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道作文題目其實從側面體現了一個地區(qū)在寫作教學上的理論追求,通觀2019年的高考作文試題,文章提出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作文命題值得語文教師關注的幾個主要問題,分別是如何體現任務特點、如何體現情境特點、如何體現體裁特征、如何弘揚價值追求、如何體現思辨色彩。理想中的作文應該在體現時代旋律的同時,也能保持個人的柔軟的情感寫作空間。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走向;命題趨勢
2019年高考早已硝煙散去,但是各地高考作文題目里出現的相關變化,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每道作文題目其實從側面體現了一個地區(qū)在寫作教學上的理論追求和實踐探索,在新課標發(fā)布不久、在新教材即將使用之際,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題目具有風向標的意義,體現了新課標的某些特征,寄寓了作文題目應該具備的價值觀。通觀2019年的高考作文試題,我們認為高考作文命題中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一、如何體現任務的特點
“任務”這個概念無論在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還是在課程評價中都有充分的體現?!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里這樣說道:“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多樣化表現?!痹?019年的高考作文中,“任務”的意味也有了很好的體現,譬如全國Ⅰ卷作文在呈現了一段材料后,有這樣的要求: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寫演講稿,提出倡議的內容,并有比較具體的要求: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這就改變了以往寫作中比較模糊的一般的要求,任務的指向更加明白。
在全國Ⅱ卷中,更是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任務意識。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選擇空間,很好地演繹了“任務”的特點。其實“任務”這個概念,在美國高考作文Essay中很早就有。每篇Essay包括命題人的“提示”(話題材料)和寫作“任務”(命題和寫作要求)兩大部分,如以下題目:
提示: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應該會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更加堅強,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這種途徑啟示我們應該持續(xù)關注我們的錯誤,我們應該記住它們,無論這些錯誤曾經帶給我們多么巨大的傷痛,置我們于多么窘迫的境地。然而,因為一些過往的錯誤而使自己顧慮重重將會一無所獲,我們應該盡快將它們遺忘。
任務:盡可能快地忘記曾犯的錯誤是最佳策略嗎?計劃和撰寫一篇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文章。用推理和來自你閱讀、學習、經歷或觀察的實例來支撐你的觀點及態(tài)度。
在上面的作文中,“提示”和“任務”成為作文的組成部分,提示部分是一種開放式的材料,呈現了大致的內容和思路,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大的寫作空間。任務部分提出了大致的要求,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另外在《美國語文》這本書里,有一個“給校長的建議”的微型寫作課,就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和一組同學一起選擇一個你們認為應該改變的學校里的問題或情況,然后寫一份給校長的建議,解釋為什么這種情況需要關注,以及你們認為這種情況需要改正的原因。
盡管高考作文有它的規(guī)定性和限制性,但是該題目本身所體現的任務的具體化和某種項目化還是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啟發(fā)。
二、如何體現情境的特點
情境是新課標的高頻詞。新課標在論及語文課課程的性質時,有這樣的話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睉撜f2019年各地高考作文題目都提供了某種特定的情境,譬如全國Ⅱ卷作文題,情境感還是很明顯的,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完成相關的寫作任務。譬如全國Ⅲ卷中的漫畫“畢業(yè)前最后一節(jié)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很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我們寧波語文圈就有一位這樣的老師,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課含著眼淚對學生說過這樣的話,寧波的報紙媒體還專門做了報道。另外,我們認為體現寫作的情境性還要關注寫作的交流語境,考慮文章的讀者意識,需要與相關的寫作對象有適宜的對話和互動。新課標里在涉及“語言表達與交流”時這樣說道:“能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比绻凑者@樣的標準來仔細考察,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適宜的有交際意味的情境在2019年的高考語文中表現得不是很明顯。
我們來看2019年寧波中考作文試卷,也許這份試卷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1.《寧波晚報》的《今日新聞》欄目需要新聞稿件,請以今天(6月14日)“寧波市2019年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為背景,挖掘新聞素材,寫一則消息。消息中涉及具體地名、人名、校名以代替,10字左右。
2.學校文學社要出一期“話說家鄉(xiāng)”???,設置了《家鄉(xiāng)風味》《家鄉(xiāng)風光》《家鄉(xiāng)風俗》《家鄉(xiāng)風尚》四個欄目。請你寫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1)任選一個角度,可記敘、可議論、可說明……(2)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文章不少于00字;(3)不要出現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這個題目就是真實情境的體現,就是一種交際寫作的體現。要求學生以“寧波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為背景挖掘新聞素材,這就是一種真實的寫作。學生要有明確的文體意識,而且要揣摩并設想新聞稿件讀者的需求,明白讀者對這次考試所要關注的最主要信息。而出一期“話說家鄉(xiāng)”???,無論是風光、風俗,還是風尚、風味,都是讓學生去關注他們真實的生活,去擁抱他們生長的那一塊土地。
三、如何體現體裁特征.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省份的高考作文只允許學生寫論述類文章,其他文學形式的作品在高考作文中是不允許寫的。高考的指揮棒也影響高中的寫作教學,一部分學校根本不顧及教材里有關文學類的寫作內容,一些學校甚至在高中的初始階段都不允許學生寫論述類以外的作品,導致了文學寫作這條路子幾乎處于封閉的狀態(tài)。我們并不否定論述類文章對高中學生思維成長上的重要作用,對學生以后上大學乃至走上社會重視研究等方面的意義,但是其他類型的文學寫作給學生的作用同樣不可抹殺,其本身所具備的輕盈和靈動,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有著獨特的作用。而且客觀地講,有些學生擅長理性演繹,有些學生擅長創(chuàng)構。這兩種能力就如同鳥的一雙翅膀,兩只翅膀都強勁,就能飛得更加的高遠。2019年10月19日寧波市舉行了全市高中部分優(yōu)秀學生現場作文競賽,題目是這樣的:
蘇軾眼里,時間是一條江,大江東去,浪濤帶走千古豪杰;培根眼里,時間是一個偉大的革新家,歲月之手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莎士比亞眼里,“時間是審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練的法官”……時間究竟是什么?有人說,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但時間分明有自己的形態(tài)。它或許是一座老橋,從明朝開始,還立在今天的某條河上;它或許是一個終將獲勝的真理,過程無比曲折,最后正義還是勝出;它也可能是一種心靈的成長,從懵懂無知到通透清朗,時間主導著人世的一切,更改著人世的一切。時間究竟有怎樣的形態(tài)呢?
