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玲 曹穎哲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就了人們的孤單焦躁、疏離恐懼。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前所未有的疏遠與陌生,人們感到生活意義的缺失,被深深地籠罩在“孤獨”的困境中。針對此現(xiàn)象,弗洛姆把“愛”作為核心,提出了“愛才是解決人類生存問題唯一答案”這一概念。聚焦《孩子的憤怒》女主人公布萊德,結(jié)合弗洛姆關于“愛”的相關理論,深入剖析造成布萊德孤獨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她是如何通過“愛”使自己走出孤獨困境的,對在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類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孤獨;弗洛姆;愛;《孩子的憤怒》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20)01-0113-03
托尼·莫里森(1931—)憑借著她對黑人群體經(jīng)歷的獨特見解而聞名于世,并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自1970年起,她先后出版了11部小說,揭露了處在以白人為主流的美國社會中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他們在爭取自由的途中所呈現(xiàn)出的不卑不亢的精神?!逗⒆拥膽嵟烦霭嬗?015年,講述了女主人公布萊德擺脫孤獨困境之旅,以及當今社會中親情、友情、愛情和人與人之間的復雜而陌生的關系。盡管《孩子的憤怒》是莫里森近些年的新作,但其關注度一直在逐年攀升??v觀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國外對此著作的分析多停留在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上,主要目的是為了對該小說進行推廣。國內(nèi)學術界對其研究分析多集中在敘事手法、種族主義以及童年創(chuàng)傷等方面。例如:莫里森作品的國內(nèi)研究大師王守仁與吳新云率先以童年陰影及美國社會現(xiàn)狀為出發(fā)點,對此著作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種族與膚色問題對美國黑人的影響。邵璐璐、杜志卿則結(jié)合小說的現(xiàn)代背景,分析了美國主流文化對莫里森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通過將關注點聚焦于兒童的日常生活,凸顯出消費主義和美國當代流行文化對兒童成長造成的消極影響等。
美籍德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及人本主義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答案,要想擺脫孤獨困境,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必須通過“愛”來進行。弗洛姆把“愛”分為母愛、真愛、博愛、性愛、自愛和神愛六種形式,并指出由于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病態(tài)癥狀,“愛”必然是罕見的現(xiàn)象,且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孤獨困境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擺脫這種困境,否則等待他的只會是陷入精神危機??v觀《孩子的憤怒》女主人公布萊德的成長史,不難發(fā)現(xiàn)致使其深陷孤獨困境的首要原因就是她成長過程中“愛”的缺乏。結(jié)合弗洛姆關于“愛”的相關理論,深入剖析造成布萊德孤獨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她是如何通過“愛”使自己走出孤獨困境的,對在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類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有一定的幫助。
