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搜索資料、自主感悟等方式展開學習,通過自主學習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學生往往只背誦古詩詞,但是卻并不深入理解,不探究作品的意蘊,體會詩人的情感,有的學生雖然理解了古詩詞的內(nèi)容,然而卻并沒有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感悟,沒有圍繞作品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這導(dǎo)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很難得到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指導(dǎo)學生怎樣合理展開自主學習,從而提升古詩詞學習的效率。
一、誦讀,感受意蘊
在教學中要解決學生只背不思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通過誦讀古詩詞的方式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的情懷,體會作品的意蘊。在組織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時候,首先要引導(dǎo)其對作品獲得整體感受,思考要用怎樣的基調(diào)展開誦讀,其次要引導(dǎo)學生注意細節(jié)內(nèi)容,思考怎樣調(diào)節(jié)語氣和重音,更好地展現(xiàn)出古詩詞的情懷,最后要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感悟,說說從中體會到了怎樣的意蘊。
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的《山行》的時候,首先鼓勵學生展開誦讀活動,給學生介紹和押韻有關(guān)的知識,讓學生找出這首詩歌中押韻的字,然后還要鼓勵學生在詩歌中劃上斜線,標注出在哪里停頓。在此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讀出詩歌中的情感,思考哪些地方要重讀。有學生提出:“我覺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紅于要重讀,而且還要拉長音,這樣能加重效果,更好地展現(xiàn)出霜葉的紅?!弊詈蠊膭顚W生嘗試品味這首詩歌中展現(xiàn)出的情感,體現(xiàn)其中的意蘊。學生認為:“在一般人的眼中,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所以秋天給人蕭條的感覺。但是作者沒有這樣想,他看到的是楓葉的紅,感受到了秋天的生機?!蓖ㄟ^這樣的誦讀,學生不僅掌握了朗讀古詩的技巧,同時還在誦讀中體會到了古詩詞的獨特意味。在學生誦讀時若能配上舒緩而悠揚的音樂,則能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古詩詞的意境中。
為了讓學生的誦讀更為高效,教師要適當給學生介紹一些和古詩詞誦讀有關(guān)的知識點,如介紹一下古詩詞音步的特點,又或者給學生介紹一些押韻知識,這樣能讓學生的誦讀更高效。此外,還要適當在學生誦讀時播放一些符合詩歌意境的音樂,或者展現(xiàn)一些圖片,這樣能讓學生進入古詩詞的意境中,體會詩歌真正的意蘊。
二、想象,體會詩情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所以針對學生只了解字面的意思,沒有深入體會作品情懷的問題,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嘗試體會詩情。首先在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時,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成具體的畫面,整合各種意象,說說詩歌表現(xiàn)的是什么內(nèi)容,此后,還要鼓勵學生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聯(lián)想,說說這首詩歌能給自己怎樣的人生感悟。
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的《望洞庭》是一首唯美的詩歌,展現(xiàn)出了洞庭湖的美麗風光。在詩歌中作者運用了“鏡、白銀盤、青螺”等意象詞語,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聯(lián)想,嘗試在腦海中重組這些意象,看看組成了怎樣的場景。“‘白銀盤、青螺其實都是十分小巧的事物,但是作者卻用它們來比喻洞庭湖的山水,你覺得這樣合理嗎?在你的腦海中是否出現(xiàn)了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呢?”學生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感受到了作品中的場景。有學生提出:“我仿佛看到了一片寧靜的湖泊,平得好像鏡面一般,湖水很清澈,看上去就好像是泛著銀光一般。在水面上有一座小山,和天地相比,山水變得很精致,如同是盆景一般。”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體會到了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最后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進行感悟:“你是否也曾看到過類似的美景呢?這樣的景色能給你怎樣的感受呢?”學生認為:“我會覺得,自己也仿佛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在這樣的感悟中,學生深入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
若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只是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是卻不領(lǐng)悟其中蘊藏的深意,那么對于古詩詞的自主閱讀效果也會受到影響。要鼓勵學生透過文字表面深入下去,體會詩詞的意境。這樣在解讀的時候就會獲得真正的體會和感受,領(lǐng)悟詩情。
三、質(zhì)疑,深化思維
在指導(dǎo)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學會質(zhì)疑,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得到深化。古詩詞中往往有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能給人帶來感悟,所以所讀到的內(nèi)容往往不是文字表面所展現(xiàn)的那么簡單,此時要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思考作者為何要引用某個事物,作者的生平是怎樣的,作者處于哪個時代,當時人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是否一致。在了解了這些之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自然會更為深刻。
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中的《山居秋暝》的時候,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的疑問。如有學生就結(jié)合詩歌的題目和內(nèi)容提出了問題,認為:“我覺得作者所寫的一點都不像是秋天的景色啊,秋天給人蕭條的感覺,但是這里呢?給人很清新的感覺,不像是秋天。”還有學生提出:“秋天不是荷花都會凋謝的嗎?為何會有‘蓮動下漁舟這樣的句子呢?”此時鼓勵學生嘗試了解一下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所描寫的到底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學生在拓展閱讀、整合思考后發(fā)現(xiàn):“其實初秋的季節(jié),天氣還不會太冷,所以可能還會有殘余的荷花?!薄扒锾斓臅r候常常下秋雨,所以和‘空山新雨后呼應(yīng)?!币灿袑W生認為:“作者追求的是田園隱居的生活,在他看來,春天過于喧鬧,秋天更符合隱居者的心態(tài),所以作者才會寫下‘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樣的句子。”
“盡信書不如無書”,在閱讀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質(zhì)疑,然后通過討論分析等方法嘗試獲得解答,在一步步的深入分析中,學生會逐步解決此前遇到的問題,能更好地總結(jié)作品的主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dǎ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指導(dǎo)學生展開古詩詞閱讀的時候,要抓住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入手,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這樣就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