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甜
【摘 要】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效率。一方面,這是因為識字教育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因為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中占很重比例。本文對提高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識字教學效率的途徑做出了說明。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識字;效率
識字教學對小學生語文水平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在識字認字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在:難記字、記字不熟、記錯字、混淆字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語文教師的重視。
一、識字分層,分項規(guī)劃
不同的字對學生而言難度是不一致的,這是因為有的字筆畫較多,學生記住比較難,而有的字筆畫較少,學生記住比較簡單。除此之外,有的字離學生的生活近,有的字離學生的生活相對遠,有的字是學生學習中常見的,有的字則是學生學習中不常見的。這些對學生的記憶難度自然不一樣。為了提升識字效率,教師應當對學生所要識得的字進行分層規(guī)劃,為每一項規(guī)劃出不同的標準、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效率有所提高。
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有一篇叫作《大青樹下的小學》(部編版)的課文,教師按照字的性質,將其中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重讀音漢字,包括:壩、漢、艷、扮、楊、讀、摔、跤、鳳、潔。第二類,意思較難的字,包括:壩、影、絨、艷、揚。第三類,難寫的字,包括:摔、跤、晨、絨、靜、停、讀、影。分好類別后,教師在教學以及實際任務布置的時候會針對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偏重。對于第一類字,教師在教授學生識字的時候,會帶領學生讀字,讓學生自己讀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發(fā)現存在的問題,會在第一時間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糾正。對于第二類字,教師會在教學生識字的時候注重字意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壩”這個字的時候,教師會用組句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該字的意思,教師組成的句子有:“三峽大壩是我國著名的大壩”“大壩是起到防水、蓄水、發(fā)電作用的”。通過組句,學生能夠對該漢字所表示的實際意思有較深的了解,理解漢字的實際內涵。對于第三類字,教師在教授的時候會注重漢字筆畫的講解,在黑板上一筆一筆畫出漢字的寫法,這可以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正確書寫順序。而為了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還會讓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較好地發(fā)現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對學生問題進行糾正。
二、尋找課文的要素,結合要素進行識字教學
小學語文課程很多都帶有主題內容,而主題內容就是課文的要素。因為課文是圍繞主題內容組織的,所以語文教師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要素。學者指出:“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往往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也難以使學生很好地記住漢字。”而結合要素的識字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識字教育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以下以具體的案例說明相關教學的展開方式。
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有這樣一篇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部編版),在進行該文章教學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方法是:第一步,帶領學生通讀課文。通過通讀,學生大概理解了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即:小蟋蟀紅頭和青頭在玩捉迷藏的過程中,紅頭不小心被牛吃了,最后在青頭的鼓勵與幫助下得救了。第二步,在情節(jié)梳理中帶學生熟識漢字。教師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對應著一個重點情節(jié)。在帶學生詳細了解每一部分的情節(jié)后,教師會重點梳理其中學生所要掌握的漢字。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重點講述了紅頭和青頭開始玩捉迷藏的故事,給學生一句一句分析完第一部分的內容后,教師將其中需要掌握的漢字匯總了下來,包括:蟋蟀、捉迷藏、咱們、偷偷、悄悄。教師以詞組的方式向學生展現了這些漢字,為了能夠讓學生更理解漢字的內涵,教師在講解漢字的時候不僅做出對應的動作,還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書。除此之外,教師還帶學生朗讀了漢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讀音。通過教師的動作、板書、朗讀,學生能夠全方位地了解漢字的內容。比如說,在講解詞語“悄悄”的時候,教師的動作是非常小心的,這能夠很快地讓學生理解漢字“悄”的偏旁是“心字旁”。
三、找尋識字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交點
很多教師認為:識字教學的教學方式是單一的,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思維的啟發(fā)下,我們需要應用全新的理念與方法來進行小學低段的語文識字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長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此,在進行課文分析以及授課準備的時候,教師需要以提升學生能力為基點,結合教學內容,應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找到讓學生領悟到識字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平衡的交點。
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部編版),該課文講述了一個為承擔責任而堅持不倒的老屋的故事。該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無非是一個動物請求老屋不要倒,而老屋聽了動物的話而堅持不倒的故事。在學生了解全文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假如趕路的小貓到老屋里去了,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請在模仿原文的基礎上給出簡要的下一段故事?!焙芏鄬W生都積極地開始了段落仿寫,其中有的學生仿寫得非常不錯,他是這樣寫的:“‘等一等,老屋!小貓咪悄悄地說道,‘我今晚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能夠留在這里嗎?我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老屋低下頭看了看小貓,墻壁說道:‘那我再為你站一天吧。”這個段落是模仿“小雞請求老屋”站著的段落寫出來的,其中包含了很多課文相關的知識,例如“墻壁”“站一天”“找不到合適的地方”都是對原文的仿照。通過仿照,學生對原文的內容、其中所涉及的漢字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而這個教學方式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吸引學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進行了識字,而是對綜合能力的一次鍛煉,因此比傳統(tǒng)方式要好得多。
總之,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教師應當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對識字教學有更高的重視,做好學生識字教學的課程設計,應用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增長學生識字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璐.有效激趣,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效[J].新課程(小學), 2017(10).
[2]蘇雅.小學語文人教版低段語文識字教學[J].明日風尚,2017(13):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