一、布萊德的孤獨困境
(一)缺乏母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及:“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如果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盵1]49布萊德自幼因其黑得發(fā)藍的膚色遭到了親生父母的厭惡。從她呱呱墜地的一刻起,母親甜心并沒有滿懷欣喜地去迎接這個新生命,反而被她那好似午夜般烏黑的膚色所嚇到了:“她黑得要命,就像午夜,像蘇丹人,把我嚇壞了。柏油是我能想到的最貼切的比喻?!盵2]3母親甜心與父親路易斯不僅互相指責,還把處于襁褓中的布萊德視為黝黑的“怪物”,覺得這黑得發(fā)藍的“怪物”簡直是“我們這種淺色混血兒”人生中的奇恥大辱。沒過多久,父親路易斯便狠心棄家而去,母親甜心也禁止布萊德喊她媽媽,因為“她那么黑,嘴唇厚得出奇,從她嘴里蹦出一聲‘媽媽,一定會讓別人覺得不可思議”[2]7。不僅如此,甜心還一度想要捂死嬰兒時期的布萊德,以消滅這個讓她不斷蒙受羞辱和嘲諷的源頭。甜心認為,正是因為布萊德的到來,才使得她被丈夫拋棄,家庭破裂,打斷了她原本平靜而又安逸的生活。對孩子而言,母親就是她的全世界,每個人都竭盡全力尋求母親的認可與愛,從小得不到任何母愛的布萊德被囚禁在孤獨的牢籠中。
(二)缺乏真愛
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提到:“大多數(shù)人認為愛情是與性要求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類人往往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結(jié)論,即如果兩個人互相愿意占有對方的身體,他們就是互愛了?!盵1]67弗洛姆不僅證實了這種觀點的荒謬之處,還進一步指出兩性關系應該是靈與肉的結(jié)合,是和諧與互助的統(tǒng)一體。成年之后的布萊德?lián)u身變成了一位事業(yè)有成的女老板,并在一次聚會中結(jié)識了男友布克。兩人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看似甜蜜的愛情生活,殊不知他們二人之間的愛情只是躲藏在打著“愛情”幌子下兩顆空虛寂寞的心靈間的相互安慰罷了。布萊德對布克的個人生活一無所知,她不僅懶得過問布克的家庭背景與從事的工作,還錯誤地認為“除了做愛和讓他對我的一切了如指掌以外,我們在一起的目標就是找樂子?!盵2]69她享受著布克給她帶來的歡樂體驗,卻從來沒有去過問布克的感受,覺得這是非常“信任”他的表現(xiàn)。盡管布萊德多次注意到布克嘴唇上的紅色印記和肩膀上猙獰的疤,她還是懶得去過問,“只能用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補全關于他的想象。”[2]13弗洛姆說到?jīng)]有建立在互相認識了解基礎上的愛注定是短命的,兩人的“親密”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1]66,這種對愛情理解的偏差不僅不會給布萊德帶來真正的快樂,還只會讓她變得越發(fā)空虛與孤獨。
(三)缺乏博愛
博愛是弗洛姆所倡導的一切愛之基礎,從個人層面講,它體現(xiàn)出人與人間的友愛,從種族層面講,它是種族間的相互尊重與關愛。布萊德童年時期,除了忍受來自親生父母的侮辱與謾罵外,外界也沒有給與她任何友善[3]。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布萊德都因為她黑色的肌膚而飽受他人的欺負與侮辱。“黑鬼。蠢蛋。雜種。丑木偶。他們嗷嗷亂叫,學動物園里的猴子,用手撓著兩肋?!盵2]63同學們也會時不時地捉弄布萊德,在她的書桌上堆起一些香蕉,然后當著布萊德的面“表演猴子的那些把戲”[2]63,他們視布萊德為怪物,好似一滴玷污了一張白紙的黑墨。布萊德沒有把這些事情告訴老師,因為老師不僅不會理睬她,而且她還將面臨被停學,或是被開除的可能。她只能忍氣吞聲,“任由那些辱罵和欺凌像毒藥和致命病毒一樣潛入血液。”[2]63
二、布萊德的孤獨成因
(一)白人強勢文化下迷失的黑人群體
