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平 栗軍 張秀梅
[摘 要] 傳統的模擬電路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驗證性實驗較多,且內容比較單一,與其他課程聯系不多,不適應新工科建設要求。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建議對模電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改革,增加綜合設計類和創(chuàng)新類實驗;課程設計采取項目化教學,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文化競賽,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 新工科;模擬電路課程;實踐教學
一、新工科與模擬電路課程
模擬電子技術(簡稱模擬電路)是電子電氣類、自動控制類和計算機類等專業(yè)學生在電子技術方面入門性質的專業(yè)基礎課。課程系統講述模擬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分析方法以及有關參數的計算方法,側重于各種單元電路工作原理的分析及電路有關參數的計算。模擬電路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基礎課程,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踐過程來鞏固,實踐教學是其重要環(huán)節(jié)。不通過實踐,無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對新知識的構建需求。為應對當前高速發(fā)展的科技革命、產業(yè)變革,確?!爸袊圃?025”“一帶一路”落到實處,2017年教育部啟動了“新工科建設”。隨著“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標志性行動的持續(xù)推進,掀起了“新工科建設”研究與實踐的新高潮。新工科人才要求具有跨界融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1]。新工科建設對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二、傳統模電實踐教學弊端
1.實驗內容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模電實驗包括示波器、信號發(fā)生器、基本放大電路、振蕩電路等內容,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掌握電子儀器儀表的使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實驗內容基本是對應教材的各基本電路,按基本電路的原理圖搭建實物連線并對其各測試點測量,記錄相關參數,比較其性能和指標。實驗性質以驗證性為主,學生只需要按實驗指導書的具體步驟在實驗箱內插接通電,測試記錄相關的參數,然后完成實驗報告即可。這種實證類型的實驗流程只能培養(yǎng)學生按部就班完成任務的“實驗”能力,很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這些實驗項目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不大。
2.內容相對孤立,不利于跨界融合能力培養(yǎng)。模擬電路課程的教學內容繁多,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常用半導體器件、基本放大電路、多級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電路、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放大電路中的反饋、信號的運算和處理、波形的發(fā)生和信號的轉換、功率放大電路、直流電源等,既有放大電路的理論知識,又有放大電路的應用等。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課時都比較少(一般是64學時),實驗一般只有16個學時(0.5學分),只能安排6個實驗項目,多數是比較簡單基本的實驗內容。由于學時的限制,缺少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且教學內容相對較孤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較少。另外,目前模擬電路開設較早,一般在第三學期開設(有的學校甚至在第二學期開設),在其之前專業(yè)基礎課一般只開設了數字電路,學生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還比較少,導致與其他課程融會貫通有困難。
三、改進措施
1.豐富實驗內容,增添綜合設計性實驗。為培養(yǎng)學生的跨界融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要按照“突出重點與全面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模擬電路實驗課程改革。按照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要求,改進實驗環(huán)節(jié)應該適當增加實驗強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實驗項目類型單一的問題,為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要求,模擬電路實驗項目要包括基礎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以及創(chuàng)新型實驗。首先,綜合設計型實驗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項目中負責輔助和指導工作,為學生設計大致的技術路線或者思路,由學生獨立了解實驗背景知識,自行構思實驗的具體方案、步驟,然后完成實驗操作。其次,學生掌握模電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后,適當開設創(chuàng)新型實驗項目,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確定實驗內容,采用新穎的方案來進行實驗。在這類實驗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綜合運用模擬電路知識以及其他課程的知識、技巧或方法,擴展思維活動空間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新工科背景的多學科交叉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
2.課程設計采用項目化教學。為配合模擬電路教學,一般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有一個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旨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模電和數電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效果,課程設計應該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項目式教學是國內外專家近年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設計項目,分解任務,通過任務驅動來完成學習目標,多適用于實踐性、應用型強的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從直接感知、項目制作、任務歸納中學習知識,之后再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師生共同制定課程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并對任務進行分解,使學生知道自己每天要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等任務要求,進而進行自主性學習。這種教學可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責任意識、自我管理能力等,逐漸激發(fā)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4]。
3.以賽促學,強化能力培養(yǎng)。很多高校已經認識到科技競賽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競賽活動。模擬電路課程是很多競賽的基礎,如電子設計競賽、ICAN物聯網創(chuàng)造力大賽、物聯網應用創(chuàng)新大賽等??萍几傎愐髮W生掌握一定的模擬電路知識,以及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時也使大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發(fā)現自身模電課程及其他課程理論知識的不足,認識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復雜性,掌握理論指導實踐的技巧和規(guī)律,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學生在科技競賽的備賽訓練過程中,除了掌握模擬電路課堂上所學的基本內容外,還需要針對競賽可能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查閱資料,收集信息,通過自學來豐富知識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另外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問題,需要學生自主地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5]。
四、結語
傳統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與新工科建設要求不適應。本文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對模電實驗教學內容做了較大幅度的改革,增加了綜合設計類和創(chuàng)新類實驗;課程設計采取項目化教學,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文化競賽,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研究的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姜曉坤,朱泓,李志義.面向新工業(yè)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質結構及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學,2017,(12):13-18.
[2]吳新勝,何鯤,吳冬梅,丁斌.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122-126.
[3]王鳳英,崔國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項目式教學研究[J].科技資訊,2015,(3):164-165.
[4]陳緒敖.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課堂“磨洋工”行為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8,(3):72-76.
[5]寧晶,崔慶權.云南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方法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5):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