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不同文體的課文應具備基本的文體意識。教師應從文體特征出發(fā),抓住戲曲的文體特征進行教學??蓮淖ソ巧挟敽投▓鲈姟⒆ッ軟_突、抓曲詞、抓原題全名四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戲曲這一文體的文體特征,深入理解戲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戲曲;語文教學;文體特征
由于戲曲所具有的故事性,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小說的教學模式教授戲曲。小說與戲曲誠然有共通之處,但兩者畢竟屬于不同的文體,采用小說的教授方式進行戲曲教學實則忽視了文體的本質差異。以這樣的理念去教授戲曲,不但重復了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造成教學效率低下,也沒能傳授學生未掌握的戲曲知識。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缺少基本的文體意識。有學者認為,語文教學要根據(jù)文體特征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故而在教學戲曲時,應從課文的文體特征出發(fā),從抓角色行當和定場詩、 抓矛盾沖突、抓曲詞、抓原題全名四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戲曲這一文體?,F(xiàn)以課文《竇娥冤》的教學作為示范。
一、抓角色行當和定場詩,把握人物性格
角色行當,是戲曲中根據(jù)劇中人物的性別、身份、年齡、品質和性情等因素劃分出的幾種人物類型。定場詩是反映了劇中人物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出場詩。
戲曲是舞臺表演藝術,服務于舞臺下的觀眾。角色行當和定場詩可以讓場下的觀眾快速把握出場人物的基本背景。從大的分類而言,戲曲的主要行當有旦、末、凈、雜等。因此看到正旦出場,就知道這是一個端莊、嚴肅、正派的女子。看到凈出場,就知道這是一個大氣度、粗獷豪邁的人物。而定場詩則更詳細地說明了該人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兩者基本表明了人物在劇中的行動方向。因此,只要抓住了角色行當和定場詩,學生就能快速把握該人物的性格,更好地理解劇情的發(fā)展和作品要表現(xiàn)的深層內涵。
教學中,教師應該花費一定的時間教授學生基本的戲曲知識,讓學生知道每個角色行當所具有的特征。同時讓學生認真閱讀每個人物的定場詩,引導學生思考劇中人物的價值觀,從中推斷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在劇情中的選擇。
以《竇娥冤》為例,蔡婆從角色行當來看是卜兒,也就是元曲中的老年婦女。其定場詩為:“(卜兒蔡婆上,詩云)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边@幾句定場詩反映了蔡婆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這里的“安樂”包括了安逸、悠閑和快樂。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 在面對張驢兒父子的逼婚時,蔡婆為什么會選擇屈服。因為如果不屈服,蔡婆就會喪失性命,而這與她追求安樂的人生態(tài)度并不符合。
可見,戲曲這一文體常常使用顯性的方式去展示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回避臉譜化和標簽化,這與現(xiàn)今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所不同。現(xiàn)今小說通常采用隱性的方式去塑造人物形象,讓讀者從情節(jié)和描寫中去感受人物的個性,也更傾向于表現(xiàn)人物的復雜性。毫無疑問,以教授小說的方式去進行戲曲教學并不合適。如果能在戲曲教學中抓住角色行當和定場詩,則有利于學生快速把握人物性格,推斷劇情的后續(xù)發(fā)展。
二、抓矛盾沖突,理解和推斷劇情
舞臺藝術是高度濃縮和矛盾集中的藝術。戲曲中充滿了各種矛盾沖突,包括外部沖突、內心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沖突等。人物、語言、沖突是戲曲的三要素。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戲曲要求矛盾沖突能在舞臺上快速發(fā)展,而且要集中而尖銳??梢哉f,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故而讓學生抓住矛盾沖突非常重要。眾多的矛盾沖突中,把握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是關鍵。教學中,教師可以傳授學生矛盾沖突的概念、分類、特點、地位和作用,讓學生找出課文中主要矛盾沖突產生、發(fā)展、解決的全過程。尤其注意引導學生從矛盾的起點著手理解和推斷后續(xù)劇情。
《竇娥冤》的后期劇情中,竇娥和桃杌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沖突。表面上看,兩者的沖突只是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之間的沖突,但其本質是主人公代表的貧苦百姓與昏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竇娥是勤勞善良民眾的代表,桃杌是政府官員代表,其背后是統(tǒng)治階級,兩者的矛盾沖突不可調和。我們可以從劇中貪官橫流的局勢推斷,即便不是桃杌,換一個官員竇娥也不可能擺脫不白之冤。竇娥作為一個善良且倔強的正面人物,不會選擇賄賂官員來逃脫罪責。因此當案件審查沒有進展時,桃杌也就選擇了利用竇娥的孝順,借口打蔡婆以促使竇娥認罪。通過抓住主要矛盾,尤其是在明白其背后真正代表的矛盾沖突后,學生才能理解和推斷竇娥在當時的情境下無論如何無法洗脫冤屈的悲劇。這是社會背景造成的悲劇,是時代洪流下的普遍狀況,而非個案。
