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
打竹村離巍山古城有幾十公里,緣于幾年前的一次遇見,山魂彝韻,不經(jīng)意就烙印在了生命里。
去年深秋我再次走進打竹村,村口寬敞的停車場東面,一堵高大有氣勢的石墻,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石墻上面有一個個的城垛,城垛以東有坐北朝南的一間瓦屋面的鋼混結構房子,從下面看好像只露著瓦屋面,墻上有醒目的紅色漢彝文書寫的標語“中國彝族特色村寨打竹村歡迎您”,這是幾年前未曾見到的新氣象。云南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巍山小組一行十多人,在石墻前合影留念,一個個開心燦爛的笑容,定格在了村口。當我站立那塊書寫著“巍山彝族特色村打竹村”的石碑前,仿佛又見那年村民趕著要去放牧的羊群,從我身邊而過。
我們一行人,三五成群,緩緩慢行入村參觀,各種墻壁文化迎面而來,依次進入我們的眼簾。對著村口道路,坐南向北一堵照壁上畫了兩只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的老虎,凝視虎虎生威圖,彰顯出彝人雄風。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素來有崇拜老虎的習俗,因而,老虎在彝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把老虎視為是生命的圖騰,這幅虎圖,正是凸顯了打竹村彝族人民崇拜老虎的習俗。離虎圖壁畫幾步之處的斜對面是龍?zhí)度?,山泉水從形象逼真的龍照壁的龍嘴里噴涌而出,嘩啦啦、嘩啦啦往下流,下方擺放著一個花瓷碗,大家爭先恐后接山泉水喝,都說純天然的山泉水,清涼甘甜,好喝!當我站立那里,不經(jīng)意一瞥卻看到了李繼武老師的兩個侄兒,在龍照壁前躬著腰合掌祈禱龍王護佑彝族人民,風調(diào)雨順。在村里其他地方,同樣也看到了一些虎圖,不言而喻,彝族山民,對虎圖騰崇拜有何等深。
對于打竹村的村名,在我心底一直還是一個謎。我猜想過多種情況,這次我請教了帶我們參觀的左大爹,他告訴我,據(jù)老輩人一代代傳說,打竹村人是從西邊山上的左三村搬遷來的,過去箐的兩邊生長著很多竹子,左三村人來砍竹子,后來居住下來而得名,這是彝語音譯。他告訴我們?nèi)逵?6戶,216人。行于各村巷道路,處處干干凈凈,聽說村里的清潔衛(wèi)生,實行門前各家各戶三包打掃、保潔?!叭鍧崱惫芾?,由干部到群眾,群眾意識強,衛(wèi)生習慣好,形成了民眾自我管理,守護家園,自覺維護村寨環(huán)境的整潔。這時,我剛好看到了一個身著鮮艷彝族服裝的婦女,正在彎著腰清掃道路,一時我被大山里這一移動著的身影而感動。
聽說左大爹是老書記的父親,今年已76歲,但看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在他引領下,我們一行人到了位于村子中央的村委會參觀,走進小院,我有一種熟悉親切感,大家各自走動著觀看,北面主房窗子上方懸掛著各種榮譽獎牌,其中有國家民委于2017年授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6月被中共大理州委評為“全州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突然我們的眼球被一張公示在玻璃窗上的一張按滿大大小小手印的通告吸引住了,我走進細看,那是2019年大年初一時,幾十個村民為制止濫辦酒席、控制辦事、倡導厲行節(jié)約的村規(guī)民約,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紅色手印,我仿佛看到了41年前小崗村18個農(nóng)民立下的“生死令”,那一張紙促成了中國農(nóng)村的大變革,而在我眼前的彝族村寨,同樣也用實際行動向幾千年來形成的舊習俗挑戰(zhàn),反對大操大辦,移風易俗,這無疑是山村新風尚。這時,我們又聚焦東面門頭上的一塊書寫著“巍山縣打竹村祥安農(nóng)村勞務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牌匾,同行的李繼武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全縣首家調(diào)解勞資糾紛,維護村民權益的調(diào)解室,專門解決外出務工而出現(xiàn)的勞資糾紛問題,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說明村民的維權意識很強,并且遇到問題,直接就由村委會所設的調(diào)解室人員自行解決,在基層就解決了糾紛問題,提高了辦事效率。
走出村委會,我們繼續(xù)從村子東面慢行,雖已深秋,遠眺對面的背陰山依然滿目翠綠,邊走著左大爹告訴我們,村子里大多數(shù)人外出打工了,即便是70多歲的老人,也沒有時間像城里老人一樣,閑閑玩玩,養(yǎng)老安度晚年,我們是不得閑的,掃地、喂豬、做飯等,每天都有事情做。這讓我感受到了打竹村人的勤勞能干。行走間,草木清香、山泉繞村、泉水叮咚、山青水綠,時不時雞鳴狗吠聲傳入我們耳際,此起彼伏的聲音,打破了山村的寧靜,這是山鄉(xiāng)彝寨的淳樸原聲。這次我才明白村子被一條箐自然分隔為兩部分,向陽村和背陰村,北面的向陽村人口比較集中,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秋陽朗照下,耀眼閃光;南面的背陰山上,人家戶雖不多,但每家每戶都富有生機,路邊有兩家,放養(yǎng)的雞群咯咯、咯咯地叫著,有一家的豬圈里關著兩只肥胖的大豬,我猜想或許就是年底要宰殺的年豬吧。