生活在美國的黑人,一直飽受著雙重文化帶來的精神壓力。一方面,他們體內(nèi)流淌著黑人的鮮血,他們渴望著能夠繼承和發(fā)揚黑人的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生活在一個以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國社會,黑人不得不努力去壓制這種沖動,被迫去接受白人的審美價值。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雙重標準的環(huán)境下,他們慢慢開始接受并內(nèi)化了以白人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思想。黑人之間出現(xiàn)了一些反常的現(xiàn)象:他們之間不再是情同手足,互幫互助的關系,取而代之的卻是互相憎惡與嫌棄,就連親生父母也會因孩子那“不尊貴”的膚色而憎恨她。
甜心和路易斯有著淺色的膚色,順滑的頭發(fā),這些優(yōu)質(zhì)的“淺色混血兒”基因足以使他們在黑人群體中高人一等,但布萊德的出現(xiàn),卻打破了原有的和諧,因為深膚色在以淺色肌膚為美的黑人群體中被視為是一種劣勢,且群體中的活動都將膚色的深淺作為劃分等級的標準[4]。為此,甜心盡一切可能減少布萊德拋頭露面的機會,因為若被路人或朋友發(fā)現(xiàn)布萊德,他們會被嚇得“縮回身子甚至后跳一步,皺起眉頭”[2]6。不僅如此,就連發(fā)放救濟金的工作人員看到布萊德后,對她的母女的態(tài)度也更加刻薄。生活在美國的黑人本應齊心協(xié)力相互幫助才足以抵擋白人文化的一步步侵蝕,但黑人群體卻在白人強勢文化下迷失了自我。
(二)資本主義社會下愛情觀異化
弗洛姆認為,當今西方社會中不具有促成愛情良好發(fā)展的要素,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貨物市場在貨物交換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中的人與物都以能否給他人帶來利潤作為標準來衡量。在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下,所有的一切人和物都變成了消費和交換的對象,人們能體會到的愛情也自然是異化的。
成年之后的布萊德當上了公司區(qū)域經(jīng)理,過上了奢侈的生活:開捷豹跑車,背名牌包包,住豪華大公寓,出入星級餐廳。在她眼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她消費的對象,愛情亦是如此。她支付與布克約會時的一切開銷,為他買名牌衣服,邀請他搬進自己的公寓等等。她認為布克就是一種能夠通過消費而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商品,甚至還將男人視為“一群等待我身體或者錢包給他們發(fā)薪水的玩家”[2]40。布克也十分享受布萊德這種特別的“愛”,從未想過對她坦露真實的自己。這種異化了的愛情觀念是對真愛的一種誤解,只是為了保護雙方免遭孤寂的侵襲,不僅如此,它更會使得雙方對彼此的認識停留于表面。
(三)種族歧視下的傀儡
黑人遭受剝削和歧視的農(nóng)奴史人盡皆知,即使廢除奴隸制后,黑人也難逃命運的束縛。布萊德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法律上雖已禁止任何歧視行為,但卻并沒有幾個人理會。房東會編造各種理由拒絕租房子給黑人,除非他們能夠提供比廣告上更高的價錢。在路易斯拋下一句“他媽的!這是什么玩意兒”[2]5就離家出走之后,布萊德不得不跟隨甜心去找更便宜的住處。但甜心拒絕帶著布萊德一起去找房東,因為若給房東看到布萊德那黝黑的膚色,一定不會把房子租給她們,在當時那個年代,膚色很淺的黑人,想找一個合適的住處都已經(jīng)十分困難了,何況帶著這黑得發(fā)藍的布萊德呢?
布萊恩曾親眼看見白人房東雷先生猥褻一名小男孩,當雷先生發(fā)現(xiàn)窗邊的布萊德時,并沒有停止他的禽獸行為,而是朝布萊德吼道:“嘿,小黑婊子!關上窗戶,給我滾開!”[2]62布萊德被嚇得動彈不得:“那時候我才六歲,之前從未聽到過‘小黑婊子這個詞,但其中飽含的憎恨和厭惡是不言自明的,就像之后在學校里那些低聲或者高喊出的辱罵一樣,我雖然不甚理解它們的含義,卻清楚它們的用途?!盵2]63種族歧視帶來的傷痛在布萊德心里烙上了難以愈合的傷疤,而這也是造成她精神與孤獨困境的罪魁禍首。
三、布萊德成功克服孤獨的方式
(一)以黑為美,開始自愛