三、抓曲詞,把握人物內心情感
曲詞是戲曲歌唱部分的歌詞,集中展示了人物心理,也是人物抒發(fā)情感的主要方式,需要學生深入學習。抓住曲詞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也有利于學生更深層地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劇中人物的悲喜。
曲詞中有反映劇作背景的典故、時興語等,既可領略當時風土,其言語方式也是學生文言文學習的佳例。更重要的是,曲詞集中反映了劇中人物在面對矛盾沖突時內心的真實感受。教學中,教師應當傳授給學生曲詞的相關概念,對曲詞中不易理解之處進行相應的說明,為學生深入解讀曲詞、體會人物內心情感掃清障礙。
《竇娥冤》中,《滾繡球》一段集中體現(xiàn)了竇娥這一人物對世間命運的吶喊,也是學生把握全劇主要矛盾的關鍵點。在竇娥看來,世間“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在面對生活的困窘時,她沒有簡單屈從,而是盡力不違背各方的情理做到最好。她是孝女,是賢媳,是一個勤勞正直的人。但即便她多次委曲求全,世間依舊推著她成為一個罪犯。都說天地自能分辨清濁,原來只是欺軟怕硬。學生必須理解,竇娥蒙冤不單是一兩個人的陷害所造成,其本質是當時的社會促成了這一悲劇。因此她的悲憤不是簡單的被冤枉成一個罪犯,而是對自己一生遭遇的控訴,更是對世間的責問。只有理解了這一點,學生才能明白本劇實質要說明的是大社會的矛盾而非個人不幸。當期望天地自有公正落空后,善良的人也不得不喊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里的“也”包含了竇娥對社會的埋怨、質疑、批判,而后面的“哎,只落得兩淚漣漣”則表達了人物的無能為力和不甘。這里情緒的轉折更凸顯了此處發(fā)出悲憤和不甘的不只是竇娥一人,實際是作者在發(fā)出感慨,是作者在替萬千遭受社會不公的普通人唱出的悲歌。只有理解到這一層次,學生才能真正明白竇娥此處撕心裂肺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領會《竇娥冤》突出的藝術價值。
四、抓原題全名,宏觀把握全劇.
戲曲原題能通過寥寥數(shù)字傳遞全劇主要內容和情感。抓住原題全名,有利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全劇。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戲曲原題解成若干個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結合全劇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矛盾沖突、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思考。
教材中的課文《竇娥冤》只是簡名,原題全名是《感天動地竇娥冤》。這個題目又可以分解成三個關鍵詞:感天動地、竇娥、冤。三個關鍵詞中,又以“冤”為第一關鍵詞。單是“冤”這個關鍵詞,學生可以思考以下問題。既然這部劇的中心情節(jié)是蒙冤,那么主人公受到了哪些冤屈?主人公蒙冤的主客觀原因又是什么?是什么人物讓她受到了冤屈?她受到的冤屈達到了哪個程度?她甘心接受這些冤屈嗎,是否會反抗?她反抗的話,如何為自己伸冤?
又如“竇娥”這一關鍵詞,從“娥”可以猜出主人公是一個女子。那么可以讓學生思考:竇娥是一個怎樣的人?竇娥是什么性格?竇娥作為主人公,她性格上最大的亮點在哪里?竇娥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怎么樣?竇娥與哪些人物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作者塑造竇娥這個人物形象,用意在哪里?
“竇娥冤”已經足夠說明戲曲主要內容,故而教材刪掉了“感天動地”這個關鍵詞。那么,作者為什么在起名的時候要加上這個關鍵詞呢?竇娥是不是因為冤屈程度很深所以感動了天地?還是說,感動天地后,天地為她申訴冤屈?
教材因為有自身的考慮,故而會對作品原名進行一定的簡化和修改,但始終不如原名能夠原本地表現(xiàn)作者意圖。抓住原題全名,有利于學生從關鍵字詞中引申思考,進而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全劇,領會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
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各文體不同的文體特征,依此進行有效教學。《竇娥冤》一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代表放在教材的戲劇主題單元中,與西方和近現(xiàn)代話劇同處一個單元。故而教師更應領會教材意圖,從中華文化傳統(tǒng)和戲曲的特色出發(fā),抓角色行當和定場詩、抓矛盾沖突、抓曲詞、抓原題全名,從文體的特征出發(fā)進行教學。讓學生從“學一篇”走向“會一類”。
(責任編輯:朱曉燦)
【作者簡介】廖聰文,一級教師,廣東省鄭志平名師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