當我們一起站立背陰山的路邊,往北看村寨時,我又見到了那院掩映在綠林叢中的心儀小院,左大爹手指那院子說,那院的主人家已經(jīng)搬到村子上邊住,現(xiàn)在院子空著。我情不自禁地說,這樣空閑著真可惜,我來住住嘛,左大爹反應極快就回話說:“歡迎你來住,一年我們倒補貼你一千元?!甭牬搜裕屛腋惺艿搅舜迕耖_放、接納、包容、大氣的思想情懷,如此胸懷,不正是大山孕育出來的嗎?憧憬著小院趣事,大家的夢想被放飛,七嘴八舌說開了,徐康祖老師說:“以后我們可以再來,到小院內(nèi)開展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蔽覀円恢沦澩?,期許徐組長能夠兌現(xiàn)諾言,讓我們置身翠綠山色掩映的小院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棲居。
我們幾個女友行得慢,走到后面,返回路上,遇到一家還未完工的小洋樓前,身著紅綠相間的彝族服飾的婦女正在勞動,我們邀請她與我們合影留念,笑靨如花的我們定格在秋色迷人的打竹村。吮吸著一路花香,談笑風生,這時一只小狗蹲在一堵斷墻上的草叢間,不斷抬起頭,汪汪、汪汪地叫個不停,好像在歡迎我們似的,喜歡小動物的杜老師,感嘆那只小狗狗的可愛,我則拍下了它那昂頭向天的形象。
一只黃色蝴蝶,在我眼前翻飛,牽引著我的思緒。我們順著往村子東北一條悠長的彈石路,到了萬年神樹前,聽說神樹名叫宴蒿樹,看萬年神樹碑,祖祖輩輩的彝人奉此樹為神樹。我佇立樹神下,抬頭仰望萬年大樹,高大雄奇,繁茂的樹冠,庇護一方熱土一方人。神樹的南邊,就是太子廟遺址、觀音大殿;北面是若隱若現(xiàn)在山洼里的彝村水資路村。遠看水資路,屋舍儼然密集,小洋樓不少,這一遠眺竟讓我記住了一個看著就有些富足的山鄉(xiāng)彝族村名。神樹西面,建有東西向長廊,廊柱是鮮艷的中國紅,彩繪以紅、黃、黑為主,文字都是彝文,凸顯出深厚的彝族文化。大家靜坐長廊小憩,議論著長廊神韻,秋風陣陣,思緒飛揚,打竹村的又一文化特色不經(jīng)意融入心間。
中午飯是在村口農(nóng)家樂院子里吃的,聽說這是左大爹的兒子左金山利用自家院子,為方便游客所開。院心寬敞通透,采光很好,主房坐北朝南,西面有偏房,南面是高大的照壁,在西北還有一個小樓閣。置身院內(nèi),溫暖舒適。三桌人圍坐在照壁前,當黃燜土雞端上桌時,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喝上一小碗雞湯,個個贊不絕口,美味至極,瓜果、蔬菜新鮮,一大碗青菜湯,碧綠如這里的青山綠水,我們品味到了真正的原味、山鄉(xiāng)味。山村酒文化深厚,彝家人樸實,熱情好客,米酒清香醉人,村支書、村主任、村民,不間斷地唱著敬酒歌來敬酒,其樂融融,歡快之時,打歌調(diào)唱了起來,大家在院子里踏歌起舞,山村彝韻濃,我們每個人都沉浸在歡樂中。
吃午飯時,我們這一桌人談論的話題都是打竹村事,同桌的字老師,曾在打竹村小學擔任過校長,對村寨情況熟悉,他告訴我們,打竹村除了發(fā)展高原綠色農(nóng)業(yè),主要種植核桃、華山松,近年來收入不錯,打竹村人經(jīng)常到外面打工,外出打工形成了極具有特色的澆筑業(yè),打工通常是早出晚歸,基本一家一戶自駕車去,無車的搭車去。村民在外打工,情系大山,不忘教育,他們關注教育的程度較高,不管多苦,也要連夜趕回家,關心過問孩子的讀書情況。每年彝寨里,如有哪家的孩子考取大學,每家都會自覺捐款,自助考起大學的學生,鄉(xiāng)土情懷濃郁,共同托起山鄉(xiāng)明天的新希望新夢想,圓夢教育,圓夢三代人的希望。
秋天山村韻味十足,山色多彩。下午我們靜坐長廊,研討傳統(tǒng)文化,活動主題閑話對聯(lián)趣事。由陳允文、徐康祖老師講對聯(lián)特點,具體賞析對聯(lián),讓參加活動的老師受益匪淺。邊品著孫利老師親手用橄欖木炭為燃料煮的紅茶,邊認真地傾聽著一個個老師,分享“我與對聯(lián)”的趣事,喜歡對聯(lián)的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讓我感同身受,更加激發(fā)了我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參與活動的人,真心真情,亦師亦友,掀起了閑話“我與對聯(lián)”趣事高潮,心海激起點點浪花。
遙望遠處的水資路村,一朵朵白云在村子上空飄蕩,詩意山村,美不勝收,讓我心之向往,假如能在其間生活,或許自己會沾上了一點山野氣息。云卷云舒,行云流水,似在為我們的活動歡欣奔跑。我的一顆心,也如云朵深入天宮,進而深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處。
活動準備充分,帶著音響設備,發(fā)言時都使用話筒,聲音清晰洪亮,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聲音,此起彼伏、抑揚頓挫地在山間回響,秋風吹拂,秋色迷人。就在這樣的講述中傾聽中,身心愉悅,靈魂得到滋養(yǎng),歡聲笑語跌落深山箐。這一天,我們的日子過得滿滿當當,收獲多多。
山鄉(xiāng)彝寨秋意濃,民族特色打竹村里話對聯(lián),尚屬首次開先河,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詩和遠方生活,我心一直還沉浸在對聯(lián)意境中,心釋然,身輕松,物我兩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