自愛是一種美德,是其他愛之基礎,體現(xiàn)出弗洛姆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精髓[1]72。致使布萊德陷入孤獨困境的首要原因在于她自愛意識的喪失。布萊德對甜心唯命是從,對別人低眉順目,從不顧及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感受。好在這種順從的生存之道在她去大城市打拼時有了改觀。布萊德開始接受自己的黑色肌膚,認為那是一種受上帝恩賜的獨特的美。不僅如此,她還開始聽從杰瑞的建議只穿白色的衣服來襯托她上檔次的好似“好時巧克力醬”的膚色。這種自愛意識給布萊德帶來前所未有的自信,使她成為了不論在何處都會成為焦點的“冰雪里的黑豹”。此外,布萊德還積極投身工作,一手打造了真我女孩化妝品系列,成為了一個事業(yè)有成的佼佼者。精神與財富雙獨立的她,不僅讓曾經(jīng)厭惡她的母親對她另眼相看,還使得甜心一度懊惱自己曾經(jīng)的所作所為。
(二)調(diào)整自我,追尋真愛
弗洛姆指出,認識與了解構(gòu)成愛之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去深入事物的內(nèi)部去了解對方,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弗洛姆進一步解釋到,面對一個極其憤怒的人,在沒有了解其生氣的原因時,我們只會認為他是被憤怒所控制。 然而,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會明白生氣只是他對內(nèi)心更深東西的一個反應。當我們認識清楚這一點后,也就會明白他只是處于焦慮與恐懼之中痛苦的人。因此,要做到真正地愛對方,一定要達到弗洛姆所倡導的“中心關系”。
當意識到沉迷酒精與自我放縱并不會削減對布克的愛時,布萊德決定踏上尋愛之旅。通過與布克朋友間的談話,布萊德才知道原來布克有著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且酷愛吹小號,“若她對他更上心一點,就應該明白他上唇的深色小坑是怎么回事了?!盵2]82且布克的姨母奎恩告訴了布萊德埋藏在布克心中的大秘密:布克的哥哥亞當在幼年時遭到殘忍的殺害,布克與父親一同去認尸時親眼目睹了亞當那被蛆蟲啃食過后的尸骨。所以,當?shù)弥既R德要去看望“性侵兒童殺手”索菲亞時,布克才決定斷然離開。不過好在二人在此次見面時對彼此坦誠相待,布萊德也坦白了曾經(jīng)污蔑索菲亞這一“罪行”。待一切謎團都解開之后,二人重歸于好,享受著前所未有的開心與幸福。
(三)關心他人,建立友愛
博愛體現(xiàn)對他人的關心與友愛。成年之后的布萊德不僅事業(yè)有成,還結(jié)識到了一些好伙伴:杰瑞幫助布萊德重新找回自信,布魯克林時刻守在她身邊,蕾恩也視她為親姐妹。布萊德在去尋找男友布克的途中結(jié)識了蕾恩,當?shù)弥俣魍瑯佑兄粋€不幸的童年之后,布萊德認真傾聽蕾恩講述她的遭遇,她不僅沒有像蕾恩的父母一樣讓她對這段不光彩的過去閉嘴不提,還不斷安慰她、鼓勵她,把蕾恩當作同班女生那樣親密,讓蕾恩體會到了愛的溫暖[5]。當雷吉斯拿起鳥槍準備欺負蕾恩時,布萊德毫不猶豫地挺身相救。蕾恩心跳得厲害:“我的黑小姐看見他要干什么,用自己的胳膊擋住了我的臉。打鳥用的鉛彈讓她的手和胳膊開了花?!盵2]117她從沒想過有人為了她會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但她的黑小姐想都沒想就這樣做了。
布萊德最后通過建立“愛”的連接使自己成功擺脫了孤獨困境的束縛,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不僅重新認識了自己,還收獲了友情、愛情及事業(yè)上的成功。正如弗洛姆所言,只有“愛”這劑良藥才可以治愈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病癥,幫助人們走出孤獨困境。
參考文獻:
[1]艾·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托尼·莫里森.孩子的憤怒[M].劉昱含,譯.海口:南海出版社,2017.
[3]王守仁,吳新云.走出童年創(chuàng)傷的陰影,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安寧[J].當代外國文學,2016(1):107—113.
[4]黃慧麗.托尼·莫里森《孩子的憤怒》中的逃離主題[J].綏化學院學報,2019(2):82—84.
[5]焦曉婷.又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3):108—110.
(責任編輯:陳 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