請以“時間的形態(tài)”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寫出你對時間和歲月的感知,寫出在時間深處,人、事物、情意的動靜、今昔、常變。要求:1.題目自擬,立意自定。2.可以抒發(fā)一份真摯的情感,描寫一些特別的景致,講述一個虛構的故事。3.寫一個文學作品,一般不少于100字。
應該說這個題目給一些有文學才華的同學提供了一種比較廣闊的寫作空間,感知時間是心靈向上生長必須具備的能力。高考應該是公平性的考試,高考作文題目只允許寫議論文或者只允許寫文學藝術作品都會使一部分人難以展現他們的相關寫作才能。我們在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目里看到了一種曙光,北京卷除了微作文外,還設置了兩道題目,這樣的題目設計給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了寫作空間,既可以選擇寫記敘文,又可以選擇寫議論文,應該說代表了一種方向,而且從某個角度說,全國統(tǒng)編考后,北京的試卷更值得關注和重視。另外,我們在全國卷里,看到對文章的體裁做了要求,從某種角度而言,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體意識才能寫出合乎要求的高考作文。
四、如何弘揚價值追求
作文題目的關注度很高,從各個角度說,每道作文題目都帶著時代的某種痕跡。弘揚時代特征,反映時代旋律,這也是“立德樹人”在作文教學中的體現。2019年的作文題總體上體現了這樣的追求。例如,全國Ⅰ卷中要求學生寫“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倡議書;全國Ⅱ卷選擇1919、1949、1979、2019、2049年中華民族的大事件,讓學生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某種情境的寫作;北京卷“文明的韌性”和“2019的色彩”題目中體現的對重大文化現象和重大歷史事件的關注;天津卷中由方志敏、陶行知和黃大年對國家和個人之間關系的論述所組成的體現家國情懷的材料;上海卷讓學生去尋找“中國味”;浙江卷中隱含的“不忘初心”的觀點;江蘇卷中體現的“共存相生”的文化價值,無不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無不體現了一種時代的主旋律。
當然有關價值追求,我們認為也未必一定要走統(tǒng)一的宏大的路子。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就有“文以載道”的說法,我們對“道”的理解不能過于狹窄,未必一定是主旋律很強的題目,有些也可以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有些也可以是思辨性的考察。我們認為理想中的作文應該在體現時代旋律的同時,也能保持個人柔軟的情感寫作空間。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應該考慮它的學科特性,語文作文題目畢竟同政治、歷史的論述題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五、如何體現思辨色彩
盡管我們高中語文課程有一個新的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盡管我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就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新課標在涉及“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時這樣說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钡强陀^地講,我們的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批判性是相對缺失的。在2019年的高考作文試題里,相比較而言,上海、江蘇和浙江卷還是體現了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仔細考察這3道題目,也有某種故意為之的痕跡,材料之間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邏輯和思辨。
譬如說浙江卷,從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說到我們作為生活的“創(chuàng)作者”如何對待“讀者”的態(tài)度,這一過渡比較牽強,文脈不夠暢通,給不少學生以審題的陷阱。作文本身存在的思維缺陷可能也會影響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譬如說上海卷從音樂的中國味說到我們該如何更有意識地去尋找生活中的中國味,讓學生談談如何更好地認識事物。命題者試圖把紅色的主題意味和思辨色彩合在一起。江蘇卷從水、鹽說到事物相生,說到文化交融,似乎屬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起興手法。這些在嚴格意義上都缺少嚴謹的推理。
筆者在2019年寧波市高中提前招生考試中曾命制過這樣的一道小作文題目:
有些事情如果放置在時間的長河中打量、觀察,所謂的結局很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停頓和休憩。因為事情看上去似乎沒有真正地結束,而是以另外的一種方式或形態(tài)繼續(xù)發(fā)展著,變化著,影響著,又似乎永無止境…….
請以你所認知的歷史、文學、科技、體育等事件來形象地詮釋和具體論證這段話中所蘊含的道理,自擬題目,寫一篇300字以上的小作文。
這道題目試圖在調動學生的人生經驗時體現思辨色彩的追求。當然如果我們放眼國外,我們從他們高考的作文命題中更能看清我們自己,譬如法國高中文科會考作文的相關題目:
我們的道德倫理觀是建立在經驗之上嗎?無盡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嗎?(2016年)
觀察是否足以了解?我有權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對的?(2017年)
文化讓我們更人性嗎?(2018年)
有可能逃脫時間嗎?(2019年)
盡管我們不能簡單地向法國類的作文靠近,但是他們的作文題目確實要求學生有比較寬廣的哲學視野, 作文題目的思辨色彩值得我們進一步借鑒和學習,我們期待未來的高考作文題具備更加開放的視角,能讓學生的思想在考場上自由馳騁。
注:此文入選《新時代中國高考作文改革檔案(2020:創(chuàng)意制勝)》
(責任編輯:周彩珍)
【作者簡介】毛剛飛,浙江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語文教研員,寧波市名師,首屆浙派名師培養(yǎng)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