技巧,并通過拓展互動訓練讓學生明白語言的準確生動、凝練精辟的重要性。
在學習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時,筆者在最后用一段話概括昭君的形象。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然后讓學生用相似的句式概括杜甫的形象。其間補充了杜甫生活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經過十分鐘的思考交流后,課堂上隨機抽選出了三個小組的作品展示:
第一組:
千古才子,屈居卑職
上疏直言,流往華州
漂泊僻鄉(xiāng),夢回長安
第五組:
絕世才子,出師不利
上諫不順,奔波流離
才無可施,碌碌無為
第八組:
絕世才子,入仕為患
上諫不利,去遷華州
寄旅他鄉(xiāng),心憂天下
隨后老師請學生分析這幾組作品。
生1:我覺得“出師不利”用得不夠好,沒有很全面概括人物的仕途經歷,可改為“入朝見妒”。
生2:“流往華州”“去遷華州”這樣只是寫了一個角度,可寫為“漂泊西南”。
生3:“碌碌無為”有平平庸庸,無所作為的意思,這樣概括杜甫的形象不準確。他只是在仕途上比較平庸,但是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卻有了不起的成就。
仿寫符合教育直觀性的原則,有針動性的仿寫不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在仿寫交流過程中,學生也學會了錘煉詞語,由仿寫到創(chuàng)作過渡,為學生創(chuàng)作詩詞減緩了坡度。
(二)導引學生創(chuàng)作對聯(lián),激發(fā)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情趣
對聯(lián)特別強調對仗的工整,講究平仄協(xié)調,韻律合拍。而《詩經》《楚辭》、諸子百家著作、漢賦、唐詩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對偶句,就是對聯(lián)的原始形式??梢哉f,對聯(lián)與古詩詞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它在生活中是一種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所以,教師可以導引學生創(chuàng)作對聯(lián),為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筆者在《奇妙的對聯(lián)》這節(jié)對聯(lián)創(chuàng)作課中,從對聯(lián)的特點和要求講起,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班級對聯(lián),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當學生對對聯(lián)創(chuàng)作有一定概念時,便讓學生自己查閱、復習學過的古詩文,從學習、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創(chuàng)作一副對聯(lián),于是學生寫出了“青春激越,境界都歸課本;日月光華,乾坤自在學堂”“努力拼搏,今朝汗灑書本;沖刺飛躍,明日笑映容顏”的好聯(lián)。這便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還抓住情感角度多維度訓練學生思維。
三、 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擁抱詩心感悟生活
學生通過詩詞誦讀,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之心靈相融,我們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用詩心感悟生活,這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引導學生由一開始的誦讀到仿寫等微創(chuàng)作,再到指導學生開展詩歌創(chuàng)作,循序漸進讓學生擁抱詩心,從而不斷優(yōu)化語文素養(yǎng)。
柳永的《望海潮》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片寫西湖,展現(xiàn)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全詞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在學完這首詞后,筆者設計了一節(jié)《少年情懷都是詩,天籟之美在無羈》的詩歌創(chuàng)作課,課堂設計首先是對填詞的基本步驟進行講解,然后鼓勵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情懷。(附優(yōu)秀詞作兩篇)
望海潮
輕捻送柳,千里送君,東山吾輩芳華。暈暈夏光,眼里柔波,初遇究成繁花。陽音賽擎天,實步破厚土,朝氣無涯。筆墨鋼槍,動輒成裝,出彩家。 登高折桂可嘉,有詩詞歌賦,舌燦蓮花。少年寒涔,驚雷又起,靜海再卷黃沙。白駒催刀尺,伏案竟喑啞,流徙煙霞。異日雨落花海,歸來與你夸。
望海潮
英雄故居,雅士眠鄉(xiāng),梅州自古風光。煙雨云霧,紫竹屹立,儼然幾處人家。炊煙繞霞光,清泉淌河山,山水如畫。屋舍儼然,黃發(fā)垂髫,竟歡顏。 重壺疊巘清嘉,有漫山茶籽,十里杏花。古箏弄晴,山歌傳響,嘻嘻茶農嬌娃。落霞擁孤鷺,秋水共長天,天高水遠。異日圖將好景,與君共賞話。
選擇用柳永的《望海潮》作為微創(chuàng)作的藍本,是因為它寫的是身邊的自然風光與生活,這便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入手,寫與自己相關的事情,這樣學生有話可說,迅速地突破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恐懼心理。這樣的一次創(chuàng)作和展示課,讓學生在分享的同時收獲了驚喜,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做一個有心人,就能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詩詞,這對于提升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大有裨益,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學審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古典詩詞充實高中學生的情感世界,走進其心靈世界,并能學以致用,這是古詩詞學習的最終目的。
四、 結束語
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生活化的,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總是強調學生在古詩文的答題過程中要明確技巧,才能提高答題效率,但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文閱讀能力,提升他們的鑒賞思維的前提是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興趣,并學會用自己的“心”去發(fā)現(xiàn)“古詩文的心”,并養(yǎng)成在生活中聯(lián)系古詩文,養(yǎng)成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汲取與運用古詩文知識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李玉華.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方法與訓練[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2]冉正寶.語文思維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黃修已.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卷[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
[4]王芳.最好的方法讀唐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5]扈中平,劉朝暉.多元性教學理念與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J].教育研究,2006(7).
[6]陳榮榮.詩歌鑒賞的方法指導[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5(3):43.
[7]蘇歡.論高中古詩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J].語文月刊,2015(3):18-21.
作者簡介:萬玉婷,廣東省梅州市,廣東梅縣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