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萍
日前,湖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與此同時,福建、天津等省市區(qū)人大常委會,也相繼通過立法決定,向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和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亮劍”說不。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及時全面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的具體行動,也是地方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特別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提供制度支撐而啟動的立法快速反應機制的重大實踐,意義重大而深遠。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要完善相關立法,對控制重大公共衛(wèi)生風險等任務要求作出重要部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研究表明,當今人類新發(fā)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于野生動物。濫食野生動物,帶來健康隱患,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也造成巨大風險,最終傷害的往往是人類自己。無論是2003年發(fā)生的聞所未聞、怵目驚心的SARS疫情,還是如今這場全民參與、激戰(zhàn)正酣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zhàn),流行病學研究者無不把其罪魁禍首的傳染元兇指向蝙蝠、果子貍等野生動物。深刻的教訓、沉重的代價,一次次敲響警鐘,“病從口入”絕非危言聳聽。“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各種野生動物本應“萬類霜天競自由”,不應成為人類“舌尖上的美味”。“管住嘴”已成億萬國人痛徹心扉的反思與共識,向濫食野生動物陋習說“不”,倡導“舌尖上的文明”,順應了民眾訴求。
不爭的事實是,一些地方之所以濫捕濫食“野味”現(xiàn)象屢禁難止,除了“吃野味進補”等錯誤觀念作祟之外,法制不完善、執(zhí)法不嚴格、監(jiān)管乏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然而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管理范圍較為有限。此外,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利潤高、違法成本低等問題也很突出。這些導致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存在較大灰色利益空間,一些人為牟利不惜鋌而走險。近日開展打擊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動,從抓獲的人員數(shù)量以及繳獲的野生動物數(shù)量來看,高壓之下野生動物違法犯罪依然存在。
用法治革除吃“野味”的陋習,完善立法、及時“補缺”是當務之急。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的修改完善進程正在提速,為從源頭上消除重大公共衛(wèi)生安全風險筑牢法制屏障。然而,摒棄陋習需要人們認真轉變思想認知,由衷敬畏自然生態(tài),切實保護好野生動物,自覺矯正不健康消費理念。相關部門也要加大科學、正確的常識普及和認知引領力度,讓保護野生動物意識深入人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徒法不足以自行。非常時期非常之舉值得點贊,摒棄濫食野味陋習還需在擁有良法之后的務實踐行。如何將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常態(tài)化、機制化,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罰當其罪,還需要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環(huán)節(jié)持續(xù)發(fā)力。只有讓濫食者真正付出咎由自取和得不償失的違法成本,才能有效筑起防護墻、管住大嘴巴、提升飲食文明,避免悲劇重演。
(作者單位: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