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李向旭,董瑜新,王凱娟,宋春花,聶偉,梁淑英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是缺血性心臟病 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總和,我國ICV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一直是威脅民眾健康的重要原因,目前已經是最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研究表明,ICVD的危險因素有很多,例如高齡、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煙、體力活動不足以及飲食不合理等[2,3],隨著工作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構變化以及生活方式改變,35歲以上人群已經是ICVD發(fā)病的潛在風險人群[4],因此對我省≥35歲人群ICVD流行病學變化趨勢以及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和分析,對于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而開展有效的病情預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2016年以河南省鄭州市社區(qū)、行政村為基礎,進行整群隨機抽樣,共計抽取5個社區(qū)/行政村≥35歲且居住時間>6個月的居民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社區(qū)3個,行政村2個,符合調查的研究對象共計10 618例。
1.2 調查方法由專業(yè)調查人員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信息、ICVD患病情況、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吸煙史(吸煙1支/d以上,持續(xù)1年以上)、飲酒史(飲白酒 50 ml/d或啤酒2 瓶/d以上,持續(xù)1年以上);測量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血壓,計算其體質指數(shù)(BMI)=體重(kg)/身高2(m2);抽取所有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ICVD均符合缺血性心臟病或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6];①高血壓患者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7];②血糖異常:FPG≥7.0 mmol/L;③血脂異常:TC≥5.18 mmol/L,TG≥1.70 mmol/L,HDL-C<1.04 mmol/L,LDL-C≥3.37 mmol/L。
1.4 質量控制本研究從調查方案的設計到調查工作開展以及數(shù)據錄入,均納入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質控小組由衛(wèi)計委和國家心血管中心人員組成,制定各項內容的質量控制方案,以確保調查工作質量標準統(tǒng)一;所有調查人員均參加專門培訓,掌握問卷調查、體格測量以及生化指標檢測技術,通過考核后才可參加現(xiàn)場調查工作;現(xiàn)場調查時,質控小組成員應進行監(jiān)督指導,落實各項內容的質量控制方案;數(shù)據錄入前,調查人員應對問卷進行仔細核查,對于明顯不合格的問卷予以剔除,對于個別數(shù)據不明確的問卷進行復核補充,數(shù)據錄入應為雙人核對錄入。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采用Epidata 3.0軟件錄入,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進行表示,χ2檢驗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各項指標的差異,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ICV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本次調查最終共計納入10 396例有效研究對象,有效調查率為97.91%,其中男性5364例,女性5032例,年齡35~97歲,平均年齡(58.72±8.49)歲。
2.2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況所有研究對象中ICVD患者723例,患病率為6.95%,男性患者397例(患病率7.40%),女性患者326例(患病率6.48%),男女比例為1.22:1,年齡36~94歲,平均年齡(61.46±9.13)歲。
2.3 ICVD各影響因素的分布情況ICVD組研究對象年齡≥60歲(402例,55.60%)、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64例,22.68%)、有糖尿病病史(97例,13.42%)、有吸煙史(293例,40.53%)、BMI≥24 kg/m2(391例,54.08%)、高血壓(295例,40.80%)、FPG水平異常(84例,11.62%)、TC水平異常(124例,17.15%)、TG水平異常(170例,23.51%)、HDL-C水平異常(137例,18.95%)以及LDL-C水平異常(102例,14.11%)占比均高于非ICVD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4 IVCD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發(fā)生IVCD為因變量,年齡≥60歲、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有糖尿病病史、有吸煙史、BMI≥24 kg/m2、高血壓、FPG水平異常、TC水平異常、TG水平異常、HDL-C水平異常以及LDL-C水平異常為自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24 kg/m2、高血壓以及TG水平異常是IVC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均<0.05)。
ICVD目前是威脅我國民眾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社會、家庭等造成極大負擔,本研究調查10 396例年齡≥35歲的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ICVD患者共計723例,患病率高達6.95%,因此有效防控ICVD對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十分必要,尤其是針對高危人群進行有效防治干預以及綜合管理,進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fā)展[8]。
近年來研究表明,ICVD的發(fā)生與年齡、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血壓、血脂以及血糖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進一步加快病情的發(fā)展。①年齡,年齡越大血管彈性也越差、血液也變得更加粘稠[9],加之自身的抵抗力減弱,更易發(fā)生各種心血管疾病[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VD組年齡≥60歲(402例,55.60%)的占比明顯高于非ICVD組。②遺傳因素,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VD組研究對象年齡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64例,22.68%)的占比要明顯高于非ICVD組,并且其也是ICV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OR=3.093,95%CI:1.324~7.226),這說明IVCD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父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比其他人群發(fā)生IVCD的風險更高,因此應該加強對該類人群的預防控制[11]。③不良生活習慣,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發(fā)生痙攣,并促進動脈血管粥樣硬化,飲酒可使機體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并升高血壓,同時二者還可能引起機體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多臟器功能異常,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12,13];BMI過高即肥胖一般是由于飲食不健康以及缺乏體育鍛煉所致,肥胖可能導致機體內臟脂肪堆積,進而引發(fā)自我強化的炎癥反應,加速機體高血壓、動脈硬化斑塊形成、血管狹窄以及血液黏滯度增加,并破壞心臟結構,最終誘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14,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VD組研究對象有吸煙史(293例,40.53%)和BMI≥24 kg/m2(391例,54.08%)的占比明顯高于非ICVD組,并且BMI≥24 kg/m2是IVC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OR=2.349,95%CI:1.262~4.372)。④血壓異常,高血壓一般是以收縮壓或者舒張壓升高為特征,高血壓患者多伴有心腦腎等全身多器官損害,例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腎病、糖尿病、中風等,極大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VD組研究對象高血壓(295例,40.80%)占比明顯高于非ICVD組,并且高血壓是IVC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OR=4.063,95%CI:1.685~9.797)。⑤血糖異常,血糖持續(xù)升高會加劇冠狀動脈損傷,同時糖尿病也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并發(fā)癥和合并癥,許多研究表明,合理有效的血糖控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生以及復發(fā)的風險[17,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VD組研究對象有糖尿病病史(97例,13.42%)以及FPG水平異常(84例,11.62%)的占比均明顯高于非ICVD組。⑥血脂異常,血脂水平異常升高,會導致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形成斑塊,使血管管腔狹窄,甚至發(fā)生血栓,進而引發(fā)嚴重心血管疾病[19,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VD組研究對象TC水平異常(124例,17.15%)、TG水平異常(170例,23.51%)、HDL-C水平異常(137例,18.95%)以及LDL-C水平異常(102例,14.11%)占比均高于非ICVD組,并且TG水平異常是IVC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OR=1.874,95%CI:1.126~3.119)。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各影響因素的分布情況(n,%)
表2 IVCD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ICVD的患病率較高,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21],研究發(fā)現(xiàn)ICVD與年齡、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血壓、血脂以及血糖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其中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24 kg/m2、高血壓以及TG水平異常是其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